【学长迎新 | 同济MBA】郑昕、沈一鸣:守初心担使命,再踏求知征途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2-01-28 13:44 浏览量: 2305

同济MBA2021级学长郑昕

郑昕是一位药学博士,立足于生命健康这一神圣使命,十余年一直活跃在生命科学及医药领域,从事新药产品研发相关工作。

十余年来,他曾服务于诸多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致力于增加对医药行业广度的认知,更好地服务于研发工作,服务于人身健康。

一般而言,在一个领域久了,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比较自信。深耕在制药领域这么长时间,郑昕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难得的是,自信可以,思维固化却是郑昕不想要的。诸多企业辗转的经验给了他服务于生命、服务于人的另一种思维,那就是如何寻求政策、管理与医学技术及成果的最大合力。

郑昕说:“这便是我想读一个MBA的原因之一。”

以终为始,深耕医药研发

郑昕一直以一个“专业工作者”自称,本硕博都攻读了药学的他,踏入职场后一直没有离开相关的科研工作。

从事于医药企业的研发服务的郑昕,曾先后辗转于多家国际企业,专注技术研究、完成成果转化,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中,这是他“专业工作者”对科学精神的执着。

在深耕医疗科研的同时,郑昕也随着事业的发展把自己也置身于管理之中。十余年前,国际医药企业的项目开始引入中国,从制药企业的产品到工厂建设,都成为当时郑昕接触的新生事物,随着这样的大潮和机会,郑昕逐步把科研和管理融于一处,使自己有了医药科研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

2014年以后,郑昕又在一家德国创新医药设备企业寻找更多的机会,致力于和世界上先进的企业进行联合,引入前沿技术,同时将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对于高端定制化的医疗器械、制药设备的需求推向国际。这一回,郑昕完成了医药、医疗器械、制药设备等层面的积累,“不仅仅局限于医药科研,而是拓展了自己的行业认知广度”。

十几年的积累和深耕,郑昕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了一定的感情,但也对我国的医疗现状有了清楚的认知,在他看来,“我国的医疗和制药领域的企业与国际前沿企业相比在某些领域还存在一定差距”。立足于为生命负责,郑昕致力于缩小差距,并形成了更加宏观的执业理念——以终为始。

对郑昕而言,以终为始,就是在做医疗器械、药物研究的前期,就要想到将来的使用效果,使用人群,在综合考量之下,确定最佳的方案。看到的是一款产品的诞生,看不到的是其背后对生命至高无上地尊敬。

“更希望我做的事情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一点点作用”

谈及对生命负责,努力发力医药健康的境界养成,郑昕表示自己曾经历了从关注个人成就感到放眼全行业发展的蜕变。

刚入行时,郑昕会因为自己的研发成果感到窃喜。一个刚毕业的书生投身研发,看到自己兢兢业业研究出的药品从申报到获批并投入市场,不免在心里泛起涟漪,“有些沾沾自喜,毕竟是自己的心血”,郑昕形容自己的激动。

改变发生在路上。后来,郑昕一直活跃在领域内,当他终于扩宽眼界,发现了一个触动他内心柔软的真相,那便是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这令郑昕慢慢地难以释怀,或许,这份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成就感。

十几年过去了,再次面对自己的成果时,郑昕的关注点发生了微妙变化——他不再关注自己个人的得失,而是在想研发出的产品是否能对促进行业进步有一点点的作用,是否能对生命健康有一点点的帮助。

“在长时间的积累和追赶中,更多地希望我们能够尽快缩小差距、追平国际先进(医药医疗)水平,这便是我们的目标了”,郑昕说,“希望我做的事情能够对中国生命医药产业发展有一点点的作用”。

目前,郑昕在一家专注眼科药物和治疗方式的公司从事相关研发和管理工作,在这里,他依旧把关于医疗“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付诸每一步实践。有一次,郑昕在山东省眼科医院对接科研项目的时候,当他看到还不解世事的儿童患者饱受病苦,却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时,他的心底是泛着泪花的,“我会觉得我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郑昕说。

从个人的满足感到使命感,郑昕说自己可能是“老”了。但在达到衣食住行之余,我们的人生价值选择,就是为社会、为我们的下一代更好的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中国人的哲学。

郑昕还在休息期间经常走进大学校园,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与在校的学生分享,他说:“并不一定正确,但至少能给在读的年轻人一点点建议,帮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使命归途,谋求管理与科研最大合力

深耕在医疗领域十余年积淀了深厚的专业基础认知,也形成了郑昕为医疗事业竭力尽心的执业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郑昕开始寻找能够实现让医疗切实服务民生的最佳方法,那便是依靠政策和管理与医疗专业基础的融合,形成最大合力,谋求发展。

