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区块链技术赋能数字金融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21-08-27 08:04 浏览量: 2426

区块链技术赋能数字金融

作者: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  巴曙松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  乔若羽

摘 要:数字金融是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块链技术等数字金融技术是数字金融的核心驱动力。区块链技术从货币端重构金融生态,数字货币为数字金融提供了价值载体,区块链技术在支付端优化了传统的支付体系,为金融体系提供了更好的流动性。此外,区块链技术助力传统供应链金融传递信用,将价值传递给小微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区块链技术助力监管科技,为监管者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有助于把控各种金 融风险。随着区块链技术与金融场景的不断结合,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落地,越来越多的人才将主动拥抱 学习区块链技术,助力金融数字化迈入新阶段。

引言

数字金融泛指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型科技公司利 用数字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商业模式和金融应用。在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和经济不断交互,产生源源不断的数据。海量的数据蕴藏巨大的能量,从中可以挖掘出金融活动的内在逻辑,而数字技术就是提取其内在 关系的工具。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迭代,越来越多的 数据价值被挖掘,推动着数字科技和金融业更好地融合。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数据的真实 性和准确性格外重要,而区块链技术有助于确保这两 个特征。区块链技术是非对称加密技术、P2P网络、时 间戳、共识算法等技术的结合。在真实性方面,时间戳可以追溯数据源头,非对称加密技术可以保证数据不被篡改,从而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在准确性方面,在区块链上各节点以P2P方式相互联系,对每一笔交易共 识确保其准确性,并且根据嵌入智能合约的规则,保证数据合规化。区块链上的网络节点彼此相连,根据 梅特卡夫定律,一个网络的价值等于节点数的平方,使得区块链的价值呈现指数式增长。数据的真实准确降低了信用风险,而信用是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由于信用缺失而阻碍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例子数不胜数,无论是财务造假还是P2P“暴 雷”,都给人们敲响警钟。区块链从底层技术上保证了 数据资产有效的价值交换,在区块链体系中,通过变“自证”为“他证”的方式重构了信用范式,强化信任关系,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识别风险,有效帮助监管者实现穿透式监管,防范类似 P2P“暴雷”的事件发生。区块链技术的逐步应用,将有助于实现数字金融弥补金融短板、提高金融效能、 控制金融风险等目标。

01变革货币端,重构金融生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指出:“金融的 本质是通过资金的流动来完成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福祉和效率。”金融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实现资金的融通,其中,货币是传统金融运行的重要载体,信用是传统金融交 易的基础。而数字货币则是未来数字金融的核心,其背后的信用体系无疑将构筑数字金融大厦的基石。

比特币是最为典型的数字货币,但是自比特币诞生之日起,围绕比特币的争议就从未中断且愈演愈烈。在大量的“价值归零论”和“泡沫论”中,应该注意到,比特币与郁金香等泡沫存在的最大不同在于其 背后的区块链技术。不管比特币是昙花一现的泡沫,还是一场颠覆千年货币形态的革命,其底层技术已经开始定义未来经济金融的新格局。

为了使数字货币能够真正承担货币的基本职能,各国不断探索更为合理的机制。我国央行数字货币与 Libra分别是公共部门创新和私营部门创新的代表,以二者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已经具备货币的基本特征,并且在与传统金融场景结合的道路上未来可期。二者都可作为分布式账本的记账单位,其稳定性使其适合作为贮藏工具,且二者作为流动性资产本身具有流通手 段的职能,在流通中会慢慢被大众接受成为数字经 济领域的价值尺度。数字货币不仅具备货币的基本职能,还可解决许多传统金融领域的难题。

第一,数字货币是价值的数字化表达,对应货币理论中的“记账单位”。区块链上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所有的交易记录不可篡改且可以追溯源头,而数 字货币则是这个分布式账本的“记账单位”。这种分布式账本对反洗钱大有裨益,国际上反洗钱的难点 之一在于国家之间不会完全分享白黑名单,而区块链信息共享、可溯源等特点则有助于国际反洗钱工作的展开。

第二,数字稳定币的价值相对比较稳定,拥有成为储值工具的潜力。Libra这类稳定币,其价值是由真 实资产支撑的。Libra选择锚定一篮子货币,与多个主流货币挂钩使得其稳定性有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央行数字货币,本质上是人民币的数字化,其稳定性不言而喻,而央行数字货币的不断深化,亦可助推人民币 国际化。

