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者周忆粟:文科缩招更应聚焦中底部普通高校


2025年中国大学踏上变革征途,澎湃新闻推出“大学2025”专题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围绕AI对高等教育的冲击,澳门大学周忆粟副教授认为,传统“工厂化”教学模式将被淘汰,“文科无用论”应理性看待,支持中底部普通高校缩招文科。高校应重构文科课程体系,关注院系与专业设置。对于工科专业,存续看市场信号与国家战略,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招生与培养方面,避免AI专业盲目扩张,推进教学模式革新,可借鉴灵活学制与模块化教学,探索“主修+微专业”模式并着眼通用能力培养。
关联问题: AI怎样冲击大学教学模式?如何界定过时工科专业?怎样避免AI专业盲目扩张?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
今年讨论的话题是,哪些层次的高校更应该缩招文科?
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的走红,再度引发关于文科存续价值的激烈讨论。“大量文科生将被AI取代”的舆论持续发酵,争议焦点已触及高等教育本质命题——在智能技术重构知识生产方式的当下,如何重新锚定人文学科的价值坐标。
“我支持文科缩招,但缩招更应聚焦中底部普通高校。”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忆粟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直言,顶尖院校有必要保持适度规模的精英化文科教育,但中底部高校须直面现实:当文凭溢价消退,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必须转型。
他认为,文理工科均面临AI冲击,争议不应局限于学科对立,更需关注高校专业设置与教育质量的本质关联,“核心是能否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AI对高等教育的冲击
澎湃新闻:AI对高等教育的核心冲击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忆粟:最主要的冲击是原本偏向“工厂化”的大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要被AI淘汰,也就是传统大课制、应试导向、文凭驱动的培养模式可能不太适用了。这种冲击具有学科普遍性,文理工科都会受到影响——无论是程序员担忧AI编程替代,还是文科从业者的职业危机,本质都是中低端知识工作的价值重构。
澎湃新闻:当前“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您如何看待文科缩招争议?
周忆粟:文科的价值和贡献是现代文科发展的核心命题。我认为这个命题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当代社会来说,文科究竟提供什么?这是比较难回答的问题。理工科更容易直接找到答案,无论是市场、产品还是技术,相对而言,它们的映射关联比较明显且比较强。
在当前的讨论中,文科和理工科的对立很容易引起社会的情绪,应该理性看待。从中国大学的招生来看,我支持文科缩招,但更应该缩招的是中底部普通高校。
我国高教体系呈金字塔结构,顶尖院校占比较小,二本、三本院校构成庞大的基座,绝大部分高校沉淀在下面,在一般公众讨论中看不到。顶尖高校的改革可能更容易引起关注,但事实上大部分普通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里的主力军,学生人数占了较大比例,也是大学扩招潮的主要对象。这些中底部高校在扩招过程中,因文科专业办学成本低、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吸纳了大量生源。但需审慎评估:这类专业究竟为学生和社会创造了多少实质性价值?
大量白领工作是随着社会组织的变化而出现的,大学具有重要的培育人力资源的功能。不可否认的是,这类扩张的文科专业给学生提供了个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在以往劳动力市场上,有大学文凭和没有大学文凭有很大区别。但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在变化,有大学文凭带来的优势没以前那么大了。
我认为,顶尖学校有必要保留适当规模的文科专业,而中底部普通高校需要严肃考虑把缺乏核心技能的专业缩减。文科缩招争议背后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高校的院系设置和专业设置问题。
学科专业调整与重构
澎湃新闻:那高校是否应该重构文科课程体系,侧重培养AI不可替代的能力?如何平衡传统人文教育与技术工具应用?
周忆粟:这涉及几个不同方面,一是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它需要如何发展和引领?二是行政管理体制与大学发展之间存在一定张力,不能将单个学校切割开来看待。
基础文科加专业技术的双专业实施起来并不难。但如果只是为了完成形式上的任务,那么教学最终还是不能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大学教育到底提供了什么?我们需要思考:一是就业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生产生活实践是否被AI改变?如何被AI改变?二是教授课程的人是否了解AI的重要性?是否具备教授新课程的能力?
