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建校五十周年活动丨“化苑青年学术论坛”暨“一流学科”讲座


武汉工程大学建校五十周年活动丨“化苑青年学术论坛”暨“一流学科”讲座
化苑青年学术论坛简介
伏虎山麓、南湖北畔,四海俊彦聚化苑;
大江奔流、黄龙山映,五秩春秋铸辉煌。
2022 年,武汉工程大学喜迎建校五十周年。
五十年砥砺耕耘,半世纪如歌岁月
1972年
湖北化工石油学院伴随着江汉平原石油资源大开采应运而生,一批致力于化工石油高等教育事业的先驱们开始了艰苦创业。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
1998年
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发展成为一所多科性大学。
2006年
2006年,学校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近 50 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 13 万余名毕业生,毕业生在社会各界颇受好评,被誉为“化工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值此五十年华诞,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举办“化苑青年学术论坛”暨“一流学科”讲座,诚邀化工、能源、材料与制药等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欢聚一堂,旨在围绕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行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我校学科高质量发展需要,开展面向学科前沿和瓶颈的高水平学术交流。
化苑青年学术论坛组织委员会
汪铁林、易群、周丹、龙思会、金放、古双喜、刘根炎、吴华东、周燕代子、李哲伦、熊春艳、宋文静、梁庭钰、郭慧娟、刘通、沈陟、邹璐、王海峰、曹锦旭、高家俊、何禄英、杨犁、黄毅主办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承办单位: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院、校庆办公室、化工与制药学院、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会议信息
会议时间:2022 年 11 月 20 日 8:30-17:30
会议地点:武汉工程大学
会议详细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一路 206 号
会议形式:线下 + 线上(腾讯会议)
报告时长说明:
特邀报告 20 分钟(含提问时间)
口头报告 15 分钟(含提问时间)
化苑青年学术论坛联系人:
易群邮箱:yq20071001@163.com(总协调)吴华东邮箱:wuhuadong@wit.edu.cn(分论坛 1)周燕代子邮箱:zydz19910814@163.com(分论坛 2)刘根炎邮箱:genyanliu@163.com (分论坛 3)古双喜邮箱:shuangxigu@163.com (分论坛 4)
腾讯会议号:平行分论坛 1:能源资源转化论坛(618-834-886)
平行分论坛 2:绿色化学与化工论坛(322-622-434)
平行分论坛 3:功能材料论坛(755-807-040)
平行分论坛 4:制药与药剂论坛(会议号:621-961-060)
特邀报告人简介
(按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曹景沛
曹景沛,教授,博导,中国矿业大学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江苏省碳资源精细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1 年 3 月获日本群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江苏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 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洁净煤技术》副主编,《煤炭转化》编委,《燃料化学学报》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青年编委,中国煤炭学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等,在 Appl. Catal. B-Environ.、Chem. Eng. J.、Chem. Eng. Sci.、Ind. Eng. Chem. Res.和 Fuel 等发表论文 150 余篇,授权日本专利 1 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25 件,出版专著 2 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 4 项,入选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和2021年Energy & Fuels Rising Star。
联系方式:caojingpei@cumt.edu.cn
曹少文
曹少文,教授,博导,武汉理工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研究人员”名单,已在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Joule 和 Advanced Materials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 余篇,个人引文 H 指数为 55(18 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多个课题。任中科院一区 Top 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青年编委。
联系方式:swcao@whut.edu.cn
曾宪海
曾宪海,教授,博导,厦门大学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才入选者,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建省生物质清洁高值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厦门大学生物能源研发中心主任;学术期刊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Bioresources & Bioprocessing 青年编委。2012 年 7 月至今在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工作(2018 破格任教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10 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Chem Soc Rev、ACS Catal、Nano Energy、Nano-Micro Lett、ACS Nano、J Catal、Green Chem 等主流期刊发表 70 余篇论文,总被引 3000 余次,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 30 项。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第2)、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第 2)等省部级奖励 3 项,有关技术实现落地转化。中国互联网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指导教师。
联系方式:xianhai.zeng@xmu.edu.cn
陈孔发
陈孔发,教授/博导,福州大学
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
现任福州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助理、福州大学材料结构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博士后。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氢能专业委员会 SOEC 工程中心顾问。长期从事固体氧化物电池催化剂材料研发及机理构建方面的研究。主持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 项省部级项目、2 项企业横向项目。在 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 SCI 论文 70 余篇、2 篇特邀综述、2 章英文学术专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11 件(含转让 1 件);SCI 引用 3700余次,H 因子 36。
联系方式:kongfa.chen@fzu.edu.cn
陈燕
陈燕,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
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
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本科与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并在 MIT 进行了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能源材料的表界面过程研究,利用包括扫描探针显微镜及X-射线光谱等前沿表面分析手段,系统研究能源材料在极端条件下(高温、气氛、偏压、辐照损伤等)的表界面性质及其对材料催化活性的影响机理。在 Nature Comm.、Chem. Soc. Rev.、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Mater.、Adv. Fun. Mater.、ACS Nano 等重要学术期刊发已经发表 60余篇学术论文,申请/获批了十余项发明专利,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019 年获得国际固态离子协会 ISSI“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Award”。
