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MBAChina
2025-04-14 13:41 浏览量: 4088
 智能总结

新高考改革是对国家人才培养需求的回应及传统高考改革的深化。改革历经十年,成效显著:公平追求从绝对转向理性,选考多样性由过度转为适度,能力考查从唯智转向全面,招生录取模式从单向变为双向。不过,改革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等级计分有公平性和科学性风险、综合素质评价与招生录取关系待优化、高中师生适应能力弱、大学自主招生能力不足等。问题成因包括改革处于动态调整、主体利益诉求复杂、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功利性考试文化影响深远。为深化改革,应提升等级计分科学性,提高高中师生适应能力,优化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机制,增强多元录取通道

关联问题: 新高考如何提升公平性?怎样优化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增强多元录取功能?

新高考改革既是对新时代国家人才培养需求的回应,也是传统高考改革的延续与深化。回顾新高考十年历程,其改革成效显著,主要体现为公平追求由绝对转向理性,选考多样性由过度转为适度,能力考查由唯智转向全面,招生录取模式由单向变成双向。

然而,新高考改革在破解传统高考唯分数等问题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与新挑战,诸如等级计分存在公平性和科学性风险、综合素质评价与招生录取关系有待优化、高中师生新高考适应能力偏弱、大学自主招生能力有待提高等。进一步深化新高考改革,应着力提升等级计分科学性,提高高中师生新高考适应能力,优化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机制,增强多元录取通道引流功能。

高考是我国各类考试中最为重要、影响最广泛的考试

一、新高考改革十年成效

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新时代实现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新高考改革与历次高考改革一脉相承,是对历次改革的持续和深化

(一)高考公平追求:由绝对转向理性

公平是高考制度的根本和灵魂

《实施意见》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为新高考改革的首要原则

可见,新高考改革总体上扭转了唯分数的错误观念,将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推动高考公平从注重形式公平向强调实质公平转变。

(二)选考多样性:由过度转为适度

文理分科是我国传统高考的主流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选择空间较为狭隘,难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学科发展潜力进行个性化学习。作为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之一,文理分科在2010年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为纠正这一问题,从第三批试点省市开始,采取“3+1+2”选科模式,即学生选科时必须在物理、历史两门中选择一门,再从其余四门中选择两门。这既是对学生功利选科的纠正,也是对高考形式多样化的调整。一方面,这一调整保障了物理和历史两个科目在自然科学类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中的基础地位,平衡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多样性学习需求与在大学阶段的专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该模式将选考科目组合减少至12种,降低了中学选课走班教学的难度,减少了教育资源配套支持对高考选科的限制,有利于新高考科目改革在中西部地区的推广

综上,新高考科目设置从“3+3”到“3+1+2”的调整,很大程度上是对科目组合多样化的一种有限平衡,客观上也是深入推进新高考改革的现实需要。

(三)高考能力考查:由唯智转向全面

伴随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逐渐完善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见,新高考改革使德智体美劳五育考查内容体系更加立体,使考试内容呈现的学生素质内涵更加全面,增强了高考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引导。

(四)招生录取模式:由单向变成双向

招生录取模式关涉考生与大学专业匹配度,影响大学人才培养成效。理想的录取模式应有利于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双向选择,在保障学生自主择校的同时,为大学在充分考察学生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录取创造条件。在传统高考录取模式下,生校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单向化特征:学生参考往年的录取情况,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和排名选择最有希望被录取的高校和专业;招生考试管理部门按照学生的志愿完成录取投档;大学按照招生考试管理部门提交的考生档案接收学生。这种模式下学生尚有根据高考分数选择大学和专业的余地,但大学除自主招生途径外,缺少主动选择学生的空间。

为打破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统一录取的单一化招生局面,新高考改革赋予大学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为实现生校双向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实施意见》提出:“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

总之,新高考改革是对传统高考改革力图解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一次整体性突破

二、新高考改革的问题梳理

新高考改革是一次全面、综合的改革,环节多,涉及面广,力图解决传统高考遗留问题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主要涉及等级考计分方式、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师生适应性等。厘清这些问题及其产生根由是进一步深化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基础。

(一)等级计分存在公平性和科学性风险

为配合选科选考,部分新高考选考科目实行等级计分。但在实践中,等级计分存在诸多公平性和科学性风险。一是总分录取机制下的等级成绩不等值问题。等级成绩不只取决于学生凭借自身水平获得的原始成绩,还受到当次考试难易程度和考生数量的影响,因此对选考不同科目的学生而言,即便其等级成绩总分相同,仍无法获得统一的分数解释。二是等级计分易诱发物理和历史选考失衡。从第三批改革省市开始已经将物理和历史调整为限选科目,考试成绩以原始分计入总分。但其他选考科目实行等级计分,即使学生的原始成绩只有六七十分,其排名仍可能位居前列,并最终获得高于原始分的等级成绩。如此,提升物理和历史科目地位的初衷就落空了,导致这两个科目空有首选之名,其实际地位不升反降。三是等级计分可能弱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效力。等级计分意味着处于同一排名比例中的学生,即便原始分数有较大差距,也可能被赋予相同的等级分数。这弱化了原始成绩反映的学生水平差异,降低了选考科目的区分度,不利于潜在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二)综合素质评价与结果使用有待优化

