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研究丨论坛回顾:铜心铜德——企业家精神与文化自信

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
2020-12-25 20:00 浏览量: 5006

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MBA

朱炳仁先生,1944年11月生,杭州人,祖藉绍兴,绍兴清同治年间四代传承的朱府铜艺(中华老字号)第四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故宫博物院文创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铜建筑艺术家,艺术创造不仅创立了中国铜雕艺术新的标杆,而且达到了世界铜艺术的高峰;为京杭大运河申遗作出了突出贡献,与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并称“运河三老”。

浙商的匠人精神:把事情做到极致,企业才有美好未来

12月20日下午,中国铜建筑奠基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先生,做客浙商博物馆商道论坛,为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学子奉上一堂主题为《铜心铜德——企业家精神与文化自信》的精彩演讲。

朱炳仁先生分享了家族五代人如何接力传承和发扬光大铜雕工艺的故事,他妙语连珠,很多案例信手拈来,金句频出。其中,最让人受益匪浅的是,他在演讲中提到浙商精神和浙匠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用工匠精神在铜雕工艺等领域做出更大成绩的观点和思考,让人耳目一新,有茅塞顿开之感。

比如,他结合传统文化、精益求精创作出很多铜雕工艺品,或被博物馆收藏,或当作国礼送给外国政要;再比如,他的公司曾负责参与建造的常州天宁宝塔,施工过程中发生一起火灾事故,后来发现在火灾中被烧熔的铜很有特色,他受到启发并精心琢磨,由此开拓了创新的熔铜艺术;还有,他提出匠人也要有“商人”思维,不做生意就很少有人知道你的艺术,经济上遭遇困难、社会地位又不高,就很难把一门艺术持续传承下去。

众所周知,浙商一直敢为天下先,商业嗅觉敏锐,有“东方犹太人”之称。在过去三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进程中,浙商一直是享誉国内外的一股重要商业力量。

如今,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未来的经济和商业发展,更多不再是简单的制造、速度和数量的问题,而是质量、科技含量、创新、工匠精神等问题。只有完成思维转型和产业升级,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国内外拥有核心竞争力。

我从事金融工作,平日有非常多机会接触和服务浙商群体,非常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浙商拥有并不断发扬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积极拥抱互联网和高科技,勇于面对变化迎接挑战,在产品和服务中不断创新、转型和升级,继续成为引领国内外新经济新浪潮的领头羊。

我坚信,如果一家企业能发扬工匠精神,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就会获得用户和市场的青睐,也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未来,成为可以不断传承并发展壮大的百年老店。

文化巨匠的坚守与创新

2020年12月20日,寒冷的天气没有浇灭同学们的热情,商道论坛因为一个人的到来,有了万人空巷之景,拥有这么大吸引力的,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运河三老之一 、海峡两岸架桥使者 、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的朱炳仁先生。朱大师以“铜心铜德”为主题,与同学们探讨了企业家精神与文化自信。

朱大师的作品数不胜数,雷峰塔、灵隐铜殿,他的诸多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文化部、国内外博物馆等众多机构收藏,让他在海内外备受赞誉。论坛开篇,我们就在惊叹中欣赏了朱大师标志性的作品。凭着对铜的特殊感情和悟性,他将传统铜雕与书、画、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的铜艺术体系。他也首先提出了浙匠精神要与浙商精神相结合。在传统工匠、手艺日渐式微的今天,他呼吁需要一大批各个领域的浙商和浙匠代表引领和推动,进一步提升工艺特别是浙江杭州工艺和民间艺术品牌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让一些即将消失的匠人及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让我更加佩服的是,朱大师在探寻浙匠精神的过程中,并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大胆拥抱创新,有着无与伦比的敏锐感。在他参与的中国最高宝塔—常州天宁宝塔整修过程中,朱炳仁意外发现,高温中融化了的铜肆意地流淌在地上,反而形成晶莹的铜珠和姿态万千的融铜结晶体,所展现的流畅之美是人工铸造无法实现的。自此,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独创了熔铜艺术,开创了“熔铜现实主义”新流派,也让铜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在论坛现场,朱大师一直在强调“传播铜文化,让铜回归老百姓的生活”这句话,他认为,艺术并不应该高高在上,要让百姓通俗易懂的去理解艺术,铜艺术,更是可以作为一张国家的名片,分享给国际的友人。

从百年老字号的传人,到享誉世界的现代艺术家,朱大师在传承中不断蜕变、创新,带领着铜工艺走向铜艺术,在他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他对于国家文化、对于自身、对于铜艺术的自信。在作为一个匠人的同时,也具备了浙商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巨人。最后,通过金庸先生对朱炳仁先生的评价再次表达敬意:工精技高,有如雷峰。

同心同德 匠心独运

2020年12月20日,中清同治绍兴“朱府铜艺”(被国家内贸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四代传人、被中国文联及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朱炳仁先生做客浙江工商大学商道论坛开展讲座,在浙商博物馆四楼的报告厅朱老先生用他自身的故事讲述了企业家的精神与文化自信,向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展示了来自大国工匠对“匠”和“商”的独到见解。

