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同意!一批高校,撤销建制!


教育部同意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等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同时撤销原建制并设过渡期。独立学院在上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背景下产生,如今已完成历史使命。2020年教育部要求推进转设,路径包括转为民办、公办或终止办学。但转设困难重重,“转民”面临招生、资源达标、产权过户、“分手费”等难题;“转公”地方财政压力大,关停则影响师生和毕业生。成功转设后,独立学院也面临师资、人才培养等挑战。不过,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珠海科技学院等在转设后发展良好,部分尚未转设的独立学院也明确了出路,期待独立学院探索出独特发展道
关联问题: 独立学院转设为何困难?转设后如何吸引师资?未转设学院出路在哪?
日前,教育部正式下发函件,同意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等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同时撤销原建制,并根据现有在校生届数设立过渡期。
未来,随着最后一批学生毕业,这4所高校也将站在新的起点,掀开崭新的办学篇章。
而当一批独立学院华丽转身,一些人记忆当中熟悉的母校,也正变得陌生,甚至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独立学院,等待退场
独立学院,是在上世纪90年代高校大扩招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
创设之初,独立学院不仅吸纳了大量考生,而且极大地缓解了母体高校的经费压力,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随着我国迈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阶段,独立学院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2020年5月份,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要求,到 2020 年末,各独立学院需要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同时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转设路径分转为民办、转为公办或终止办学等。
随着“最后通牒”的到来,独立学院们走到了命运的三岔路口。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我国已有超过100所高校完成转设,其中有77所转为民办,数量约为独立转设公办高校的4.5倍。
与此同时,一批高校选择了终止办学,或已停止招生多年,等待最终的结局。如转设思路为终止办学、于2021年开始停招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在2024年迎来了最后一届毕业生;今年,随着最后一批行政人员完成校产交接,学校也将正式谢幕。
同样于2021年停招的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也黯然退场。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曾在2024年5月透露,钱江学院将在当年6月完成转设工作,全体教职工整体回归学校本部……
转设之路,困难重重
事实上,独立学院转设,早已在推进当中。2006年,《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独立学院视需要和条件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可以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2008年,教育部发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即“26号令”),正式拉开了独立学院转设的序幕。“26号令”给予了独立学院转设五年过渡期,规定基本符合要求的,由独立学院提出考察验收申请,合格的核发办学许可证;符合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设置标准的,可申请转设民办高等学校,颁发民办教育办学许可证。
然而据媒体报道,5年后的2013年,全国近300所独立学院中,成功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的,仅有35所。
此后的2017年,教育部又鼓励合规的独立学院“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申请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转设路径不再局限于民办本科学校。到今天,我国仍有约150所独立学院尚未完成转设。进展缓慢的背后,是进退两难的抉择。
想要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难。学校的招生形式日益严峻,没有了母体学校的“金字招牌”作为支撑,仅凭学院的名号如何招揽足够的生源?2011年,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青岛工学院之际,录取分数线随即明显下降,数百个招生计划未完成。
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独立学院若想“转民”,还需在土地、校舍、建筑、师资队伍、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方面“全面达标”。由于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大多依赖于母体学校的支持,面临转设的独立学院们,往往需要花大力气来填补软硬件上的空缺,才能维持标准规模继续办学。
为了达到学院建校初期的校园占地面积500亩以上的标准,广州某独立学院曾在申报转设民办本科之际,紧急买了几十亩地作补充,才最终“擦线达标”。“准备了那么长时间,不能因为几亩地黄了”,该校时任常务副院长表示。
此外,不少独立学院的土地、校舍等产权是以母体高校或投资方的名义取得的,这些资产往往属于国有资产,过户手续复杂,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转设的进程。
和母体学校的“分手费”同样是一道难题。财新曾在一则报道中指出,独立学院和公办大学“脱钩”,可能须向高校支付3亿元~5亿元不等的“分手费”,两方博弈不断。
想转为公办高校,更难。一所在校生10000人的独立学院“转公”后,每年运行所须的财政经费大约在2亿~3亿元。而一些省市并不止一所独立学院,若都转为公办,地方财政将难以为此买单。只有少数财政资金充足、地域内恰巧缺乏公办本科院校的地方政府,才可能有动力支持有实力的独立学院转公。
而若将大批独立学院关停,将是地方政府不可承受之重。根据媒体公开数据,以中部某省为例,2013年高考录取率达到80%左右,其中本科生录取率约占40%;独立学院约占本科生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若把独立学院招生指标全部压到一二批次录取的普通高等学校去,省级财政根本不愿意这样做。
学校轻易关停,更是在校师生和毕业生的不可承受之轻——学校停办,毕业证书还能不能得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认可?数以百计的教师又如何安置?
转设之后,如何发展?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成功转设也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新的挑战。脱胎于母体高校的往后数年里,它们需要承担独力办学的重压。
如何保证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是首要的难关:一方面,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张,独立学院的自有教师缺口或将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失去母体高校的“背书”,学院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可能有所降低,使一些专业教师严重缺编。
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二次创业”,也是独立学院转设后需要充分思考的问题。若机械复制母体学校的培养模式,缺乏自身特色,极有可能水土不服,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艰难,仍有不少高校在痛苦的转型中完成了蜕变。
为了实现“省内一流、全国百强”的目标,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2020年转设之后迅速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思路:立足宁波、依托浙大、放眼全球。学校围绕宁波市集成电路的相关产业需求,重点发展信息功能材料方向,并借助浙江大学在学科资源、学术平台、高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同时,学校依托现有学科和先发优势,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和“智慧化港口与服务”两大学科群建设为牵引,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转设后,学校外源到款科研经费6.24亿元,承担147项宁波市重大重点项目,服务企业1100余家,并涌现出了“共同富裕精准画像”“甬行码”“数字乡村大脑”等解决地方迫切问题的科技成果。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而2021年完成转设更名的珠海科技学院,在同年就迅速获批了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仅仅一年后,珠海科技学院又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5所高校一道,获批设立了广东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其中唯一获批立项的民办高校。
如今,珠海科技学院正围绕珠海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大健康与老年康养、工业软件与集成电路、低空经济3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2023年3月,学校获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立项,建设方向为“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
珠海科技学院
随着转设工作的持续推进,一些尚未转设的独立学院,也渐已明晰自己的出路。
2024年11月,据广西自治区教育厅最新公示,此前拟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合并转设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将转设为公办的广西工业学院。
此外,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拟转设为民办非营利性质的荆州文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发布转设为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大连工程学院”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示……一批由独立学院转设而成的“新大学”,正蓄势待发。
我们期待,转设路径不一的独立学院们,可以探索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也能迈上新的台阶。
(本文转载自青塔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热门推荐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