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所大学,取消部委直属!

MBAChina
2025-03-18 09:33 浏览量: 5200
 智能总结

1952 年院系大调整,行业特色高校应需而生,形成对口部委管理、培养专门人才的特点,为国家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1998 年,因“条块分割”管理结构限制发展,国家进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行业特色高校出现“去行业化”趋势,但仍努力调整办学思路。“双一流”建设后,政策支持分类建设,行业特色高校迎来新机遇。它们需处理好学科“聚焦与辐射”关系,组建一流学科集群,加强与行业联系,如通过校政企协同、选聘产业师资、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在高校分类改革中实现分赛道发展 。

关联问题: 行业特色高校未来如何发展?1998年改革影响有哪些?怎样加强校企联系?

199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先后对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集中进行三次大调整。有研究统计,原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367所普通高校,改革后有252所普通行业特色高校实现管理体制划转,其中127所本科院校划转地方管理

什么是行业特色高校?顾名思义,是指“具有行业背景、服务面向及相应学科特色”的高校。自1952年院系大调整以来,40多年间,因经济发展需要,这类高校长期由对口部委直接领导。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轨同频,在经历1952年“行业化”、1998年“去行业化”调整后,迎来“再行业化”的改革春风

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公布。粗略统计,其中行业特色高校占比近40%,医药、农林、财经、电信、石油、政法、艺术等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尤其是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受到重视。

202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同质化倾向明显,人才培养不能聚焦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国家大力支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的政策导向下,“行业特色高校”强势回归

应需而生,培养行业专门人才

(1952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的构建,专门技术人才缺乏。1951年1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定进行工学院调整,强调“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就此,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揭开。国家将综合性大学的应用型学科拆出,新设钢铁、地质、矿冶、水利等10余类工业专门学院奠定了行业特色高校的基础

特点一:对口部委管理

院系大调整下,为更好地面向本行业、本地区培养人才,我国基本形成了中央直属院校、行业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大行政区)所属高校“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格局。

专门学院实行部门对口管理,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如我国高校届著名的“地矿油三兄弟”,曾由原地质部、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分别领导。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下,全国有近百所高校被划分到或委托中央某一行业部门管理。

图源:陈磊,《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初模式及基本特点(1949—1965年)》

特点二:培养专门人才

专门学院从综合型大学的各院系分离并逐步壮大,面向特定行业计划性地培养专门人才是其最典型的特征,这类高校在“江湖”上一般都有若干流传的“别名”,素有某行业“摇篮”“基地”“起源”“黄埔军校”“第一所高等学府”等美誉。

1957年,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院系调整工作基本结束,经过几轮调整,全国普通高校共229所,其中综合性大学仅17所,单科性的行业特色院校占比九成以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与今天既培养专门人才、又从事特定领域学术研究的单科性院校不同,彼时的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培养特定行业人才,尤其是与行业、产业联系紧密的工业院校得到了高度重视,它们也为国家工业化培养了大量人才。

应时调整,升级人才培养模式

(1998年)

改革开放时期,伴随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行业特色高校的规模、质量进一步扩大。2020年,时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校长汪劲松曾就行业特色高校发表研究文章。文中提到一组数据:1990年,我国普通高校数量增加到1075所,其中行业特色高校占30.98%。1997年,普通高校1020所,其中理工院校278所,包括中央部门所属202所,大部分为工业行业特色高校

然而,专门学院的设立虽然满足了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却导致高校发展受限。这种管理结构下,“通才教育”变为“专才教育”,仅以经济建设为目标培养人才,忽视了科学和人才发展的内在规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建设初期存在的行业技术“壁垒”逐步消解,非本行业的高校也开始投入行业发展。行业对于业内高校人才与服务的依赖性下降,导致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空间发展受限下,或纵向推进本行业的学术深度研究,打破唯行业、非学术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或横向拓宽所涉学科领域,向多科性大学转变,而无论是哪种方案,都首先需要改革管理体制。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9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着重抓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在世纪之交形成条块有机结合的体制框架

3年后,也即1998年,国家进行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多部委,也同时大规模调整了行业部门办学体制。据统计,1998-2001年间,全国共有252所普通行业特色高校实现管理体制划转,其中本科院校163所,少数划转为教育部管理(36所),绝大部分划转地方管理(127所)。至此,基本结束了行业部门举办高等教育的历史。

