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观点 | 同济MBA】陈强:战略科技力量,“力”从何来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2-12-06 18:33 浏览量: 3301

战略科技力量能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对其意志力、决策力、组织力、承载力、突破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全面检验。需要从政策集成、资源统筹、保障协同和策略安排的角度出发,进行培育壮大的体系化设计,才能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不断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科技力量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是科技事业发展中多主体高效协同、多要素紧密互动、多机制深度耦合、多功能动态演进的体系化力量,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战略科技力量能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对其意志力、决策力、组织力、承载力、突破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全面检验,这些力量来自何方?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成效。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在新发展背景下,战略科技力量肩负多重使命,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在基础前沿的关键领域潜心深耕,开展具有战略纵深的储备性研究,也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事关国家安全和产业兴衰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攻坚克难,更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开展有组织、有策略的颠覆性技术研究,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科技创新中的不确定性、易变性、复杂性、模糊性不断增加,严峻的国际科技合作形势也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指引,增强对于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感与忠诚度,坚定“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和意志力。二是完善重大决策咨询机制

战略科技力量事关国家科技发展大局,其行动方向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需要有深度洞察、系统思考、全局统筹和快速决断能力来保证。从目标确立和路径选择,到方案制订和任务设计,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首先,要不断完善多方参与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的体制机制,做到既能明察前沿动态,也能回应现实需求;其次,要注重发挥各领域战略科学家的作用。在科学研究活动密集活跃,突破路径多变的当下,需要相关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协助做出正确的决策;另外,还要加快科技智库建设,加强关键领域和科技前沿的情报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三是强化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

战略科技力量由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科技领军企业等组成,这些机构和组织集聚了高浓度的创新要素,承担着高强度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活动,是科技创新理念、资源和能力的聚合体。但是,在价值取向、能力基础、任务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这些机构和组织存在显著差别,彼此之间处于“弱链接”的状态。激发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协同意愿,强化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增强组织和协同的效能,形成面向特定领域的持续突破能力,是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当前,一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夯实战略性技术储备;二要策划并组织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构筑面向未来发展的新优势;三要面向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功能性枢纽。四是锻造攻坚“利器”,建立完善支撑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平台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大型复杂科学研究,在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科技突破的前提条件,具有工程、科学、技术及应用等综合属性。从决策、预研、规划、建设到运营管理的过程曲折艰巨,但可以推动战略科技力量“突破力”的形成。未来一个时期,一方面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构建体现国家使命,能够支撑跨学科、高强度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另一方面要加快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提升综合性能和运行效率,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能力。五是强化与创新体系的互动

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优化布局。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人才培养、知识生产、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数据资源整合、应用场景构建等全方位赋能。正在加快建设的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粤港澳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147所“双一流”高校、2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8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将成为战略科技力量的力量源泉。另外,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国家队”,除了贯彻国家重大战略意图外,还要注意与产业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密切互动,实现自身建设与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相互促进。六是构建最广泛的科技创新统一战线

战略科技力量既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建制化优势,也要善于结合社会创新力量。淮海战役中,60万解放军战胜80万优势装备的国民党军队,造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在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身后,还要看到其他军区部队、地方武装以及500多万名支前民工做出的巨大贡献。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创新领域“攻城拔寨”的主力军,同样需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社团、社会公众等社会创新力量的配合和支援。在科技创新复杂性和艰巨性日益提升,科学研究范式和科技创新模式不断迭代更新,逐步趋于社会化、网络化的背景下,战略科技力量为社会创新力量的释放提供功能性保障,并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社会创新力为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各种专业化的服务支撑,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和社会氛围。七是放眼世界,从更高水平开放和更具深度的国际科技合作中汲取能量

战略科技力量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应体现出必要的格局、姿态和张力。今后一个阶段,要重点聚焦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领域,推进科技领域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要尝试构建层次更加丰富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探索更灵活多样的合作策略,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新空间;要研究设立全球科研基金,依托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策划和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国际大科学工程,运筹全球智力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科技造福全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战略科技力量的力量来自多方,需要从政策集成、资源统筹、保障协同和策略安排的角度出发,进行培育壮大的体系化设计,这样才能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不断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文汇报》 2022-12-1

教 授 简 介

陈 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领域: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技术与创新管理、城市发展与管理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