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造假!多名学生,被开除!


近日,维尔纽斯大学有10名学生因在作业、毕业论文中未明确说明使用AI被开除,今年多所国外高校也出现类似情况。《自然》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受访者使用AI。当下,超半数本科生在课程学习等场景使用生成式AI,在无规范情况下出现诸多乱象,国外尤其严重。对此,国内高校积极探索规范,复旦大学发布首个“AI禁令”,多所高校也出台相关规定或引入检测。同时,多地高校顺应潮流开设AI通识课。AI成为必修课是大势所趋,高校应重新定义其教育内涵外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AI。
关联问题: 高校如何规范AI使用?滥用AI有何危害?怎样引导学生用AI?
近日,据报道,在过去一年中,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大学有10名学生因违反AI的使用规定而被开除。据了解,维尔纽斯大学开除学生是因为这些学生在作业、毕业论文中不当使用了人工智能。所谓不当使用,是指未明确说明或披露使用了人工智能。
今年以来,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明尼苏达大学等高校都出现了类似情况。《自然》杂志2023年对全球博士后的一项调查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使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来优化文本、生成或编辑代码、整理文献。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使用AI能让事情变得“事半功倍”。利用AI辅助完成论文,也不可避免地“渗透”进大学生群体之中。
注:本文中所提到的“AI”“AI工具”均指生成式人工智能。
滥用AI,成乱象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AI的使用,正不断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篇针对本科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情况的调查显示,超半数的本科生会在课程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场景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包括辅助完成课程作业、辅助写作、修改论文或报告等。
图源:《大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思考》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靡,在没有相应手段规范的情况之下,必将引起一些乱象。在各大平台搜索“AI论文代写”,眨眼间就能看到五花八门的教程。这些教程声称“60秒内免费生成三级大纲,3分钟生成万字论文”“任何论文都能生成,所有论文均是原创,无需担心查重率和隐私性”。它们宣扬自己的迅捷与便利,“明示”大学生们使用AI撰写论文。
对于论文、考研、考公、考证“N手抓”大学生来说,利用AI辅助快速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似乎是一个节省时间和精力的不错选择。有不少曾使用过AI辅助论文撰写的大学生戏称:“AI写出来的东西可比我写的好多了。”
滥用AI的乱象,在国外更为严重。以英国为例,据相关媒体报道,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的学生利用AI作弊的情况最为严重,过去两个学年中共发生了402起。仅次于伯明翰城市大学的是利兹贝克特大学,过去两个学年,该校有395名作弊学生受到处罚。紧随其后的是考文垂大学,过去两年中,该校因学生使用AI作弊而作出的学术处罚达到231次。
不滥用,也要会用
泛滥成象之时,必有“雷霆之锤”落下。当下,国内高校正积极探索学生使用AI工具进行内容创新与不规范行为之间的边界。
2024年11月28日,复旦大学教务处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这是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也有媒体将其称为国内高校首个“AI禁令”。
《规定》明确提出AI工具禁止用于研究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核心环节的“六个禁止”。同时明确,学生违反相关规定使用AI工具的,视情节给予纳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成绩、不准答辩、取消合格成绩等处理;构成学术不端(不当)的,按照相关校纪校规给予纪律处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撤销学位等处理。
无独有偶,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学生使用指南》,也提出了类似的规范。指南要求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时,需对相关内容进行明确标注,且直接生成的内容不得超过全文的20%。东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引入了AIGC检测。
这些举措无疑是对学生学术诚信的一次严格考验,也是高校在应对新技术挑战时的一种积极探索。
不可否认的是,AI已经成了“时代必然”。不滥用AI,但要会用AI。不少地方、高校已顺应潮流,开设AI通识课,要让大学生赶上人工智能时代的“班车”。
2025年初,在安徽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省内13所高校根据各自学科所长共同建设了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面向全省本科高校发布,力争让所有本科生都要接受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战略部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均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今年春季学期,天津高校为本科新生开设了AI通识课,包含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打造的多门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面向全市各高校开放,十多万2024级本科生“同上一堂课”。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汹涌袭来,AI成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已是大势所趋。AI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AI工具,更要培养他们理解AI的能力,包括它的局限性、潜在的风险以及如何与AI协作。
高校正在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一场场课堂革命,打造技术创新的“加速器”。对于AI工具,“一棒子打死”早已不再适用,应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稳妥、审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本文转载自软科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5/06 活动报名 | 经济学教授x帆船奥运冠军x独角兽企业联创,聊聊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 05/07 活动预告 | 节后活动不停歇,5月7日招生直通车开启预约,CLGO毕业校友、知名跨国消费电子企业学长经验分享即将到来!
- 05/08 颠覆性创新时代,一切『再设计』| 复旦-BI MBA《设计思维》公开课报名
- 05/10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复旦MPAcc公开课报名
- 05/10 重磅抢位!中欧MBA年度健康产业论坛2025:医疗创新为本,领航易变时代
- 05/10 报名|就读一年开启创业之路!交大TFMBA学长与你相约招生开放日
- 05/10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大厂专题:多元竞争,突破增长瓶颈 @北京
- 05/10 【招生沙龙报名】把握AI时代机遇,复旦MBA助你职场进化
- 05/11 活动报名 | 5月11日深圳招生直通车启程,招生政策新动向、在校生活Q&A一站式解答!
- 05/16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 | 从优势到胜势: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打造方法论
热门资讯
MBA院校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