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招生】新疆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2-05-31 19:44 浏览量: 3147
 智能总结

【新大招生】新疆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学院简介

新疆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的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2000年9月与新疆大学地理系、新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合并成立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22年1月,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新疆大学学科发展需求,从原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拆分成立生态与环境学院(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学院立足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前沿,聚焦生态与环境、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努力建设成为适应国家和新疆区域战略发展需求的特色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

师资力量

学院共有教学科研人员5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2人、讲师8人;有博士学位者38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人4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新疆青年千人1人,“天山学者”讲座教授1人、“天山英才”2人,形成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生态学、环境科学2个本科专业,其中生态学为自治区特色学科和一流本科专业。建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有资源与环境类环境工程、生态工程两个专业领域专业学位博士点、硕士点;建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生态学上合组织大学硕士学位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读本科生353人,硕士研究生271人、博士研究生49人,在站博士后5人。近5年来,为国家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培养了34名博士、180名硕士和400余名学士。他们已成为国家机关、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土资源、农林畜牧、生态环境、气象等行业部门的优秀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

科学研究

学院建有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精河温带荒漠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治区“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团队)5个;建有生态实验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两个基础实验中心,具备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所需的研究设施和工作条件。学院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在干旱区植物-土壤耦合机制、生物多样性、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研究等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矿区修复、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国土空间整治、碳汇提升、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等领域形成突出优势。近五年,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91项,经费总额11937万元,其中国家级38项,省部级30项,横向74项;发表论文555篇,其中高水平论文224篇;获发明专利4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1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

理化分析实验室

生态学专业(本科),学制四年,理学学士学位

历史沿革:

生态学专业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目前已形成了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定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新疆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专业本领、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特色优势:

立足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战略,生态学专业设置了具有干旱区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涵盖多学科(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的专业基础,注重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室内实验与野外调查结合)。

就业领域:

通过专业学习与时间实践,生态学专业可培养从事环境保护、农林规划、生态修复、国土规划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各大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

环境科学专业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制四年,理学学士学位

历史沿革:

环境科学专业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9年招收第一届环境工程本科生和环境科学硕士生,目前已形成了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定位: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守护青山绿水 共建绿色家园”的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能力,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环境治理技术能力,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具备解决工程领域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特色优势:

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在新疆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等重点污染防控领域,从区域整体上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提供“一带一路”新疆核心区建设的实施决策依据,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了具有干旱区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涵盖多学科(应用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地学等)的专业基础,注重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室内实验与野外调查结合)。

就业领域:

通过专业学习与时间实践,环境科学专业可培养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规划管理、污染治理与修复、环境影响评价、科学研究等相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各大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