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马上要复试的同学,总结几点经验......

MBAChina
2025-03-27 13:38 浏览量: 2535
 智能总结

很多同学怕复试中的综合素质面试环节,做好以下五个“有”有助于获得考官青睐。一是有目的,要清楚老师提问目的,回答时明确展示自身哪方面优秀。二是有逻辑,回答问题可采用总分总式(中间并列三点)、问题分析式(摆现象、析原因、提方案)、时间线等逻辑框架组织语言。三是有阶梯,展示职业生涯发展阶梯,体现职业发展潜力。四是有数据,用具体数据展现项目业绩,如销售额、营收规模、利润、招聘人数、离职率等。五是有原因/有理由/有过程,对数据要有准确解释、来源及故事支撑,保证数据真实性。做好这五点并充分认知自身与报考专业,就有望赢

关联问题: 如何做到面试有目的?怎样构建回答逻辑?如何展示职业生涯阶梯?

我知道咱们有很多同学,参加复试,很怕综合素质面试这个环节。到底要做什么准备,你才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让这个考官一看就很愿意录用你。

我给你五个“有”,你把这五点做好了,坐等拟录取。

(1)有目的

就是你要清楚,无论老师问你什么样的话题,他这样问你的目的是什么。而你,无论回答什么样的话题,你也应该有目的。

比如说“同学,先做个自我介绍吧”,他其实是想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在哪方面比较优秀。

你说“我叫xx,xx年生的,男的”,这样毫无主次的把简历读一遍肯定是不行的。

你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自我介绍展示出你哪一方面优秀,这个你要去搞清楚。你是想展现你职业生涯的优秀,还是展现你解决问题的方式优秀,还是展示你教育背景优秀......这个叫做有目的。

(2)有逻辑

当你去回答考官问题的时候,你一定要清楚的知道,你回答问题的逻辑是什么,建立框架,通过框架去思考组织语言。

第一种就是总分总式。

老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样子的,然后第一、第二、第三,最后再总结一下,所以说,我认为怎么样怎么样,这叫做总分总式。中间这三点,你就可以使用并列三点式,就有点像咱写论说文,能理解吧。

第二种问题分析式。

你也可以用问题分析式,跟咱写论说文是一样的,比如说老师给你一种商业案例,或老师给了你一个现象去分析。

你怎么分析?摆现象、析原因、提方案。现象老师给你了,不用再摆了。

你要分析这个现象或商业案例,它产生的归根结底、底层的原因是什么?对于你来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或如果是一个反面问题,对于你来说,你的建议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去解决它,这就是摆现象、析原因、提方案,回忆起来了吗?

所以,你要给自己梳理一个回答问题的逻辑线,是按照总分总,中间并列三点;或是摆现象、析原因、提方案;还是按照时间线,首先、其次、最后,按时间线捋下来。

有了这个逻辑,你的听众才能够清晰地知道你到底在说什么。

(3)有阶梯

有阶梯是展现你职业生涯的阶梯,无论你是一个刚工作两三年的学生还是已经工作了十几、二十年的资深职场人。

你的职业生涯不能是一直水平不变的,你能理解吗?如果你十年水平一直不变,那么考官可能会认为你已经不太具备职业发展的潜力了。

这个时候,你应该给他展现你职业生涯发展明确的阶梯是什么。比如一直升升升、或有起有落等等,你中间遇到挫折下来了也不要紧。

比如你是公务员的话,阶梯就很简单,副科、科级、副处、处级。

虽然企业可能没有这么明显的阶梯,但你也要清楚什么时候当上了主管,又通过做了什么样的项目成了经理,或者是又通过什么契机创业了,当上老总了等等。

无论职位大小,咱要有信心,大大方方去展现你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梯。

(4)有数据

当你说你做了某个项目的时候,比如说你是做销售的,你要告诉他,你一年完成了多少的销售额;

如果你是创业的,你要告诉他,你们一年大约的营收规模是几百万还是几千万,你们的利润大约是多少;

如果是你是某个项目的负责人,那你是负责多少人这么一个项目,你的管理是什么层级,通过这个项目为企业创收了多少;

那如果你是做人力的也是一样,你也可以用一些数据来展现你的业绩。比如说你是你们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在你在职期间,你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你为公司招聘多少人,然后离职率是多少,你来之后离职率下降了多少等等。

因为你如果只是说你很优秀,但你没有用数据去证明自己的话,那你的这种优秀是没有说服力的。

(5)有原因/有理由/有过程

你前面给了数据,你这个数据是销售额变好了、离职率变低了......那你既然拿出了数据,别人一定会问你。为什么WHY?你干了什么,它就变好了,这叫做有过程,有理由,有原因。

换句话说,对你的数据要有准确的解释、准确的来源,要有一个故事去支撑你的数据。这样的话,你的数据就有了真实性,别人才会去相信你的数据。

总之,把我列的这五个“有”搞定,对自己和报考专业有足够的认知,我相信导师是很想要你这样的学生的。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热门推荐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