联系方式:escheny@scut.edu.cn
陈宇
陈宇,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
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导,入选华南理工大学“兴华精英学者”,现担任 Carbon Energy 期刊青年编委。2007-2010 年硕士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2014 年博士就读于南卡罗莱纳大学机械工程系,2014-2019 年在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 年加入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相关组件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其在清洁能源转换与存储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若干科研成果。在 Nature Energy、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l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 ACS Energy Letter、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Catalysis、Nano Energy 和 Chemistry of Materials 等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申请发明专利 10 余项,撰写学术专著 2 部。
联系方式:eschenyu@scut.edu.cn
成康
成康,副教授,博导,厦门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野教授团队成员。2009 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2014 年获厦门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导师:王野教授),2015 年获法国里尔大学分子与凝聚态材料博士学位(导师:Andrei Khodakov研究员)。先后在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iChEM)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德拜纳米材料科学研究所(合作导师:Krijn P. de Jong 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 年 2 月入职厦门大学,2021 年获得“中国催化新秀奖”,202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主要研究方向为合成气、CO2、低碳烷烃的选择性转化和沸石催化。迄今在 Science、Nat. Mater.、Nat. Catal.、Chem、Angew.Chem. Int. Ed.、Chem. Sci.、ACS Catal.、J. Catal.等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文章引用 4800 余次。
联系方式:kangcheng@xmu.edu.cn
程党国
程党国,教授,博导,浙江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1 年 7 月、2006 年 3 月分别获天津大学化学工艺专业学士、博士学位。2006 年 4 月进入浙江大学化工学院工作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其中 2014 年 8 月至 2015 年 8 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化石能源转化高效催化剂的设计与应用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优青、浙江省杰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二十余项,发表 SCI 收录论文 80 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26 件。研究成果曾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等荣誉。兼任《Chinese 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青年编委、工业催化联盟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
联系方式:dgcheng@zju.edu.cn
定明月
定明月,教授,博导,武汉大学
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武汉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杰出”青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编制专家、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工学部委员、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能源小分子(CO、CO2 等)高值化利用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开发工作,负责设计建立了千吨级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合成集成工艺和相配套催化剂放大研制平台。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项目 20 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 Science、Chem、ACS Catal.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 SCI 学术论文 8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0 余项,研究成果被《Science》、《科学通报》、《中国青年报》等学术期刊及众多媒体进行亮点评述和专题报道。
联系方式:dingmy@ms.giec.ac.cn
段学志
段学志,教授,博导,华东理工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A类)。《National Science Review》科学编辑,《Nano Research》、《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化工学报》等国内外期刊(青年)编委/执行编委,国家能源局能源装备项目筛选评估专家,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与过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化工过程强化专委会青年委员/青委会工作小组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上海市教委/科委项目和中国石化委托项目等 10 余项,在《JACS》等主流期刊发表论文 150 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17 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国际催化联合理事会“Young Scientist Prize”。
联系方式:xzduan@ecust.edu.cn
高哲
高哲,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中科院青促会会员,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催化剂设计、多相催化及原子层沉积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联合基金培育项目、青年基金,山西省优青基金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在 Nature Commun.,Acc. Chem. Res.,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 40 余篇。
联系方式:gaozhe@sxicc.ac.cn
何宏艳
何宏艳,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现任离子液体清洁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基于离子液体的绿色过程研究等方向。相关研究在 Nat. Commun.,Angew,等期刊发表论文90 余篇,申请发明专利 26 项,获授权 15 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基金等多项。获侯德榜化工技术青年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委会青年创新奖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等。
联系方式:hyhe@ipe.ac.cn
江浩
江浩,教授,博导,华东理工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 Chin. J. Chem. Eng.责任编辑、Chin. Chem. Lett.编委、The Innovation 和 Green Energy Environ.青年编委等。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制备的化工基础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包括优青、联合基金重点、面上等。近5年,以通讯作者在Natl. Sci. Rev.、Adv. Mater.、Nature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Engineering、AIChE J.等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 60 余篇;获得 2020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联系方式:jianghao@ecust.edu.cn
