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ARWU,10所内地高校全球百强!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自2003年开始发布,直到2016年,才有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首次挺入全球百强。而在今年发布的ARWU,进入全球百强的内地高校,已有10所之多,枝繁叶茂。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自2003年开始发布,直到2016年,才有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首次挺入全球百强。而在今年发布的ARWU,进入全球百强的内地高校,已有10所之多,枝繁叶茂。
2023年,中国内地有10所高校位列世界百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内地高校前三“巨头”中,清华大学高居全球第22位,首次成为亚洲第一;北京大学较去年进步5位,位居全球第29位;浙江大学进步3位,位居全球第33位。
除“三巨头”外,其他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内地高校,同样进步卓越。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入围全球50强,以全球第46位的成绩,闪耀世界;复旦大学位居全球第54位,较去年进步13位,是进入全球百强的中国内地高校中,进步最大的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居全球第63位,中山大学位居全球第72位。在去年首次跻身全球百强的华中科技大学,本次表现更加强劲,已攀升至全球第89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排名中,中南大学、南京大学突破历史,首次入围全球百强,实力惊艳世界。世界顶尖高校,巅峰角逐,中国高校的表现愈发抢眼。
始不垂翅,终能奋翼——这便是中国内地高校二十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的最好写照。
“中”部顶流,头角峥嵘
依巍巍岳麓,临滔滔湘水,一所年轻又厚重的“中”部顶流,正强势崛起,露头角峥嵘。
说年轻,是真年轻。2000年4月,原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湖南医科大学强强联合,合并组建而成中南大学。中南大学以合并之日为校庆日,时至今日,也不过23周岁,正少年青春,风华正茂。
论厚重,则不夸张地说,中南大学背后的三“巨头”历史积淀,足以等同于半部中国百年奋斗史。
正是这份历史积淀,使得中南大学在新时代中狂飙突进,驶出了具有独特“中南风格”的“超”速度:
承继自“矿冶黄埔”、原中南工业大学的“矿冶情怀”,指引中南大学发展出世界级完备的“地、采、选、冶、材、工”有色金属学科体系链,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2017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以来,中南大学的矿业工程便从未离开过世界前三的宝座,自2019年起,更是连续四年冠绝全球。而在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三的冶金工程,同样彰显了超凡的中南实力。
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学科2017~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情况
“北协和,南湘雅”。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医学院,赫赫有名,孙中山曾题词勉励,毛主席曾两次致信亲友肯定湘雅医疗水平。而今,中南大学发扬“湘雅精神”,以高水平的西医学医疗体系集群,守护中国乃至世界人们的身体健康。领衔制定世卫组织(WHO)指定的疾病和技术标准;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位居ESI全球学科排名前千分之一……“医脉湘连”,中南大学一“医”当先!
“铁道志向”,永不忘。自长沙铁道学院时期开始至今,中南大学始终牢记为国发展交通世界的使命: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青藏铁路、高速列车空气动力行车的安全评估,均在中南大学完成;2022年4月2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领衔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创造了明线相对交会时速870公里世界纪录,中南大学为这一世界纪录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中南大学的轨道交通学科体系群在中国高铁从跟跑到领跑世界的奋斗史中,功不可没!
中南大学田红旗院士率领的“御风团队”在兰新普速铁路百里风区做实验(图源:中南大学微信公众号)
如今,中南大学已拥有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5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其背后,是17位两院院士、3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的鼎力支持。2000年以来,中南大学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11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一等奖(含特等奖、创新团队奖)18项,10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9年5月2日,世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在正刊中推出中南大学特刊,更令世界顶级学术圈领略到了中南大学的风采。
Nature中的中南大学特刊(其一页)(图源:中南大学微信公众号)
大鹏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已经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冲进世界百强的中南大学,挥斥方遒,未来可期!
“南”其三江,百廿“大”成
“值此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谨向你们并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这是一封写于2022年5月18日、收信人为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而这封信的写信人,是总书记。
时针拨回到1902年,在那个民族危难、救亡图存的年代,洋务派领袖张之洞等人,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在南京倡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它和始创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成为了而今南京大学的两个源头。
三江师范学堂(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校址,这里也是明代国子监旧址(图源: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一直以来,这所曾被杨振宁称赞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始终秉承着“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初心,在时代的涤荡中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奋进,励学敦行。
这里,学科建设成就卓越。多达16个“双一流”建设学科,蔚为大观;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南京大学共有9个学科位居全国前三,其中天文学更是自2017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以来,始终位居全国第一。
这里,专育大师,教泽流长。建校以来,南京大学共培养了6位“两弹一星”元勋、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295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先后培养225位国家杰青,书写了令人惊叹的育人奇迹;而南京大学超强的师资,又使得这份奇迹得以不断传承,在近年来屡次突破、赓续大师辉煌:
助力大国重器,南京大学当先。“羲和号”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接连创下5个国际首次,于2021年10月14日发射升空。作为“羲和号”科学与应用系统建设单位,南京大学全面参与卫星论证、立项、研制、发射、试验全过程,为打造空间探测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我国迈入空间探日新时代贡献了巨大的“南大力量”。
2022年9月23日晚,南京大学丁明德教授作为“羲和号”卫星首席科学家亮相央视《新闻联播》(图源: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南京大学科技工作者开展的“功能集成光量子芯片”“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同化系统研究”“基序表位设计用于突发传染病快速诊断POCT 和治疗抗体的研发”相关成果,以及四项专用先进技术成果在展览中亮相,彰显南京大学以高精尖科技成果助力科学强国的伟大担当。
能“顶天立地”,更能劈波斩浪,在硬核科创上做出突出成绩。仅仅在2022年,南京大学便有12项原创性成果发表于Nature、Science正刊,创下历史最高。由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开创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先后6次打破世界纪录,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今年6月8日,谭海仁教授课题组在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在Nature发表,这也是谭海仁团队近两年来发表的第三篇顶刊。
南雍有强校,名扬全世界,今时,南京大学于稳扎稳打中不断前进,大步迈进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百强,实至名归!
中国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密不可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二十大要求“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未如此深入人民心中,迸发耀目的科创火花。
闯关夺隘,高歌前行。我们相信,今天的成绩,绝不会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终点,而是迈向更高峰的起点。今朝璀璨,明朝更辉煌!
(本文转载自软科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5/06 活动报名 | 经济学教授x帆船奥运冠军x独角兽企业联创,聊聊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 05/07 活动预告 | 节后活动不停歇,5月7日招生直通车开启预约,CLGO毕业校友、知名跨国消费电子企业学长经验分享即将到来!
- 05/08 颠覆性创新时代,一切『再设计』| 复旦-BI MBA《设计思维》公开课报名
- 05/10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复旦MPAcc公开课报名
- 05/10 重磅抢位!中欧MBA年度健康产业论坛2025:医疗创新为本,领航易变时代
- 05/10 报名|就读一年开启创业之路!交大TFMBA学长与你相约招生开放日
- 05/10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大厂专题:多元竞争,突破增长瓶颈 @北京
- 05/10 【招生沙龙报名】把握AI时代机遇,复旦MBA助你职场进化
- 05/11 活动报名 | 5月11日深圳招生直通车启程,招生政策新动向、在校生活Q&A一站式解答!
- 05/14 2025年博士入学末班车!香港岭南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博士(DAIS)项目招生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