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防疫心理辅导?宅家怎样高效学习?看浙师心理学团队为你开出"专业处方"!|浙师防疫在行动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0-02-28 21:47 浏览量: 6834
 智能总结

【MBA中国网讯】 当前,新冠肺炎的防疫形势依然严峻 面对不同寻常的工作、学习、生活模式 每个人难免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 从推出《大中小学生防疫心理调试手册》 到推出防疫心理微课 再到复学后中小学生的...

MBA中国网讯】

当前,新冠肺炎的防疫形势依然严峻

面对不同寻常的工作、学习、生活模式

每个人难免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

从推出《大中小学生防疫心理调试手册》

到推出防疫心理微课

再到复学后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建议

浙师心理学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积极投身心理战疫

为大中小学生的防疫“供电”“赋能”

近日,“微言教育”公众号推送浙师大副校长李伟健教授

关于“复学后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详解

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开学心理工作指导

浙师大心理学系导师和研究生团队

参加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浙江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导中心办公室组织的

“同心战疫 我们在一起”防疫心理微课

在教育之江推出

2月10日,由孙炳海教授和研究生袁旭辉、孙长康执教的

面向中小学师生及家长的首节心理微课

《疫情与赋能——积极科学防疫的人会长出力量》

在之江汇教育广场的浏览量已经超过24万

目前,已上线学习强国平台

《疫情与赋能:积极科学防疫的人会长出力量》

疫情发生后,普通老百姓是躲起来?

还是像医护人员一样投身防疫活动?

心理学家告诉你开展力所能及地

积极科学防疫活动会让你更有力量!

孙炳海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课堂小知识

Q1:悄悄潜入的负面情绪哪里来?

大家可能听说过“感觉剥夺”实验。说的是人们在与外界隔离时,外在刺激减少会使得人们出现各种焦虑不安的情绪。隔离在家的人们如果每天以吃吃睡睡为主要生活方式,就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状态。如果人们做些阅读、游戏等有意义的事情,就不容易会出现这种现象。

Q2:如何走出“感觉剥夺”的心理困境?

1、具身认知

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也非常强调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人们的认知,行为决定态度,行为促进情感与认知。当人们实践了“勤洗手,戴口罩”这样的行为操作,就会觉醒科学防疫的意识。

2、心理弹性

有些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会显示出强大的“心理弹性”。当人们遇到重大负性事件时,个体适应环境的需要会使得人们激发出潜在的力量去更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弹性的发挥需要个体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外部力量和内部资源去面对疫情,相互支持与保持乐观极其重要。

3、心理赋能

心理赋能理论表明,人们参与决策、付出行动、实现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提升个体的身心健康。在面对疫情时,个体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和家庭成员一起做饭,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支持抗疫*的医护人员,可以在科学的行动中促进个体心理成长,增加防疫效益。

Q3:疫情期间,大学生怎么做?

1、有规律地开展学习活动

可以通过确定目标,做好计划,行动为主,及时强化这四个步骤来保证学习生活的规律有序。确定目标重要的是要把目标细化分解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目标。疫情期间能有规律的开展学习活动是缓解疫情应急反应的重要手段。

2、与亲友互动

同学师生亲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让我们获得强大的社会支持。心理应激、心理弹性、心理赋能理论都强调社会支持是我们有效面对突发社会事件的强大力量。通过和同学师生亲友间进行心情交流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应对困难的信心。所以当前情况下,同学们不能返校,但可以通过网络表达关心,特别是对处于疫区、处于困难之中的同学朋友而言,你的问候与关心对他们是巨大的鼓励与力量。

3、给学习加点仪式感

仪式感让我们在行动中唤醒心理力量。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探索发现人们在洗完澡后认为自己更加道德,深处黑暗环境的个体更容易做出不道德行为。居家生活学习的我们每天注重个人形象,可以提高幸福感。网络学习也要把自己“打扮”精神,要端端正正坐电脑前,切莫躺在床上。学习的仪式感能唤起心理力量。

4、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疫情发生后,出现的许许多多心理现象引发了许多学生的思考,为了缓解消除疫情下的心理问题,浙江师范大学的许多心理学科的学生研发如何做好心理防疫,体育学院的学生研发如何居家健身。这个过程中,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研究性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绝对不能复制视频、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做知识的创造者。

5、发挥专业特长投身抗疫

发挥专业特长力所能及的积极投身抗疫是每个大学生的责任。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富有朝气的年轻群体,应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自觉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我校心理学科、艺术学科、体育学科学生在防疫心理调适、以艺治疫作品拍卖捐款、居家科学健身等领域不断涌现先进个人与团队。他们结合自身所学,积极投身抗疫既增强了他们的学科本领更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强瑞超博士与宋晓兰博士执教的微课《理解与共情:科学防疫心理支持系统建构》讲述通过在不同人际间构建科学防疫的心理支持系统,可以有效缓解消除疫情下人们容易产生的负性情绪。

教育之江推出的中小学防疫心理微课是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服务社会的一部分此前已推出《大中学生防疫心理调适手册》《中小学生防疫心理调适手册》也取得广泛社会影响为疫情防控贡献高校力量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建立于2000年,是教师教育学院重要教学研究单位。现设有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近400人,其中约50%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心理学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并得到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重点学科专项资助。经过20年的长足发展,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已成为浙江省内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高地。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