蓝兴英
蓝兴英,教授,博导,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 项、重点项目 2 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1 项、培育项目 1 项、青年基金项目 1 项、973 课题 2 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项目 8 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 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联系方式:lanxy@cup.edu.cn
黎威
黎威,教授,博导,武汉大学药学院
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
入选武汉英才,主持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1 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长期从事药物递送与缓控释领域的研究,近五年来,在药学领域国际主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24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 14 篇 (包括 1 篇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1 篇Nature ReviewsMaterials,1篇Science Advances,2 篇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相关研究成果被全球 59 家媒体报道。现担任武汉药学会药物分析与评价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担任药学领域学术期刊“Acta Materia Medica”和“Exploration”的青年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期刊的客座主编,并受邀担任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等多种学术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weili.mn@whu.edu.cn
李国菠
李国菠,教授,博导,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药物设计、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研究,主要聚焦靶向金属酶药物设计和创新药物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Nucl Acids Res、Chem Sci、J Med Chem、Med Res Rev、Drug Discov Today 等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申请发明专利 10 余项,获得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5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 项。受邀参编专著 2 本,受邀国内外学术报告 10 余次。担任中国化学会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药化专委会委员,担任 Eur J Med Chem 期刊客座编辑,担任药学学报、Acta Pharm Sin B、Chin Chem Lett 等期刊青年编委。
联系方式:liguobo@scu.edu.cn
李孔斋
李孔斋,教授,博导,武汉大学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研究方向:冶金炉气资源化利用与能源催化。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7 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1 项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 21 项。以第一申请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6 件,5 件实现应用。获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 1 项(排名第 2)和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创新团队类)。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首届昆明理工大学首届青蓝计划等。在 Chem、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Catalysis、Nano Energy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50 余篇,SCI他引 4260 余次,H 因子 33。出版学术专著 1 部。研究成果两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首页以重要资助成果形式进行报道。
联系方式:kongzhai.li@aliyun.com
林坚
林坚,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亚纳米/单原子分散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环境、能源与航天催化等领域的应用。迄今在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IChE J.,Appl. Catal.B.,J. Catal.,ACS Cata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申请专利 20 余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GF973 子课题等。入选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荣获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部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
联系方式:jianlin@dicp.ac.cn
刘福建
刘福建,教授,博导,福州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11 年于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浙江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及田纳西大学从事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工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多孔功能材料的绿色设计及脱硫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CS Catal.; AIChE J.,Chem. Eng. Sci.等刊物发表论文 100 余篇,论文被他引累计超过 4000 次,成果多次被同行专家正面引用、报道。申请发明专利 20 多件(授权 15 件),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 5 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项目 6 项及多项横向应用课题。入选引进福建省高层次人才 B 类,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联系方式:fjliu@fzu.edu.cn
刘纪昌
刘纪昌,教授,博导,华东理工大学/石河子大学,
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加工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石油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分子炼油和炼厂系统优化。2020 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承担担任《中国炼油技术(第四版)》编委,《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等期刊青年编委。在 CEJ、AIChE J、CES 等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7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9 项,多项成果在国内炼厂及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外炼厂成功应用。《基于分子管理的催化裂化抗焦增效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获得 2020 年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联系方式:liujc@ecust.edu.cn
刘金平
刘金平,教授,博导,武汉理工大学
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入选者