不过,行业特色高校尽管出现“去行业化"趋势,原行业部委对行业院校的支持弱化,限制了其为所属行业继续服务的发挥空间,但它们并未就此沉寂。

2004年7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部分原行业重点高校科技工作研讨会”的讲话中,使用了“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的提法。2009年12月,时任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指出,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围绕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性学术型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一批行业特色高校重新调整办学思路,在改革阵痛中“浴火重生”。

应势重生,回应时代“新”需求

2017年9月,第一轮“双一流”名单公布。继“985”“211”工程之后,“双一流”从侧重评价学校整体水平转向学校与学科评价并重,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围绕学校优势、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中国一流、世界一流。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的办学思路与“双一流”的评价思路一脉相承。强调“分类建设、特色建设和质量建设”的办学思路,为行业特色高校的重归提供了政策依据。

同样遵循分类评价的思路,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对单科性大学使用差异化指标体系分别进行排名。凭借“一技之长”,这些大学成为特定行业教育领域的核心支柱,它们与行业产业血脉相连,将资源聚焦特定学科,深度“钻探”学科前沿。

组建一流学科集群

不过,与上世纪50年代的“行业化”不同,高校既不能走过去只发展单一学科的老路,也不能过度追求多学科综合发展而浪费了固有的学科优势。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认为,应当处理好“聚焦与辐射”的关系,也即,将资源聚焦一流学科建设,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以维持学科生态平衡为前提,组建一流学科集群。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版交叉学科名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着力交叉创新若干个清洁和低碳能源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围绕2个“双一流”建设优势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规划学科集群,建立“石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以及“基础通用学科+优势学科、新能源、新材料”的学科生态,响应能源行业正向低碳清洁、智能化等方向加速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加强与行业的联系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质、优势就在于其行业性,疏于与行业、产业联系,极易陷入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科研成果难以应用的困境,进而影响办学水平。针对“学”“研”与“产”脱节的问题,一批行业特色高校出手了。

河海大学立足水利特色打造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智慧水利省级重点产业学院,由学校联合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成立,实现校政企“三元协同”。据介绍,产业学院模式培养了一批复合型水利领军人才,到水利行业企事业单位就业或到境内外高校继续水利工程领域深造的学生比例达86.5%

同样依托产业学院,还有高校从“人”入手,畅通从行业产业界选聘师资的制度通道。中国药科大学2024年底聘任了首批12位产业型兼职教授,这些教授来自人工智能药学、生物药、细胞基因治疗药物、核药等新兴领域药企,医药专业学生可以走出校门,加入这些面向市场的研发团队。

既有“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聚力电子与信息领域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人”为支点撬动实用的科研成果产出,支持科研人员保留3年人事关系离岗创业,创业产生成果可作为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据介绍,该校近两年有110人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可选业绩条件并晋升职称,其中4人晋升正高职称。

1952年院系大调整,行业特色高校应需而生,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行业专门人才;1998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它们应时调整,迎来转型阵痛;“双一流”建设启动后,它们面向新时代的新需求提质、升级。随着高校分类改革的推进、个性化新尺子的出现,终将推动这些院校在不同赛道上百花齐放。

[1]曹翼飞,《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刊于《中国高教研究》

[2]教育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moe_2074/moe_2438/moe_2442/tnull_39569.html

[3]刘献君,《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刊于《中国高教研究》

[4]邓辉,《行业大学“再行业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探索》,刊于《中国高等教育》

[5]中国教育报:70年顶天立地,无问西东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9n/2019_zl66/201909/t20190918_399605.html

[6]陈磊,《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初模式及基本特点(1949—1965年)》,刊于《当代中国史研究》

[7]张炜、汪劲松,《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程与辩证分析》,刊于《中国高教研究》

[8]周光礼等,《高校科研的教育性——科教融合困境与公共政策调整》,刊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https://www.guizhou.gov.cn/zwgk/zfgb/gzszfgb/199507/t19950719_70520169.html?isMobile=true

[10]教育部副部长:行业院校要坚持走特色化办学道路

https://www.gov.cn/gzdt/2009-12/20/content_1492371.htm

[11]学科、赛道、区域均衡,高教界代表委员纵论“双一流”扩容——三大视角挑选高校“潜力股”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3/540183.shtm

[12]郝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战略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刊于《中国高等教育》

https://news.upc.edu.cn/info/1445/100538.htm

[13]河海大学以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动人才培养创新

https://www.hhu.edu.cn/2024/1109/c166a292681/page.htm

[14]澎湃新闻:赋能新药研发,中国药科大学与药企共筑人才高地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9755339

[15]科技日报:高校校长分享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经验

https://news.xidian.edu.cn/info/1482/246066.htm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软科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