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观点 | 同济MBA】陈强:国家创新体系的“效”与“能”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3-03-13 16:01 浏览量: 4801

党的二十大创造性地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战略部署。

近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强在《文汇报》发表文章,从“效”与“能”两个方面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解析,并表示不断深化对“效”与“能”的内涵及其互动机理的认识,有助于识别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着力点及关键路径。以下是刊发原文。

科技创新的效率效果效益

整体效能之“效”存在三个主要的理解维度,分别指向科技创新的效率、效果、效益。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对应的是时间(进度)管理、目标管理及资源(成本)管理。

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势而变。当科技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趋势性变化时,国家创新体系在要素更新、结构再造、功能重塑等方面作出反应的速度。二是闻风而动。每当国家有时间上具有紧迫性的重大战略意图需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体系在决策制订、力量集结、资源整合、应对组织、方案建构等方面表现出的响应速度。新中国成立以后,举国体制在实现极少数尖端技术领域快速突破,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确立国际地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传统的举国体制难以避免地存在“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短期最优”和“长期最优”等方面的矛盾。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寻求效率最优。

效果主要关注目标实现程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确立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服务于这一总体目标,整体效能提升的行动逻辑也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世界科技强国可以从前沿科学领域的原创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力、国家总体安全的支撑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高等级创新要素的吸引力、高水平科技活动的组织力、开放创新生态的引领力、全球科技治理的影响力等方面评价和衡量其建设成效,据此也可以检验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效果。

效益更多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指的是为实现上述目标所付出的代价高低,所耗费的资源多少。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2》,我国科技创新综合排名已跃居全球第11位,但是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并不理想。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既要关注国家创新体系的条件和能力建设,不断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持续加大研发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强度,进一步布局和建设新的大科学设施,也要更多考虑条件和能力建设投入的经济性问题,诸如科技进步贡献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GDP占比、制造业增加值率等指标的提升,以及能源资源消耗率、对外技术依存度等指标的降低。当然,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产出效益有别于其他领域,科学前沿探索和技术演进的形势瞬息万变,经常会发生“资本沉没”和“机会损失”,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另外,效益不能仅仅考量经济性,还要从科技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科技创新所引致的社会进步和民生福祉增量。

教 授 简 介

陈 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领域: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技术与创新管理、城市发展与管理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