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官宣:大一上成绩不计入GPA!多校绩点改革,保研不内卷了?

MBAChina
2024-12-10 15:48 浏览量: 3920
 智能总结

清华官宣:大一上成绩不计入GPA!多校绩点改革,保研不内卷了?

不久前,清华大学笃实书院和秀钟书院发布了新的绩点计算方案——大一年级秋季学期成绩不计入GPA的计算。

“……学院学生大一年级秋季学期成绩不计入GPA的计算,大一年级秋季学期所修所有课程的成绩,在成绩单上会如实记录,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业情况,但对奖学金评定、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不产生影响。”

通知中明确指出:大一上学期成绩不计入GPA,虽然不影响奖学金评定和保研成绩认定,但是也会如实记录,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业情况。

这不是清华大学第一次调整绩点计算方案,“绩点改革”在各大顶尖高校中也早有苗头。

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将百分制变为等级制,以等级对应绩点数值,例如,“A+/A/A-”均映射4.0的绩点,“B+”对应3.6的绩点,既弱化区分度,又确保学生拿到相应的绩点成绩。”2019年,清华大学又发布了GPA改革方案,提出“教务部门尊重教师的学术判断,不在成绩评定工作中设置指导性的优秀率指标。”

去年11月份,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宣布了新政策的试点改革方案:不再采用绩点方式考核本科生的成绩,而改用“等级制”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成绩分为ABCDEF五个等级,分别对应百分制的五个成绩区间,同时成绩的综合评价用优秀率(成绩为A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和优良率(成绩为A和B的课程所占的比例)替代GPA。

除此之外,今年六月份,复旦大学教务处发布的新版《复旦大学本科生成绩记载规定》中也规定了新的本科学业评价体系。

该新方案增加了A+等级,并规定A+和A的学生总人数不超过该门课程总人数的30%,而老方案则是严格限制A和A-总人数不超过30%,即老方案中70%的同学只能拿到B+(3.3-3.6)及以下的分数。而改革之后,A-档没有比例限制,因此,大家更容易拿到绩点3.7-3.8,复旦大学也终于摆脱了“3.3大学”的名号。

绩点、GPA有何不同?

绩点和GPA如何计算?

绩点是国际通用的学生成绩评估标准。

在国内,大部分高校通用的百分制绩点计算公式如下:

绩点=分数/10-5(60分以下无绩点)

除此之外,还有四分制绩点及五分制绩点:

4分制与5分制的主要区别在于,4分制下90分即为满绩,九十分以上的分数与90分的效果是一样的;而5分制中90分以上的成绩会继续分档,分数越高绩点越高。

而GPA(Grade Point Average),即平均学分绩点,是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与质的计算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实施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平均学分绩点(GPA)有多种计算方式,不同高校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是学信网公布的两种我国高校常见的GPA计算方法。

01标准算法一

公式

学分绩点=某一门课程学分×该课程绩点

平均学分绩点(GPA)=∑(课程学分绩点×取得的课程学分)/∑修读课程学分

举例

张同学的线性代数(3学分)考了89分,概率论(3学分)考了87分,毛概(5学分)考了73分,大学英语(2学分)考了90分。那么根据上述绩点换算,他的平均绩点和成绩计算如下:

线性代数89分对应绩点3.9,概率论87分对应绩点3.7,毛概73分对应绩点2.3,大学英语90分对应绩点4.0。

(3.9×3 + 3.7×3 + 2.3×5 + 4×2)÷13=3.254

则张同学的GPA为3.3。

可见这种计算方式下,明显偏高或明显偏低的成绩对于GPA的影响较为明显。

注意事项

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采用“绩点=分数/10-5”这个公式计算绩点,例如下图中吉林大学的多个分数可能只对应一个绩点。所以保研er一定要根据自己学校的计算规则进行绩点的计算。

02标准算法二

公式及说明

课程绩点(GPA)=

4-3(100-X)²/1600(60≤X≤100)

其中,X为课程分数,100分绩点为4.00,60分绩点为1.00,60分以下绩点为0。

这种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但同时也把GPA的分数段划分得较为细致,因此算出来的结果相对较高。

总之,绩点的计算方法在不同学校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保研er们一定要仔细阅读自己学校的绩点计算规则。

绩点计算缘何“改革”?