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学科首席教授、湖北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湖北省杰青,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长期从超级电容器、水系电池和固态电池等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10 余项;在 Nature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EES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 篇,被他引 2 万次;授权发明专利 20 项,出版专著(章节)3 部。现任澳大利亚国家项目(桂冠教授、未来学者等)评审专家,中国各级科技奖/基金项目/重大专项评审(会评)专家,湖北省科技厅权威专家库高端专家,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副主编、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 学术编辑,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Rare Metals和 Frontiers of Physics 等期刊编委。
联系方式:liujp@whut.edu.cn
罗勇
罗勇,教授,博导,北京化工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3 年在北京化工大学获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其中 2011 年 9 月至2012年 9 月国家公派至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博士联合培养学习。主持国家自然基金 3 项(青年、面上、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2 项、国际国内合作项目 20 余项;发表期刊论文 100 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含共通)作者在 AIChE J.、Chem. Eng. Sci.、Ind. Eng. Chem.Res.三大化工期刊发表 40 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 60 余件,授权 30 余件;获中国化工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 1)、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 2)、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北京化工大学第十五届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等。兼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过程强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第二届国际化工过程强化大会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2nd International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Conference,IPIC2)等。
联系方式:luoyong@mail.buct.edu.cn
欧阳亮
欧阳亮,研究员,博导,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入选四川大学“双百人才工程”、四川大学科技领军人才培育项目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 1 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 1 项,四川省重大项目 1 项。共发表 SCI 论文 90 余篇,他引超过 2100 余次,H 指数 27,其中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超过 1000 次,多篇入选领域前 1%高被引论文。受邀参编 Elsevier 出版的专著 2 本。受邀在国内外会议作主旨报告 8 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10 余件、国际发明专利 1 件。获得二十二届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健康长寿青年奖、四川大学好未来优秀学者奖等。现担任四川省药理学会理事、四川省药物化学专委会委员等,担任《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Mini-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编委。
联系方式:ouyangliang@scu.edu.cn
潘云翔
潘云翔,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0 年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环境化工专业;研究方向为催化反应工程,发展了低温精细微纳加工技术,高效调控催化材料表界面性质,构筑出系列高性能催化材料,并应用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生物医学检测诊疗等;在 JACS、EES、IECR、CES 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近五年申请专利 18 项,已授权 12 项;2019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先后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天津市优博、天津大学优博、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等奖励;担任《化工进展》、《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等期刊编委,担任 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Fire Phys Chem、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等期刊青年编委,担任 英 文 期 刊 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等期刊客座编辑。
联系方式:yxpan81@sjtu.edu.cn
彭冲
彭冲,研究员,博导,上海交通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国际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和《Petroleum Science》青年编委,是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委会委员、化工过程强化专委会青年委员。先后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辽宁省首批“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等计划。围绕加氢裂化技术与工业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 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 SCI 收录论文 38 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163件(第一发明人 52 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省部级一等奖 6 项。曾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018),辽宁省青年科技奖(2017),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2020),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2017),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7)等荣誉称号。
联系方式:pengchong@dlut.edu.cn
邵明飞
邵明飞,教授,博导,北京化工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资源化学所所长。主要从事能源化学与过程耦合强化研究。在 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Mater.、Chem 等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被引 9700 余次,H 因子 51。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等资助,获中国催化新秀奖、北京化工大学优秀青年百人计划 A 类等奖励。担任《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编委、《中国科学:化学》、《催化学报》、《天然气化工-C1 化学与化工》等青年编委。
联系方式:shaomf@mail.buct.edu.cn
王超
王超,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催化新秀奖”获得者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会会员,主要从事分子筛上多相催化反应机制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ACS Catal.、J. Catal.、Chem. Commun.、Chem. Eur. J.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 余篇,曾获ACS Catalysis 期刊学术委员会颁发的“Early Career Researcher”奖,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颁发的“中国催化新秀奖”。
联系方式:wangchao@wipm.ac.cn
王彧斐
