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这个全英文班一下子出了4篇SCI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9-10-10 15:50 浏览量: 3652
 智能总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师生用钻研初心深刻实践了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目前材料系每届学生都有多名学生发表高水平SCI论文。

MBA中国网讯】浙江师范大学这个全英文班一下子出了4篇SCI论文!

提及SCI,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高大上?杰出的科研水平?

亦或是艰辛的科学研究过程?

这些印象都没有错

但SCI具体是指什么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资料卡片

SCI,又名科学引文索引

与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并称世界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三巨头

其中尤以 SCI 为重中之重

SCI论文是进入985、211大学的“小助手”

是对研究者科研水平和成果的重要认可

也代表本专业在全球的最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

一般在研究生阶段比较常见

然而

浙师大物电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全英文班

2016级四名本科生

陈懿婧、曾琳、赵春然和冯喆

在校“双龙学者”何益明教授的指导下

创新制备了更加高效的光催化材料

用于固氮制氨和染料降解

打破常人眼里的“不可能”

在SCI上成功发表自己的论文

甘坐冷板凳,实验、论文见曙光

漫漫科研路,唯有坚持才有成功的可能。日复一日,她们终于在实验室孕育出了科研的花朵。

“在没课的周末,我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候为了保证取样的时间,赵春然甚至忘记时间错过午饭。为了及时取样品记录关键的实验数据,就算要开会或者值班,她也不忘每隔十五分钟跑到楼下的实验室“守着”。现在回想起“耗”在实验室的那段时光,她表示“虽然紧张但是很充实”。

科研这条路上,充满着坎坷和曲折。冷板凳往往一坐就是一两年,冯喆总结自己一篇论文的发表,通常要经历“看文献—定课题—制备催化剂—活性测试—规律确定—做材料表征—写论文—投稿”等多个阶段。发表一篇高级别期刊论文需要花费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没有任何捷径可言。“我们必须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心甘情愿地坚持。”曾琳坚定地说道。

正在学习的冯喆

“我好像突然就开窍了!”这样的“奇迹”在实验中数见不鲜,一个不起眼的因素就可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理论上可以成功,却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过程中某个地方出错了。这时候千万不能放弃,一定要多找老师沟通。”陈懿婧对此深有感悟。

科研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如果你认为实验成功便可以接近曙光,那就大错特错了。论文写作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赵春然分享道:“撰写英文的自然科学论文和我们平时的英语写作并不相同,它强调语言的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其中专业英语词汇是非常重要且基础的部分,这需要平时积累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

英文笔记

而表达过于口语化也是“小白们”的通病,为了使文章语言更加严谨,她们大量阅读英文文献,从中学习和积累专业的语言表达。一篇英文论文的篇幅往往非常大,为了缓解写作时的疲惫感,她们通常分版块进行写作。

写一篇论文很难,而指导论文的完成更是难上加难。何益明作为指导老师,从学生开始进实验室,他就会帮助他们确立下一步的研究题目,说明实验操作的每一个阶段。“记得有一次实验结果出现问题,何老师第一时间出现,挨个询问我们的进展,耐心地给每个人提出指导意见,最终我们共同奋战到深夜才成功攻克难题。”在学科竞赛中,他也总和学生一起改PPT、答辩稿……这种细水长流的陪伴让作为组长的冯喆十分感激。

师者传承,打造校院科研链

看到学生们收获的成果,何益明倍感欣慰。当年他还是浙师大的一名学生时,班主任赵雷洪老师引导他走上了科研之路,“这是人生难得的转折点”。在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习和工作后,何益明怀着对母校深厚的情感,在2008年进入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材料物理系,从事教学科研。如今,作为开系元老之一的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6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篇,H指数33;指导本科学生发表SCI论文13篇。

据何老师介绍,材料系从开设初期就不断激励学生走上科研的道路,因此学院在相关课程设计、制度构建上也花了不少的心思。像实验中最常用也是最基础的表征测量,学生基本能在课堂上系统学习这一方法的原理。即使是初进实验室的新手,他们依靠理论的支撑,也不会无从下手。

无机化学实验课堂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长期坚持导师制培养制度,通过邀请生化学院和本学院的教授,以讲座的形式为同学们介绍材料科学前沿的科研成果。之后,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导师”,加上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激发,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相继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

大一下半学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专业知识学习之后,赵春然深感科研对于材料研究的重要性,“如果这门学科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我觉得远远达不到国家对于我国新型材料人才的培养要求,所以在那时,我就有进入实验室的准备,跟随导师展开科研训练。”

为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何益明将科研搬入课堂,融入教学,这种教学科研相长的模式为本科生参与科研铺下了“奠基石”。

“如果课堂中出现的基础知识正好应用到了某个科研中,那我就会顺带仔细分析这项成果。”何益明认为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科研的实用性,降低学生的心理门槛,让他们明白“科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如今,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不仅为在SCI上发表论文的学生提供物质奖励,在评优评奖时给予加分,还会将SCI论文作为保研加分权威的“硬核”指标

“喜不喜欢或者适不适合,你只有做了才会知道。”何益明总结道。在这样一个全民科研的环境下,材料系每年基本都能发四五篇论文,且自2008年开系以来,考研率一直在30%以上,去年的考研率高达50%,今年则飙到75%,位列全校第一

科研之路,让光催化更大能量

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能源、信息和材料,其中能源和材料都与材料物理专业有关。我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新材料的研发,而新材料的出现又将推动我们能源的转型。

陈懿静科研成果图注

曾琳科研成果图注

赵春然科研成果图注

冯喆科研成果图注

四位同学的研究方向都是光催化,即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光能转换成为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来产生催化作用,促进染料降解,减少污染。据统计,全球每年在合成氨时消耗的能源就占了2%,而利用光能驱动的方法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此外,太阳能取之不尽,不会产生其他污染物,这在能源危机紧迫、环境污染严重的当今也显得格外有价值

“班主任何益明老师和我们的沟通交流非常的多,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对于新型光催化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赵春然确定了新型光催化材料的研究方向。

“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研究对社会的影响还不够大,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科研的种子已经在这个实验室里播种,在她们心里萌芽。目前曾琳成功保研中国科技大学,赵春然保研浙江师范大学,冯喆、陈懿婧则准备考研,她们表示自己会坚守初心,在科研路上继续前进。

给努力的你们

“如果本科生要走科研这条路,一定要把握时间和机会,尽早进实验室,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同时,进实验室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学到什么。科研人的初心是创新与奉献,对于科研人而言,过程远比里程碑更重要。”

“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坚持下去总会好的。”

实验的道路上难免碰壁,但敢于尝试就能创造“奇迹”。

“从思想认识上不能把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这两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不忘初心 科研育人

不忘育人初心,学院鼓励每一位教师将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积极引导本科生尽早开展科学研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历年考研率超30%,每年均有多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SCI收录杂志上发表论文,在省部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多项,这与该专业长期坚持导师培养制度,通过前沿讲座和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激发和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在学生中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是分不开的。

目标在心中,路在脚下!

相信在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推动下

新时代绿色能源发展指日可待

漫漫科研路,将是她们未来无尽的征程

也正是这一群不惧滞阻的青年人

将汇起点滴,改变世界......

编辑:

(本文转载自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