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轮“双一流”,这些高校稳了!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日前,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三大奖项,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和成果的最权威认定,也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及其对国家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日前,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三大奖项,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和成果的最权威认定,也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及其对国家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
在此次评选的250个项目中,有19所非“双一流”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交出一张亮眼的成绩单。他们虽没有“双一流”加身,却凭借领先的科研实力赢得满堂喝彩,这不仅是多年来砥砺耕耘的丰硕成果,更是向下一轮“双一流”奋力冲锋的嘹亮号角。
领域黑马,实力雄厚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在今年的评选中,高校在农林科技领域成果颇丰。其中,山东农业大学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吉林农业大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为助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做出贡献;由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聚焦泡桐高质量发展,第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项目实现了我国乳酸菌菌种的自有化。农林类院校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澎湃动力。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新时代的新需求,医学科技创新则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抓手。作为医学创新策源地,医药类高校上下求索、勇攀高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由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院士主持完成的“免疫细胞新亚群及其调控机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瞄准全球新一轮疫苗革命、免疫治疗和生物安全的关键问题,发明国际上首个mimogen治疗性疫苗和首个胶质瘤通用、双杀CAR-T。成果来之不易,是团队15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探索而来的,是学校坚持做原创性研究的成效体现。陆军军医大学在科技强军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名第一,做第一”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再次于国家最高科研殿堂振翅翱翔。由于金明院士主持的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2023年度山东省卫生领域唯一的一项。近五年,山一大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实现国家“四大”人才工程自主培养大满贯,山一大的学科实力在大成果、大平台、强人才的支撑下,向着“一流”跃进。
图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首次荣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团队三十年磨一剑,将一张“生长因子”蓝图绘到底。大奖背后,温医大强劲的学科实力发挥重要作用。李院士负责的药学学科已入选浙江省首批登峰学科,依托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形成产学研医一体化模式,此次获奖将给温医大的“双一流”建设带来新机遇。
此外,“红医”精神一脉传承的中国医科大学聚焦胃癌转移防治关键诊疗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由南方医科大学牵头的“炎-癌转化和癌前病变的分子基础和干预策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继2011年和2019年以来,南医大第三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从创新肺癌患者治疗新模式、提升肿瘤治疗疗效,到打开调控人体糖脂代谢的“大门”,再到临床医学成果转化,医药类高校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生命之光。
厚积薄发,零的突破
在本次“三大奖”评选中,不少高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教授团队研发的“海牛”系列深海海底钻机系统与取芯技术,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学校历史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成果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万步炎带领团队从打下第一个0.7米的“中国孔”开始,一次次刷新海底钻机钻深纪录,推动我国海洋资源探采装备实现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跑的飞跃。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研究,是万步炎团队锚定的目标,也是湖南科技大学发展的引路灯。近年来,湖科大不断向顶天、立地、入海的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湖科大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年度科研经费首次突破2亿元;海洋装备与工程技术学院、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等揭牌成立,都是迈向“双一流”之路清晰的落笔和生动的注脚。
图源:湖南科技大学
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华东交通大学,由徐长节教授牵头的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上零的突破。徐长节教授率领团队历经25年攻关,发明了多项基坑工程绿色高效支护与止水加固技术,相关技术成果已应用于多个基坑工程。
浙江工业大学获得一项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浙江首次由非“双一流”高校主持完成的一等奖,展现出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极强优势。10余年前的超前布局,是浙工大的获奖密码。学校牵头组织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协同攻关,为抢进膜水法快车道抢占了先机。10多年来,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团队授权的发明专利里,近半实现了转化或转让,为今天的一等奖奠定了重要基础。
精益求精,剑指一流
研究之根扎得越深,科技创新之树就越繁茂。深耕某一研究领域,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成为不少高校“三大奖”评选的关键词。
由广东工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陈新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陈新教授团队继2014年和2019年以来,以广工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第3项国家科技奖。电子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陈新教授带领团队历经近二十年,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做到世界一流。此次获奖,更是广工深入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大学道路上取得的优秀成果。
图源:广东工业大学
瞄准新材料与先进制造发展需求的河南科技大学,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该团队继2017年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之后,再次获得铜合金方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近十年来,河科大建设形成了高端金属材料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金属材料及加工方面已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4项,持续彰显金属材料学科特色。
在有色冶金上“遥遥领先”的昆明理工大学,斩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开辟绿色高效短流程生产稀贵金属新途径,推动了世界稀贵金属生产技术的更迭换代,再次为国家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贡献昆工力量。
勇闯科研无人区,惊涛拍岸。浙江理工大学朱祖超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填补了国内液氧甲烷液体火箭多项技术空白。南京工业大学金万勤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开发了国际首创的有机-无机复合膜和双疏膜产品。西安理工大学梁淑华教授团队助力实现了重点电力工程关键核心设备的自主可控,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始终站在绿色建筑研究最前沿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由刘加平院士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他的引领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不仅成为西部地区绿色建筑研究的高地,更是在全国乃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留下了绿色足迹,为解决绿色建筑行业“卡脖子”难题。
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广大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甘坐冷板凳,勇做栽树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数百所高校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攻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有力支撑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实施和一大批大国重器铸就。实力与潜力俱在的非“双一流”高校,以沧海弄潮、舍我其谁的发展劲头,笃行不怠,久久为功,用卓越的创新,书写科技报国的优秀答卷。期待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更多实力高校突出重围!
(本文转载自软科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5/06 活动报名 | 经济学教授x帆船奥运冠军x独角兽企业联创,聊聊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 05/07 活动预告 | 节后活动不停歇,5月7日招生直通车开启预约,CLGO毕业校友、知名跨国消费电子企业学长经验分享即将到来!
- 05/08 颠覆性创新时代,一切『再设计』| 复旦-BI MBA《设计思维》公开课报名
- 05/10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复旦MPAcc公开课报名
- 05/10 重磅抢位!中欧MBA年度健康产业论坛2025:医疗创新为本,领航易变时代
- 05/10 报名|就读一年开启创业之路!交大TFMBA学长与你相约招生开放日
- 05/10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大厂专题:多元竞争,突破增长瓶颈 @北京
- 05/10 【招生沙龙报名】把握AI时代机遇,复旦MBA助你职场进化
- 05/11 活动报名 | 5月11日深圳招生直通车启程,招生政策新动向、在校生活Q&A一站式解答!
- 05/16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 | 从优势到胜势: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打造方法论
热门资讯
MBA院校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