王彧斐,教授,博导,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任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Petroleum Science, Process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Sustainability,化工进展等国内外期刊编委/青年编委,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科研项目 10 余项,发表论文 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2 件,软件著作权 3 项,出版专著 4 部,参与中英文专著 5 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排名 2),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首届青年科技奖。
联系方式:wangyufei@cup.edu.cn
韦岳长
韦岳长,教授,博导,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
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油气光学探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Chin. Chem. Lett.和 Petrol. Sci.期刊青年编委会委员。长期致力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炭烟颗粒物净化和光催化 CO2 还原催化剂的研发及其催化机理研究。在 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 J. Am. Chem. Soc., Appl. Catal. B, EST, ACS Catal., J.Catal.等期刊上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40 余篇,研究成果他引 4900 余次,H因子 4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37 项。
E-mail:weiyc@cup.edu.cn
魏嫣莹
魏嫣莹,研究员,博导,华南理工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入选洪堡学者,国家优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广东省杰青,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担任 2020 年(深圳)全国青年膜科学家论坛执行主席,Springer 及高等教育出版社旗下 Front. Chem. Sci. Eng.(中国工程院院刊系列)特邀编辑、《膜科学与技术》客座编辑,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过程强化青年委员会委员。在 Nat. Sustain., Nat. Commun.、Sci. Advances、AIChE J.、Angew.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48 篇,合作完成英文专著(Wiley出版)2 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33 项,授权 13 项。
联系方式:ceyywei@scut.edu.cn
向中华
向中华,教授,博导,北京化工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优青、北京市杰青基金获得者。2007 年获湘潭大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2013~2014 年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博士后;2014 年至今在北京化工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共价有机聚合物(COP)能源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工程制备。近年来在《Chem. Eng. Sci.》、 《Science Adv.》、《Nature Commun.》、《JACS》、《Angew. Chem. Int. Ed.》、《Adv.Mater.》等 SCI 期刊发表论文 90 余篇。被《Science》等 SCI 他引 53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 19 件,含已转让技术 7 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油等横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重要项目十余项。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中国化工学会第九届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4);2017 年入选第三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任《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eScience》《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期刊青年编委;任中国化工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xiangzh@mail.buct.edu.cn
闫晓亮
闫晓亮,教授,博导,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2010 年 6 月获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国际合作项目,谢克昌院士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产学研贯通式创新平台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获 2021 年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6),研究成果已发表在 Nat.Commun.,Small,Appl. Catal. B: Environ.(3 篇),J. Cata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其中 ESI 高被引论文 2 篇,授权发明专利 5 件,其中转让 1 件。
联系方式:yanxiaoliang@tyut.edu.cn
严凯
严凯,教授,博导,中山大学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获得者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获得者(生物质资源化方向),中山大学百人计划杰出人才,广东省废弃物 3R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在德国马普煤炭研究所和亚琛工业大学、加拿大湖首大学和美国布朗大学进行博士和博士后学习,先后发表 SCI论文 93 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80 余篇,主要发表在 Nature Phys. Rev., Angew. Chem. Int. Edit.n、Appl. Catal. B、ACS Catal.、J. Catal.、Chem. Eng. J.、Green Chem.等杂志上,16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5 篇入选封面文章,论文他引3500 余次;申请国际和国家专利 15 项(授权 7 项含 1 项澳大利亚专利);受邀担任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和 FBB 副主编和 8 个国际期刊(CCL, GEE, FESE, Biochar, 物理化学学报等期刊编委/青年编委;主持承担国家万人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 13 项; 获得广东省青年科技奖(2019 年,独立获得)、国际 IAAM Medal 奖(2019 年,独立获得)、RSC Top 1%高被引学者(2018 与 2019 年,独立获得)、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参与)、2020 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 12)等多项奖励。
联系方式:yank9@mail.sysu.edu.cn
杨东元
杨东元,正高级工程师,博导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化物所西安洁净能源(化工)研究院副院长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化物所西安洁净能源(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陕西延长西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能源化工方面的管理、科研、工程化及应推广工作。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1 项,主持建设石化联合会工程中心 1 项,主持省部级项目 4 项、西安市级创新改革试点项目 2 项、陕西延长石油级科研项目 13 项,累计获批科研经费 5500 余万元。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专利 29 项,受理专利 42 项,累计发表论文 32 篇(其中 SCI 二区收录 5 篇)。获 2019 年度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20 年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第六届西安市青年科技人才奖、2017 年度陕西省专利一等奖、西安市第十四届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联系方式:13909239743