第三,数字货币具备流动性,可以发挥“支付工具”的功能。从理论上看,数字货币以高科技为支点, 可以降低货币的流通成本,提高货币的安全性,在跨 境支付具有天然的效率优势。从汇率的角度看,若交易 双方均采用同一种数字货币进行交易,则无须担心汇 率波动对币值的影响。从支付效率的角度看,如Libra 可以支持每秒1 000次交易,交易将在10秒钟内完成确 认。相较于如今的跨境支付,效率大大提升,还省去了 一大笔跨境支付手续费。

02优化支付端,提升金融效能

如果说数字货币是数字金融的血液,那么基于区 块链技术的支付体系就是数字金融的血管,其能确保 金融体系的高效运转。传统的支付体系依靠中心化方 案实现价值转移,依托清算中心进行银行间的数据交 互,中介结构众多,环节繁琐复杂,清结算的成本较 高且效率较低,同时还面临较高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 险。而借助区块链技术公开透明的特性,可以减少这 种重复对账行为,并且减少信用风险。区块链技术对 支付体系的优化在跨境支付领域大有可为。

当前跨境支付的“枝干愈加丰满,但主干日益老朽”。首先,跨境支付涉及多个参与主体,各个主体之 间的标准不统一,缺少强信任的中央主体,需要借助 SWIFT等通用协议或第三方机构以备付金的方式建 立资金池来解决跨国间的信任问题,但是前者信任传 递成本高昂且效率不高,后者又与现有银行账户体系 结合度较低。其次,跨境支付往往涉及多个主权货币, 面对实时变动的汇率,系统信息更新效率的诉求较高。最后,由于跨境支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监管机构 对其高度关注,监管合规要求高。在全球化进程不断 推进的今天,跨境支付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当前跨 境支付高成本低效率的模式略显拖沓,亟须加快金融 创新来完善跨境支付系统。

这种不断增长的跨境支付需求与传统跨境支付业 务发展困境之间的矛盾,形成了金融科技创新跨境支 付的内在动力,而具有去中心化和去信用化双重标签 的区块链技术则为跨境支付的创新提供了外在条件。首先,区块链技术点对点支付,省略大量中间环节。一 方面,提升了效率,区块链支付时间可达至秒级;另一 方面,避免了重复性授信、核验带来的额外成本,交易 中介手续费大大降低,如通过Ripple支付网络可以在 几秒内转账任意一种货币,交易费用几乎为零。其次, 引入加密数字货币,可有效规避因涉及不同主权货币 而存在的银行即期外汇交易业务的赫斯塔特风险。再 次,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弱中心化的特点,更有利于 实现在跨境支付过程中各参与方相对平等地位的形 成,是更符合“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种技术解决方 案,对于被威胁排除在SWIF系统外的国家而言意义 深远。最后,区块链可溯源、难以篡改的特点,有助于 降低监管成本和欺诈风险,也有助于在反洗钱、反恐 领域开展监管工作。

03赋能供需端,弥补金融短板

数字金融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普惠金融,因此区块 链技术应用不能仅限于抽象的数字货币,其最终发展方向应是脱虚向实,赋能实体经济。从金融实务来看,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应 用效果。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核心或主导企 业的信用往往只能向上或者向下辐射一级。供应链过 长、参与企业过多、信息不对称、流程复杂等因素影响 了信用的高效传递,离核心企业越远的供应商、经销商,可能恰恰是越需要融资的中小微企业。

受信用风险的影响,小微企业相较于核心企业更 难获得融资,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信息披露不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小微企业难以融资,从而无法持续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生存空间被压榨。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挤压体现了金融供给结构与金融有效需求结构 的失衡,影响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限制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成为金融业的一个短板。

区块链技术在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的发展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打通供应链,确保资金流传送至长尾中小企业,从而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首先,区块链的密码学解决方案能够在不泄露实现数据隐私的情况下,分享使用数据的价值,从而丰富金融机构用于风控的数据,帮助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更好地建立风险画像和风险评估,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发展。其次,区块链上信息难以篡改、可追溯的特点,能够在一些金融领域中实现信用的多级穿透和辐射效应,而有了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凭证后,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够多级穿透,辐射到二级、三级的供应 商和经销商,帮助其融资。而这些相对远离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企业,恰恰大都是传统金融中面临比较多融 资困境的小微企业。此外,区块链的技术特性,还有助于人们探索金融创新,开拓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例如在跨境贸易融资方面,通过整合资金流、物流、 信息流,实现“三流合一”,帮助金融机构识别融资风险,帮助优质的小微企业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并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从而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效率和便利性。