在杭州提到朱炳仁先生,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位于杭州河坊街221号名为“江南铜屋”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那里的一砖一瓦,从房梁到地板,乃至小摆件,都是铜制的,透露出浓郁的明清建筑遗风。而这次讲座,朱老先生也是用对他来说最为珍贵的铜贯穿始终:

首先,朱炳仁先生提出浙匠精神和浙商精神是相辅相成,紧密而生的,同时他认为浙匠精神筑梦浙商精神。朱老先生为同学们讲述了五位浙商代表:沈万三、包玉刚、邵逸夫、张忠谋、马云。周庄沈厅巨型铜质连环画“沈万三的故事”,就是“浙匠”展示“浙商”故事的典范。南宋迁都杭州,也把全国顶级的工匠们都带到了这里,从而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也说明了“匠”与“商”开始结合。纵观历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浙匠和浙商。朱炳仁先生的儿子朱军岷为了解决当代匠人的传承问题(主要在产品发扬和商业化方面),成立匠二代产业联盟,通过联盟帮扶,成员紧密合作,着手设计包装、传播运营,以树立品牌、打开市场,成为中国工匠的中流砥柱。

其次,朱炳仁先生认为,铜制建筑和艺术品可以表达美好的愿景。2004年他为西湖涌金池设计的铜桥“涌金桥”,关于这座桥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杭州,朱老先生用了一句非常幽默的话来解释:我被告知没有地方放这座桥。这座桥现在已改名为“同源桥”,现在整座落在台湾中台禅寺,有着“两岸未通桥先通”的美好期许。

之后,朱老先生说:铜文化不仅仅是作坊工匠的创造,铜文化艺术将开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铜作为建筑材料,有着木等材料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木制建筑不容易保存。雷峰塔(杭州)、东极宝塔(黑龙江黑瞻子岛)、天宁宝塔(常州)和桂林铜塔都是朱老先生的杰作。2006 年 5 月,朱炳仁先生为常州天宁寺建造宝塔,马上要竣工的时候,塔的屋檐被一场大火烧毁,他发现了因高温熔炼形成的铜结晶体千姿百态,根据这种情况朱老先生独创的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而铜建筑的发展,带动铜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最后,朱炳仁先生讲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朱炳仁文创艺术馆在园内的遂初堂开馆。“在故宫开文创馆,放在过去真是难以想象。”这也为他为之孜孜不倦的铜雕艺术打开了又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通过朱炳仁老先生此次讲座,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铜艺术文化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朱炳仁先生作为一名大国工匠的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精神。经济发展需要民营企业,更需要的是有责任心的民营企业家,同心同德、匠心独运,以匠心致敬初心,才能真真正正的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事致精,便能动人

2020年12月20日,在这个初冬季节,银杏早已黄透,一阵寒风吹过,叶片就像是蝴蝶翩翩起舞,让人不禁打起寒颤。与室外的寒气袭人相比,浙商博物馆四楼今天却是暖风拂面,人头攒动,只见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站在台前,他就是朱炳仁:清同治绍兴“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今天他给我们分享的主题是《铜心铜德-企业家精神与文化自信》。

朱老先生首先从明朝浙商代表人物沈万三与朱元彰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引出他在周庄创作的我国第一部以沈万三为主题的巨型铜连环版画,令景区文化向着高深内涵和典雅高档方向发展,说明铜文化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接着,朱老先生又给我们介绍了他创作的作品在建筑、艺术和文创领域的代表,他的代表作品有:雷峰塔、峨眉山金顶、桂林铜塔、常州天宁宝塔、国家博物馆铜厅、杭州灵隐铜殿、台湾中台禅寺同源桥、杭州G20峰会场馆、厦门金砖五国峰会场馆、青岛上合组织峰会场馆等百余件铜建筑。他特别提到,他创作的国内首座铜桥,由国家赠送给了祖国台湾同胞,受到了当地的热情欢迎,在二地架起了一座文化之桥,语气中透着自豪和自信。

“中国建筑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现存的建筑几乎没有一件能代表中国文化瑰宝的传世之作”,朱老先生不无遗憾地说:“我们这代人应该给社会与后代留下与故宫比肩的,超越阿房宫、圆明园、凡尔赛宫,真正能称得上伟大的建筑群。”他希望通过“匠”与“商”的结合,把他的手艺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通过一件件精心打磨的匠心之作把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此,2008年,朱老先生创立了“朱炳仁-铜”品牌,一个行业从此复兴。铜艺与商业的结合,让铜重新回到老百姓的生活里,让中国文化带着自信开始走出国门。

一事致精,便能动人。朱老先生一生专注做一事,不仅仅是把手艺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所做的事情和制作的作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全身心投入传承铜文化艺术并把它发扬光大。这其实就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极致精神,既然专注于一个领域,就要做到极致。

朱老先生一生专注于铜艺事业不禁让我想起中国企业多元化的问题,中国企业关于“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经营,在20年前就曾经展开过轰轰烈烈的大争论。当时吴晓波先生的成名作《大败局》里面的许多案例都是源于盲目多元化扩张。2019年,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集团陷入濒临破产重组困境,包括海航、盾安、精工、新光等。而这背后最大元凶是“多元化扩张”。中国已是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制造强国,如果国内企业都能扎根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像朱老先生一样一生专注做一事,何愁不能在这个领域做到极致呢?

编辑:王磊

(本文转载自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