精英型文科人才在AI时代仍具不可替代性。很多科技公司在产品设计、用户研究等岗位持续吸纳优质文科生源。例如我看DeepSeek的招聘要求,他们也会招文科生。随着AI的出现,岗位要求可能会变得更高,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涉猎广泛、博闻强识,自驱力强、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和统筹能力,责任心强”都是顶尖文科人才的特点。
澎湃新闻:近几年国内也撤销与新设了不少工科专业,迎来了史上最热调整潮,应如何界定“过时的工科专业”?撤销专业时,如何避免“一刀切”并妥善处理师资、学生等遗留问题?
周忆粟:过去十年我国科技快速崛起,正得益于高校培养的庞大理工人才储备。专业存续主要看两层逻辑:一是市场信号层面,只要毕业生就业率高,市场传递的信号足够强,那就继续培养,如果培养的人就业难,那就改,优化课程培养方案,改了之后还是不行,只能撤;二是国家战略层面,决策转化到市场,市场又会影响学校,这是多重链接的系统,需前瞻布局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的学科体系。
专业存续应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就业数据、产业反馈、师资结构需形成闭环调节。对于裁撤专业,应建立教师柔性退出机制,通过转岗培训等方式实现平稳过渡。通常来说,即便专业裁撤,我建议仍然应该保留教师的职位,直到这批人退休。
招生与培养模式变革
澎湃新闻:近年部分高校扩大AI相关专业招生,但师资与硬件资源可能不足。如何避免盲目扩张?
周忆粟:我们很难精确预测哪些专业未来一定有需求并且能够发展得好。从曾经的大数据到现在的AI都是大热点,这实为高等教育迭代的常态。当前AI专业建设存在过热隐忧,这点我很同意。关键不在于追逐热点,而在于夯实教育质量。
资金和资源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非最核心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培养框架到底是什么?”不管在什么培养框架下,怎样能做得更好?这超越简单的文科和理科对立,核心是能否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澎湃新闻:针对AI技术快速迭代,是否需缩短教育学制,例如压缩本科通识教育周期,或增设更多微专业、技能认证项目?
周忆粟:我认为与其机械压缩学制,不如推进教学模式革新。核心问题不在于读几年,而是在给定的时间里到底让孩子学习多少东西?如何将学制与学习内容匹配起来?
灵活学制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都有成功的范本可循。比如说芬兰教育体系里的小学期和模块化值得我们借鉴:小学期即一年有3-4个学期,每个学期上10周左右的课程,将课程模块化,通过知识单元重组实现灵活教学。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它更符合现代学习理论。
至于技能认证项目,我认为是好的方案,但要看在就业市场是否适用。技能认证通常考虑的是短期,当一项特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有很强回报时,可能不需要学校加课,学生有需求也会自发学习考证。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企业对接,探索“主修+微专业”的混合培养模式,但需注意避免与特定企业绑定过深,应着眼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否则一旦公司经营转向或不佳,容易造成人才浪费。
(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5/06 活动报名 | 经济学教授x帆船奥运冠军x独角兽企业联创,聊聊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 05/07 活动预告 | 节后活动不停歇,5月7日招生直通车开启预约,CLGO毕业校友、知名跨国消费电子企业学长经验分享即将到来!
- 05/08 颠覆性创新时代,一切『再设计』| 复旦-BI MBA《设计思维》公开课报名
- 05/10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复旦MPAcc公开课报名
- 05/10 重磅抢位!中欧MBA年度健康产业论坛2025:医疗创新为本,领航易变时代
- 05/10 报名|就读一年开启创业之路!交大TFMBA学长与你相约招生开放日
- 05/10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大厂专题:多元竞争,突破增长瓶颈 @北京
- 05/10 【招生沙龙报名】把握AI时代机遇,复旦MBA助你职场进化
- 05/11 活动报名 | 5月11日深圳招生直通车启程,招生政策新动向、在校生活Q&A一站式解答!
- 05/16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 | 从优势到胜势: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打造方法论
热门资讯
MBA院校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