04强化监管端,控制金融风险

随着金融活动与数字科技不断交织相容,金融业务的边界不断拓展,金融风险逐渐呈现出范围趋广、 隐蔽性强的特点。同时,部分投机者想要脱离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而部分新业务在法律界定上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难以直接纳入现有监管框架,传统监管框架亟须更新迭代。借助区块链技术等科学技术,有助于推动监管科技创新,提高监管效能,从而为数字金融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推动金融与科技进一步融合创新,深度助力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体系平稳运行的基础在于风险管理,基础打得牢才能保证金融体系不会塌。风险管理及监管可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监测和风险预防等领域。在风险识别领域,传统的风险识别方式依赖风险模型的辅助,且量化模型最重要的是其数据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而区块链技术可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且只需 获取密钥,就可以获得需要的数据源,打通数据库,增加数据的宽度与广度,有助于提升风险模型的精度提升。在风险监测领域,传统的监管受限于监管效力,面对海量的数据无法做到实时监管,多数情况下只能在金融风险发生后才制定新的制度来弥补漏洞。区块 链上的数据实时更新,其他节点可以实时获取最新数据,每笔交易均可以溯源,监管方无须花费大量精力在溯源和核实上,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提高了监管效力。在风险预防领域,将区块链技术和监管相融合,可以打破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局面,借助大数据技术获取海量数据,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溯源,通过风险模型识别分析可疑点,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报警系统,从而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从微观的层面看,区块链技术有助于风险的管理,从而有助于提升监管效力,但是从相对宏观的角度看,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监管存在相悖之处。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相应配套的 监管制度和精密的货币制度设计,国际间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则需要各国之间监管的协调。数字货币作为 一个未知的、新生的变量,使得各国的监管环境更加 复杂,其去中心化的特性直接挑战了传统中心化的制 度体系,颠覆了中介化的信用创造方式。现行基于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传统监管理论和原则构建的金融 监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数字货币对货币制度和政策的挑战。

05区块链技术赋能数字金融的挑战与趋势

虽然区块链技术赋能监管效率的提升,但是由其 衍生出来的一些金融创新又给金融监管增加了难题。一方面,现行监管体系在设计之初并未考虑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在支付体系的应用。比特币这类资 产的匿名特点很容易滋生实体资产的转移、模糊不清的债务以及偷税漏税、洗钱等风险,而各国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标准参差不齐,监管套利事件或许会涌现,进而衍生出更多问题,如何进行 规则适配是个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证类金融创新繁多,监管不足可能会培养风险,监管过严又会导 致金融抑制,所以对新生事物的监管是一个较大的难题。数字货币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这都给金融监管施加了更多的压力。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始终是一种博弈的状态,一般情况下,金融监管具有滞后性,在这段空档期,可能会滋生 很多违法的现象。

受ICO乱象频发的影响,通证逐渐被污名化,但是通证发行的初衷是实现价值凭证的数字化,是为了更好地从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过渡,而非成为投机倒把的工具。为了回归初心,需要业界看到其更多的价值,比如降低流通成本、拓广商业空间、提供信用 支持等。可以预期的是,基于通证的价值互联网会像信息互联网一样逐步有序地铺展开,赋能数字金融。

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还是侧重于对传统 金融体系的渐进式改良,而非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全面颠覆。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的监管者非常审慎,普遍认为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改变不可逆转,其不确定性较大,目前还无法估量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影响;另一方 面,市场上不同的参与主体的关注角度不同,其探索尝试是循循渐进且局部的。

区块链技术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场景,比如以下两 个场景。第一个是中央在大湾区的规划里写出要推动 跨境理财通,监管部门要求投资者本人去银行网点柜 台做KYC,才能开立投资类账户。在疫情下,由于两地的隔离政策,投资者往返需要20多天才能办好相关手续。而如果基于区块链技术,是否可以在本地的银行网点做KYC,他行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其KYC信息的共享,从而解决这种不便。第二个是国家要努力迈向碳中和,实现绿色金融。碳排放交易是一个有效控制 二氧化碳的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各地碳排放市 场规则不统一、企业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将企业碳排放数据、碳交易额度、碳交易奖惩信息等数据上链,可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性,从而助推碳中和进程。

可见,区块链技术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局部场景,如果这些局部的实践改进被逐步实现,会有更多的实体经济受益。而从局部改进一点一点累积,最终各个局部 相融合对整个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将是极为深刻的。

可以预见的是,在区块链技术赋能数字金融的过程中,各界人士会主动接触学习区块链技术,不同于前期主要是技术人士参与,后期可能会有更多的金融业界人士去主动拥抱区块链技术,让区块链技术和传统 金融场景实现更多的融合,实现更多切实可行的商业 模式落地,使区块链技术赋能金融数字化转型迈入新阶段。

声明

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学术论文均只用于学术分享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人员进行删除。

文章来源| 《金融科技时代》.2021,29(07)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