为什么头部高校纷纷开始进行绩点改革呢?或许其本质原因在于原本的绩点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01唯绩点论加剧内卷

在北京大学发布的“等级制成绩评定方式适用方案”通知中,明确指出了推行新方案的原因——“避免唯成绩论造成的内卷压力”。

一直以来,绩点是高校学生保研留学、评奖评优等一系列考核评价方式的重要指标。因此,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信奉“绩点至上”主义,陷入“卷绩点”的怪圈:

“选课是没有自由的。”

——一定要选给分高的老师、难度低的课程才能保持高排名、拿到高绩点。

“平时分是一点不敢放掉的。”

——为了拿到那多出来的一点点分数,将5000字的课程论文卷到10000字。

“期末考试是一点也不能放松的。”

——平时不敢浪费时间参加感兴趣但没用的社团活动,期末周就是宿舍、图书馆两点一线,每天两眼一睁就是学……

唯绩点论的背后,是被保研er们牺牲掉的兴趣爱好,是被绩点占据了四分之三的大学生活。这样对绩点的盲目追求,不仅让我们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本质,更剥夺了我们探索自我、全面发展的宝贵机会、只能被内卷的大潮裹挟着前行。

02盲目追求绩点非长期主义

在旧有的绩点制度下,分数是用来排名的;想要“向上”,分数是硬通货。

在这种环境里,同学间彼此的分数都咬得太紧,想要保研、留学、评奖评优,就必须时刻把自己置身于横向的激烈竞争之中:一边拼命做一个“绩点战士”,一边害怕被同班同学超越、一边还要防范被打探甚至举报……

这样极度的竞争机制,让大学生们一方面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所谓的“竞争对手”身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自己有一丁点的落后;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一批“精致利己主义者”,为了高分而学习,并且任何时候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长此以往,同学们关注的重点将可能只有绩点,而不再重视创新和探索,这样的结果显然违背了高等教育的育人初衷,不利于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和长期发展。

绩点改革带来哪些影响?

众多知名985高校纷纷进行绩点制度改革,未来有关绩点的高等教育改革或许会越来越多。那么这个趋势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01更多的试错机会

保研同学们往往从第一学期就开始和绩点较劲了。但如果按照新政策,无论是不将第一学期的成绩计入GPA,还是采用等级制度,都意味着保研er能够拥有更多的试错机会,例如在第一学期尽可能地探索自己的专业兴趣、挖掘自己擅长的技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绩点政策改革也给了同学们更多容错空间,有更多时间去探索要走哪一条路,是考研、保研,还是找工作、留学,在这个基础上也有利于我们做出更科学的规划,而不至于因为一个学期的失误就错失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02综合素质考察是大趋势

从各个高校的改革方案来看,从百分制、绩点制到等级制的演变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大学不应该是高中的延续。大学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全方位探索成才的方向,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卷入“绩点”这唯一一个赛道。

如今高校已经对绩点的评定方式、比例分配做出了调整,未来对同学们综合素质进行考察的比重也将增大,且考察的方面也将变得多元化,科研竞赛、实习实践、公益活动等越来越多的条目将被纳入同学们的学业考核。

03无意义的内卷会减少,但竞争还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进行绩点制度改革的确可以有效地减少无意义的内卷,同时大部分人的成绩可能都会有所上涨,但是对于保研er来说,竞争和焦虑不会消失。

清华大学绩点改革后虽然不将第一学期的成绩计入GPA,但仍然会如实记录分数,有分数的地方就有竞争和比较,如果第一学期的分数太低,可能会影响后续面试时老师对你的印象、甚至成为被挑刺的弱点。

同样地,等级制度下,想要保研的同学仍然会努力让自己留在优秀的一档,还是避免不了为了不滑档而费劲心思地多考几分。这又何尝不是一轮新的内卷呢?

尽管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改革绩点制度、打击过度内卷的尝试,但内卷并不会就此消失,国内大部分高校仍然以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而竞赛、科研等其他方面还是仅起到辅助评价的作用。

除此之外,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的社会竞争加剧现象也一直存在,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则增长缓慢,相应地也造成了学历的不断贬值。应届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能躬身入局、进入“卷上加卷“的浪潮。

也就是说,在近几年内,绩点仍然是同学们申请保研、评奖评优等的重要依据。因此,特别对于想要保研的同学,绩点是重中之重的地位并没有被撼动。

绩点改革轰轰烈烈,有同学觉得改革并不会缓解内卷,毕竟有分数、有排名的地方就避免不了竞争。

也有同学认为改革甚至加剧了内卷,想要维持较高的排名更加不敢放松了。

有些原本排名较高的同学甚至感到愤怒:凭什么不如自己努力的同学能拿到不比自己差多少的分数,这样反而削弱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有同学对于改革绩点的举措是非常支持的,毕竟想要破除“唯绩点论“的发心是好的,但改革也需要不断尝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也有同学对绩点改革完全无感,因为绩点对自己的作用已经不大,没必要为了绩点更好看拼得头破血流。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保研论坛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