郑昕也把管理和医疗专业科研合力发展作为了自己的使命归途,“如何利用政策决定助力医疗科研成果转化,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服务社会民生,满足时代需求,这是我要回答的问题”。

怀着这个使命,2019年,郑昕从自己已经成为高管的企业里再一次跳出,转而投身一家专注眼科发展的创业企业。随着一个初创企业的成长,郑昕探索着自己心中那个关于管理和医疗融合问题的答案。

以科研为主线,郑昕又一次慢慢做到了公司的相关领导,逐渐参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决策。这一回,郑昕触碰到了理想的光,以生物医药实践应用为主要工作的他,能够将一些从事学术研究人员的成果进行可行性转化,推向市场。

郑昕没有忘记他的初心,“有了这些忍受寂寞、清苦的科研人员和学者踏踏实实研究,我们才有可能把创新性的医药和医疗产品推向工业界,真正发挥其作用”。

管理可以助力医疗发展了,但如何迸发最大合力,郑昕好像仍在路上。他将目光投向了MBA。

突破管理瓶颈,向追平医疗差距进发

郑昕考入了同济MBA。在没有深入接触他时,大多数MBA的同学都有着一样的疑问:“一个博士,发展也还不错,为什么回来读个硕士?”

面对这样的疑问,郑昕坦言,如果仅仅是为一个学位来读MBA,自己确实没有必要,但这背后是如何打破管理瓶颈的需要。

郑昕已然走在探索管理助力专业科研,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的路上,而这个过程中,他的一切方法理念只能依靠摸索总结,遇到新问题时,仍有乏术的可能性。

去年,在和一个同济大学的同学打电话时,郑昕谈及了这些问题,得到的反馈是“你应该去读个MBA,以满足你对战略管理的需求”。有了这个建议,郑昕着手了同济MBA的备考,最终走进了校园,走在了通过管理理论的系统学习来助力自己圆梦的路上。

“中国仍然走在生物医药和医疗产品追平国际先进水平的路上,我希望在这个路上能够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而当需要我的时候,我也必须有能力去抓住这个机会,避免留下遗憾,这也是我为什么来读同济MBA充实自己的一个原因”,郑昕说。

同济MBA2021级学长沈一鸣

曾跻身化工企业,却在IT行业中寻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凝练成一番刻骨铭心的记忆。

瞄准IT培训的市场红利,迈出创业脚步,迅速成长。却也历经创业艰辛,体味了一番“老板”是怎样的难做。

兜兜转转,又在拍卖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榔头”,在拍卖会敲下的,不仅仅是交易结果,更是他对自己前进脚步的节拍。

这些经历的主人公,是沈一鸣。从职场人到创业者再到职场人,从化工企业到IT产业再到拍卖行业,身份在突破,行业在突破,如今,又回归了他阔别已久的母校,成为同济大学MBA的一名学生。

“未来,还存在无限可能”,沈一鸣说。

峥嵘:迈向创业征程

沈一鸣本科学的是化工类专业。2003年,中国刚加入WTO两年,学好计算机和英语,是当时社会的潮流,意味着英雄能有用武之地,沈一鸣不甘例外,便辅修了计算机专业。

然而立足化工背景,他毕业后进入一家化工企业。一边尝试,一边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不就后,他便发现了一家做网站的公司,这触动了他的神经。

辅修的计算机专业和时代潮流与发现这家做网站的公司让沈一鸣突然顿悟,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兴趣所在——IT行业。对IT感兴趣的他便试着向这家公司递交了简历,结果被顺利录用。

这是一家创业企业,沈一鸣加盟的时候,仅有30多人,当沈一鸣离开的时候,已经壮大为300人规模的企业,空间也扩大为一整个楼面。或许也就是这种亲身经历了一家企业由初创到规模壮大全过程的经历,让沈一鸣也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

计算机专业背景加对IT行业的洞察,沈一鸣看准了IT培训市场,他跟老板商量,新成立一个部门,专门开展相关业务,然而囿于公司机制的局限性,这个想法被雪藏。埋下的创业种子此时开始萌发,他另辟蹊径,从职场人化身“老板”,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主要业务为IT类培训。

在那个IT行业还是遍地草莽,站在“风口”便能飞起来的时代,沈一鸣不免风生水起,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人生第一次自己做老板的所有艰辛。

“自己找场地,自己招学员,自己写教材,自己做培训......”创业让他变成了一个“陀螺人”,总是在不停地转。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给工人发工资,怎么让这个企业活着。苦心人天不负,在沈一鸣的努力之下,公司开始逐步壮大,不久后,竟在南京开了分部,自己亲手培育的这项事业,开始如火如荼的向前推进。