余斌
余斌,教授,博导,郑州大学药学院
中原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
研究方向:原创先导化合物发现与优化。入选河南省优青、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2022 年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项。在权威期刊发表 60 余篇论文,ESI 高被引论文 8 篇,热点论文 1 篇,Faculty Opinions 推荐论文 1 篇;累计被引用 4000 余次,H-index 为 34;主编或参编中英文学术专著5部,获授权专利12项。担任Faculty Opinions Faculty Member , Frontiers in Drug Discovery 副 主 编 ,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编辑,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及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等 SCI 收录期刊青年编委。
联系方式:yubin@zzu.edu.cn
展鹏
展鹏,教授,博导,山东大学药学院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展鹏,山东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山东省杰青、校杰出中青年学者。从事抗病毒及重大慢病新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 10 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 Soc Rev、J Med Chem(27 篇)等一区期刊发表文章 90 余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项(第一位);主编专著及教材 4 部,参编 8部。担任中国药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等;担任 J Med Chem(2023-)、Acta Pharm Sin B 等 10 余个期刊的(青年)编委;在 Eur J Med Chem 等客座主持专刊 10 余次。获中国药学会青年药物化学奖、日本 JSPS 特别研究员奖学金、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连续两年入选全球前 2%科学家榜单及全球顶尖前10 万科学家榜单。
联系方式:zhanpeng1982@sdu.edu.cn
张吉松
张吉松,特聘研究员,博导,清华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中国颗粒学会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员。主持优秀青年、面上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在 AIChE J,Chem Eng J,Anal Chem, React Chem Eng 等发表论文 70 余篇,撰写中文专著章节 2 篇,公开和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技术转化 3 项。2019年获选化工期刊 I&ECR ”Influential Researchers”称号和流动化学期刊 Journal of flow chemistry “Emerging investigator”称号。
联系方式:jiszhang@tsinghua.edu.cn
张亮
张亮,教授,博导,苏州大学
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
近年来主要从事先进原位同步辐射技术与先进能源材料的交叉科学研究,迄今为止共在 Science, Nature Catalysis, 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 70余篇,论文总引用超过 3000 余次 (google scholar),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 20 余篇,5 篇论文被评为高引用论文。多篇论文被包括《U.S.Department of Energy》、《Science Newsline》、《Today at Berkeley Lab》以及《中国科学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受邀担任 20 余个知名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近年来,主要获得的荣誉包括:江苏省“双创团队”(2020 年);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9 年);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高层次人才”(2020 年);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019 年);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019 年);苏州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19 年);英国物理学会 JPhysD Emerging Leaders Award (2019 年);德国洪堡奖学金(2014 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2013 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2 年)等。
联系方式:
liangzhang2019@suda.edu.cn
张泽会
张泽会,教授,博导,中南民族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019 年);教育部第 16 届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2018 年);中南民族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工程首批培育人选(2017 年);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计划(2018 年);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人才培育类,2014 年);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等项目 15 项,以通讯作者在 J. Am. Chem. Soc.Chem. Soc. Rev.、Science Advances、Chem. Sci.、ACS Catal.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00余篇,他引近 5000 次,H 指数 42。1 篇通讯论文入选 2013 年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学术论文,16 篇通讯论文先后入选美国科学基础数据库(ESI)高引论文。参编专著1 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2018 年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第三完成人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联系方式:zehuizh@mail.ustc.edu.cn
赵亮
赵亮,教授,博导,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获得者,石化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Petroleum Science》副主编,《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青年编委;中国石油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清洁油气生产、催化材料、计算化学。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共 18 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在化工领域著名期刊上发表 SCI 收录文章 70 余篇,申请发明专利 66 项,其中已授权中国专利 40 项,国际专利 9 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2019 年),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2017 年)、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2021 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2016 年)。主持和参与开发的技术已在15 套装置获工业化应用。
联系方式:liangzhao@cup.edu.cn
赵宇飞
赵宇飞,教授,博导,北京化工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现任北京化工大学资源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科普实验中心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优秀审稿人,《Acta. Phys. Chim. Sin.》、《天津大学学报》和《SmartMater》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项、钱学森实验室太空探索实验室培育项目 1 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 1 项,发表论文 100 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9 项,出版专著 1 部。获中国感光学会自然科学技术特等奖 1 项,2019-2021 年连续三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
