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观点|同济MBA】许涛: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构建(理念篇:二)
教育是创造未来的力量。笔者在近期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调研中的数据显示,51%的大学生在前两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和39%的大学生在全部四年的大学生生活中在复杂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战略性思维、领导力方面没有显著提高。这一结果既是意料之中,也属意料之外。作为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志趣的教师,这一结果难免会让人思考:少数几位教授根据自己曾经的学术经历而制定的决定学生学习与成长体验和未来发展的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在哪里?大学又该如何遵循学生成长、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的规律,避免傲慢、虚幻的计划?然而,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说:“人们总是在制定关于他们自身、关于他们在做什么、关于他们应该做什么、关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虚幻的观念。”此外,当下的教育笼罩在烟雾迷离的新技术词汇和新概念中,而这些新技术词汇和新概念又闪烁着多少人文与精神之光呢?
新文科建设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因“虚幻的观念”而导致的在学科专业或课程设计上的问题,并进而影响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启发了笔者一些相关思考。毕竟,没有任何理论或观念具有免于错误的永久免疫力。在新的时代环境和语境下,笔者认为新文科建设需要开放的、理性的、创造性的、批评性和自我批评性的理论和观念的支撑。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自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文科概念,2019年开启新文科建设,2021年实施1011个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以来,新文科创新人才培养日益受到重视。然而,新文科建设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其中,最大挑战是改变教育决策和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维方式,使之适应当前数字人文环境下日益增长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并重新思考组织与连接知识的方式,即,通过学科交叉或交叉学科而推倒长期横亘在学科之间的壁垒,把分割的、分散的知识重新连接起来。也就是说,新文科应能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文学、文化、文明中不同年代的知识和思想的大门,并在发展新文科学生数字能力的基础上,构建超越学科界限的、多维度的课程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生态。
尤其是人文学科,其本质上是交叉学科,是对人类发展与文明这一“伟大问题”和人类社会面临的“大挑战”的多维研究。因此,新文科教师应致力于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学生形成基于复杂性的思想和思维习惯。在课程设计上应以“伟大问题”和“大挑战”为切入点,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科、工程和技术学科,以及哲学等,并通过这一融合为学生提供在特定的文化和文明框架下探索、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机会,使其能够在日益复杂的技术赋能的时代背景下洞察部分和整体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并且通过阅读或实践与文本“互动”——针对教学内容的热烈讨论、深刻的学术研究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让学生意识到新文科之“新”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如何知道:认识永远是充满不确定的探险,而教育要为之提供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比如说面临困境的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从数理的角度被认为是最先进的社会科学。然而,从社会和人文的角度却被认为是落后的,因为在计算和量化中被抽去了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政治学等意义上的复杂因素。也因此,“相对于经济预测而言,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就高得多了。”(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
新文科课程建设与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学生“知道”,死记硬背历史事实或概念,而是培养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养成独特的把自己和他人与世界联系起来的方式,增强其理解、分析日趋加深的复杂性的思维能力,并启迪学生对人性、思想、精神的信仰与探索。课程内容要有挑战性,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并有助于激发学生回答“不可能的问题。”比如,“细菌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人性?”、“技术的本质是什么?”、“创新如何改变世界?”“如何实现和平?”、“如何消除贫困?”等。通过对这类“伟大问题”和“大挑战”的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广博的人类文明和深远的宇宙太空是可知的,人类面临的“大挑战”是可以创造性解决的。简言之,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学生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教他们如何思考,用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如何“向光而行,”并学会“在散布着确定性的岛屿的不确定性的大海中航行。”
然而,由于工业革命对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的需求,文科教育在19世纪末的全球高等教育大调整中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并且在整个20世纪都居于从属地位。原因也许在于时间和其职业实用性,教育机构可以在三个月内针对市场需求培养出网页开发人员,也可以在短短几年内培养一名有着确定的职业前景和丰厚回报的律师、医生或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但是文科教育却需要一生的时间——科技越发展,机器就越能取代传统意义上职业的角色,而人需要学习的就越多。这看上去似乎自相矛盾,但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和意义就是如此:人越是摆脱贫困、不足的约束,就越想用一生的时间学习。也因此,大学要想卓越,就需要重视新文科建设,尤其是人文教育,从而使学习者终生都渴望回归、能够回归,并基于永无止境的学习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创建充满意义的人文精神家园,而这也是个人和国家软实力与竞争优势的真实呈现。
概而言之,新文科的定位不是形式上的学科交叉或交叉学科,更不是去复制传统文科教育,而是要用全新的思维去改变它,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个人和国家软实力,以及人类文明永不止歇的源泉,为学生未来在社会和文化上的地位做准备,使其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创造者,而不只是做职业上的准备。而文化,正如享有全球盛誉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所相信,就像口袋里的钱,促进或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言:“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
|本文为2021年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120013)、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创造力与创新创业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E-CXCYYR202009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许涛,博士,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
机构|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作者|许涛
编辑|陈杰妮
同济大学MBA项目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