新高考改革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寄予高考破除唯分取人和推动多元录取的期望。但目前这些期望还未充分实现,原因在于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一方面,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许多中学往往基于综合素质的若干维度逐层向下分解考查点,然后将各考查点简单合成一个等级或分数。这种分拆与合成式的评价方式不仅存在科学性问题,也不足以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应有的诊断引导作用

(三)高中师生新高考适应能力偏弱

与传统高考改革相比,新高考改革与中学教育教学的联系更加紧密,给高中师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高中教师职业压力增大和学生选科能力薄弱两个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新高考改革引发高中教学变革,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有所提升。有研究指出,压力适应成为影响高中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自身适应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教师对自身适应压力能力的评价偏低

(四)大学自主招生能力有待提高

有研究指出,当前大学招生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包括招生目标不明确、招生程序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等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新高考改革仍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有些源于政策设计有待完善、考试录取技术有待提升,也有一些源于我国现实教育生态和传统考试文化,需要从新高考改革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加以客观分析。

三、新高考改革问题的主要成因

梳理十年来新高考改革面临的问题不难发现,其主要成因涉及改革政策设计、各方利益诉求、教育发展水平及考试文化观念等方面。

(一)改革仍处于动态调整之中

无论任何改革政策,只有在实践探索中才能得以不断完善,新高考改革也是如此。以新高考“物理遇冷”问题为例,在试行“3+3”选科模式之初,受趋易避难的功利心驱使,选考物理的学生人数一度出现断崖式下滑。为解决这一问题,避免国家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的风险,在第三批及之后的改革省市改为试行“3+1+2”选科模式,收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

(二)改革所涉主体利益诉求复杂

新高考改革牵涉的利益群体众多,需要兼顾和权衡的利益诉求更加复杂。这直接体现在不同区域、不同身份的利益相关者对改革的评价上。有研究指出,就区域而言,西部地区的高中生对改革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三)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

新高考改革受到诸多现实条件,尤其是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客观而言,东部地区先行试点,中西部地区渐进推行,是改革利用东部地区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完善高考制度设计的理性选择,有利于降低中西部地区的改革风险,但无法回避中西部地区改革资源相对不足的客观现实。因此,中西部地区的新高考改革面临较大的压力。例如,落实选科选考制度要求高中实施走班教学,这对各科师资和教学设施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第三批及之后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普遍存在高中师资不足的问题,教师缺口率高达21%~50%,61.1%的生均公用经费未达标,多数中学支持选科走班教学的教室、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缺口率高达26%~50%

(四)功利性考试文化影响深远

我国传统考试文化观念中的消极成分尤其是功利性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从历史上看,科举考试作为进身之阶的高利害功能催生了我国考试文化的功利性特征,致使唯分取人等传统考试的弊病延续至新高考改革之中。有研究指出,新高考改革在推行等级计分之后,有学生为了取得高分而投机选科;有家长为了学生在所选科目取得高分,不惜弄虚作假,报考该科充当“分母”;有学校为了提升本校考试成绩,甚至安排已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再次参加考试并获取低分,以抬升其他学生的等级成绩

四、新高考改革的路径优化

深入推进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体系的根本举措。基于上述对新高考改革面临问题及成因的分析,进一步深化改革应注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提升等级计分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由于分数之于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性,使得高考计分机制改革往往伴随较大的风险和难度。因此,完善新高考计分机制,应尽量避免制度层面的重大变革,坚持技术调整为先,探索等级分数生成和使用的优化方式。一是为各选考科目制定学科能力标准,探索基于标准参照的等级计分方式。所谓标准参照,即考生成绩的等级取决于原始成绩与外在客观的学科能力标准的比较。这就使标准参照的科目等级计分方式避免了考生群体因素对学生等级成绩的干扰,有利于提升等级成绩的效度

(二)提高高中师生对新高考的适应能力

新高考改革的平稳推进离不开中学的积极参与,尤其是高中教师和学生的支持。因此,深化推进改革应进一步增强高中师生的认同度,支持他们适应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与学。一方面,优化高中教师评价机制,针对新高考改革后各科教师工作量不均衡等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完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通过工作量的合理分配,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高中应重视教师群体在新高考改革中的利益诉求,通过适当的政策鼓励和支持,调动教师参与改革方案实施与反馈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性平等为教师发展诉求提供表达渠道,逐渐打消教师对改革政策的疑虑和担心,增强其自我认同和在新高考改革中的适应性发展

(三)优化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机制

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分别是在基础教育和高校招生两端对我国素质教育战略的贯彻落实

(四)增强多元录取通道引流功能

大学招生考试改革既要引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也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为发展类型和水平不同的学生提供多种成才通道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考试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不能脱离或割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历史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李木洲,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刘子瑞,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