联系方式:
zhaoyufei@mail.buct.edu.cn
郑建伟
郑建伟,副教授,博导,厦门大学
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
本硕博(2006-2016)均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期间(2012-2013)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学习。2016 年-2022 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 年入职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富勒烯催化,碳-氧键氢解,乙二醇合成,氢能化学存储(二氧化碳高值化和合成氨)等与“碳中和”目标相关方向。目前已发表文章 50 余篇,其中一作发表包括 Science、Angew. Chem.、JACS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2 篇,申请专利 7 项,论文引用超过 2000 次,h-index 为 28。研究成果多次被新华网、Science、C&EN、Chem 等专文评述。碳-氧键氢解项目突破“煤制乙二醇”常压合成的关键并在 Science 发表,绿氨储氢项目获得“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季军。
联系方式:jwzheng@xmu.edu.cn
郅玉春
郅玉春,副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支持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围绕甲醇制烯烃工业过程,从事甲醇制烯烃反应的自催化反应机理、积碳物种的结构演变及积碳失活机制及产物选择性调控机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支持计划项目、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探索基金等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中国科学院 A 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课题、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等重点项目。发现工业甲醇制烯烃催化剂跨笼积碳失活机制、澄清了预积碳技术提高甲醇制烯烃反应烯烃选择性机制、揭示了甲醇制烯烃反应诱导期和自催化反应网络的化学本质。在 JACS,Nature Commun.,Angew.Chem.Int. Ed.等期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8 项,在 Advance in Catalysis 发表书目一章《Advances in Catalysis for Methanol-to-Olefins Conversion》。
联系方式:yuchunzhi@dicp.ac.cn
朱文帅
朱文帅,教授,博导,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江苏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9 年 6 月获江苏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等荣誉称号。现任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化工过程强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研究兴趣涉及清洁油品研究。在 Nat.Commun.,Angew. Chem. Int. Ed.,AIChE J 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200余篇,2020-2021 连续两年入选爱思唯尔化学工程与技术“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等项目多项。曾获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一等奖(第 1)、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 3)等。担任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Rare Metal、Scientific Reports、《当代化工研究》等期刊编委。
联系方式:zhuws@ujs.edu.cn
朱义峰
朱义峰,教授,博导,复旦大学
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
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2010 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工系;2015 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煤化所/中科合成油技术公司;2015-2017 年在大连化物所做博士后;2017-2021 年初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2021年 1 月底加入复旦大学。从事碳基能源小分子转化、催化剂表界面设计、原位谱学方法等研究。在 Nat. Commun.、JACS、ACS Catal.、J. Catal.、Appl. Catal. B、Chem. Commun.、Science 等杂志发表论文近 30 篇,授权中国/美国专利 6 项。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国际催化大会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等。
联系方式:
yifeng_catalysis@hotmail.com
庄春林
庄春林,教授,博导,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副院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军队青年科技英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晨光学者等。担任《药学学报(英文版)》青年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编委,《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英文版)》编委、《中国药物评价》编委等。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 Chem Rev、Acta Pharm Sin B、J Med Chem、Br J Pharmacol 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 60 余篇,申请中外发明专利 30 余项,参编中英文专译著3 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青基,中央军委科技委、上海市等 10余项目;获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全军优秀博士论文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联系方式:zclnathan@163.com
邹吉军
邹吉军,教授,博导,天津大学
教育部长江学者
担任化学工艺系主任、先进燃料与化学推进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RSC Advances 副编辑、燃料化学学报、含能材料等期刊编委。课题组致力于高能碳氢燃料合成及氢能源制备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国家和省部委项目 30 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励。在 Nat Energy、Nat Commo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CS Catal、AIChE J、Chem Eng Sci 等发表论文 160 余篇,获得美国及中国授权发明专利 30余项。多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联系方式:jj_zou@tju.edu.cn
END
图文丨化工与制药学院
排版丨校研究生新媒体中心 毛雨昕
校对丨王莹莹李胜
指导老师丨滕鲁迪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5/06 活动报名 | 经济学教授x帆船奥运冠军x独角兽企业联创,聊聊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 05/07 活动预告 | 节后活动不停歇,5月7日招生直通车开启预约,CLGO毕业校友、知名跨国消费电子企业学长经验分享即将到来!
- 05/08 颠覆性创新时代,一切『再设计』| 复旦-BI MBA《设计思维》公开课报名
- 05/10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复旦MPAcc公开课报名
- 05/10 重磅抢位!中欧MBA年度健康产业论坛2025:医疗创新为本,领航易变时代
- 05/10 报名|就读一年开启创业之路!交大TFMBA学长与你相约招生开放日
- 05/10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大厂专题:多元竞争,突破增长瓶颈 @北京
- 05/10 【招生沙龙报名】把握AI时代机遇,复旦MBA助你职场进化
- 05/11 活动报名 | 5月11日深圳招生直通车启程,招生政策新动向、在校生活Q&A一站式解答!
- 05/17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iBEST融合创新系列论坛】应变而进:全球政策变革与企业全球化战略转型
热门资讯
MBA院校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