或许是对沈一鸣的考验,正当他沉浸在蒸蒸日上的发展中时,亚洲金融风暴爆发。沈一鸣没有想到,这么一场风暴对IT行业的冲击竟是如此之大,那一年,沈一鸣上海的客户几乎全部覆没,订单蒸发。无奈之下,沈一鸣离开了自己钟爱的IT培训业,那个像孩子一样的创业公司,也就此夭折。

在回想起那段近乎“峥嵘”的创业岁月,沈一鸣显得云淡风清。他给自己总结道,当胜利来得过快时,风险也就瞄准了我们。年轻时缺乏经验,只看到一家公司、一个行业成长的利好势头,并未对它潜在的风险进行预估,而风险并未因此就不“眷顾”你,一旦来临,毫无抗风险能力和准备的公司,只能应运而“倒”。

相对而言,南京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不那么严重,因此沈一鸣团队的那家南京分公司得以保全,至今还迸发着勃勃生机,这或许是对他曾经岁月的莫大慰藉。而上海的公司没了,是事实,更是新的开始,这个飞速发展的城市,风起云涌的变幻,像极了沈一鸣的脚步,他移步换景,步子迈得迅速。

重启:在拍卖行业积淀

从创业征程中止步后,沈一鸣做了短期的调整,便开始转换赛道,迈向另一段精彩历程。这便是他口中“敲榔头”的拍卖行业。

谈及回归职场的感受,他给的答案是“好轻松啊!”不用每天紧绷着当老板的那根弦,与此同时,由于当过“老板”,更能和自己的上级进行彼此理解的有效沟通。

沈一鸣新进入的这家拍卖公司,是一家典型国企,他从一个基层员工开始,一点点接手公司事情,在干部年轻化的机缘之下,沈一鸣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被列为被培养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重新开始的沈一鸣,在新的行业里要求自己做到极致。在拍卖行业里,他下定决心考拍卖师,几千个人中,20%不到的通过率,“既然在这个行业做下去,最高的认证还是要去拼一下的”。

拍卖师考试含三门笔试,一门口试,两年之内考出全部科目即可取证。而在沈一鸣的心里,这项必须去北京参加的考试,如果拉长战线,不仅要让自己忍受出差的疲惫,更重要要的是,还会浪费更多的时间。于是他对自己做出了要求——一年之内拿证!结果证书到手之后,让很多同事觉得不可思议,沈一鸣在鼓励他们时,将秘诀总结为“凡事只要下决心做,肯定是有办法的”。

这样的心态和精神,延续到了其后来公司的数字化改造中。

对一家拍卖行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要进行机制改革。数字化改造便是其中一项,从原来线下拍卖会居多的情况转变为线上拍卖。

在公司里,沈一鸣是有唯一有着计算机和做网站经验的领导人员,便挂帅上阵,一手设计了公司数字化改造的信息系统、在线拍卖平台,并完成了拍卖手机端的上线。

他还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上海市拍卖协会公共资源拍卖中心的线上品牌建设,最后取得成功。

今天我们知道,线上拍卖成为“主流”,“敲榔头”的拍卖现场,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背后有着沈一鸣的付出。

回过头来看这些成绩,沈一鸣有着些许成就感,“在一个行业里,总要做出点成绩,这样有助于以后的长远发展,也对得起自己”。

回归:在同济MBA静心求学

迈步在跨度很大的人生路上,沈一鸣开始想回到学校,享受静心学习的时光。他决定报考MBA。

“以前总觉得考MBA很难,所以没下最后的决心”,沈一鸣说,2017年,他尝试参加MBA考试,在没怎么准备的情况下,差4分与MBA失之交臂。于是,他觉得这件事“还是可以做做的”。

他开始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把准备期拉长,10道题一个台阶进行练习,逐步提速。他建议准备报考MBA的考生们不要迷信突击的效果,“要在会的基础上把速度提上来,尤其是数学”。

现在,沈一鸣已经成为同济MBA的一员。他曾从这里毕业,回到母校,熟悉的感觉让沈一鸣充满惬意。某种意义上,或许走在校园、能够有机会读书成为了报考MBA的全部理由。

同济MBA也让沈一鸣感受到了“热血”的一面,这便是风靡MBA圈的亚沙赛。他被“怂恿”报名,却在基础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不得不“偷偷”练习,现在也成为冲向好成绩的实力选手,开始“怂恿”不敢报名的同学加入亚沙赛,还振振有词,“你有我当初的基础差吗,我行,你为什么不行?”

这种只有在MBA大家庭才能有的经历和感受,是沈一鸣没有想到的。他说,“我本就喜欢探索新事物,同济MBA给了我这个可能,以及更多期待”。

同济大学MBA项目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