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资料、访员工...历时两年多,吴晓波教授团队揭开吉利非线性成长的奥秘!
2021年10月31日,
吉利汽车在浙江龙湾
举行了一场吉利龙湾技术会,
会上,吉利公开展示了
和芯擎科技合作的
自研智能座舱芯片“SE1000”,
这也是我国首枚7纳米车规级Soc芯片。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
目前全球范围内车载芯片
主要是在14纳米到28纳米之间。
在全球深陷“芯片荒”的当下,
吉利能够成功在芯片技术上
实现如此巨大的突破,
进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这再次彰显了吉利的强大实力。
图片来源:吉利官网
回首吉利多年来的发展,从模仿造车到廉价卖车,再到“蛇吞象”收购世界知名汽车品牌沃尔沃,自主造领克、极氪智联汽车......登上“全球品牌组合价值最高的十大汽车集团”排行榜,成功走出了一条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非线性成长之路。
那么在这条路上,
吉利是如何实现从“落后者”“追赶者”
到行业“领先者”乃至“引领者”的
华丽转变的?
其非线性成长背后有何规律可循?
19年前受聘吉利集团CEO管理顾问,
持续关注并助推吉利发展的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波
带领团队(浙大管院副教授杜健、
博士生李思涵)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
吴晓波
浙大管院教授
杜健
浙大管院副教授
李思涵
浙大管院博士生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访谈论证,
2021年9月,
由他们联合编撰的专著
——《非线性成长:吉利之路》
在中信出版社出版。
该书系统论述了吉利
从“追赶”(catch-up)到
“超越追赶”(beyond catch-up)的
非线性成长历程,
并提出了基于中国发展情境的
本土原创管理理论——C理论!
系统凝练吉利非线性成长规律
《非线性成长:吉利之路》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吉利从无到有,从初创时大胆的懵懂,到激烈竞争中的睿智,到全球市场中的与狼共舞。在吉利“不寻常”的成长过程中,一次次铤而走险又险象环生的背后,既有偶然也有必然,这其中的“必然”就是本书致力于探索的规律。吉利的“不寻常路”不是一个单向循序渐进的物理过程,也非一蹴而就的幸运之旅,期间穿插着许多出乎意料的化学反应,进程中呈现出很强的“非线性”特征,也成为吉利成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基于中国发展情境的本土原创管理理论——C理论。
其一,吉利非线性的成长模式冲击了原有的基于资源观、能力观的并购管理和公司治理理论,摒弃了传统的以西方强国大企业主导的单边、单向、单纯股权治理、单纯经济观点、恃强凌弱的旧模式,而代之以相互尊重、多向互动、基于互补的东西文化交融、东西智慧升华的新型关系模式。其二,以李书福为代表的吉利与沃尔沃在底层价值观上所形成的高度战略一致性,使得吉利不顾一切、突破常规地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这是用常规的经济利益和管理效益判断所无法理解的“奇点”。其三,通过上下同欲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文化塑造,全员具备了包容性的快速学习能力;在快速建立平衡和主动打破平衡中的运作过程中,迭代完善了一套全新的企业文化和学习机制。历时多年创作,广受专家认可
该书自启动以来,历时两年有余,吴晓波教授团队(团队成员:杜健副教授、吴东副教授、雷李楠助理教授;博士生李思涵、徐宁、郑秋霞、付亚男、滕远阳、卢柯颖等;硕士生李嘉伟)阅读了国内外大量关于吉利的各类资料,并访谈了近百位吉利的高管、中层管理者、一线职工,同时召开多次专家论证讨论会,力图从众多精彩纷呈的客观描述中,找寻吉利汽车发展和管理体系建设和完善中有效的关键因素与特征。吴晓波教授团队赴吉利调研,与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先生(左4)合影吴晓波教授团队访谈吉利控股集团资深副总裁张爱群女士 同时,该书受到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斌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中国创新管理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庆瑞教授的认可并作推荐序。以期该书能为中国本土管理学的研究、实践带来启示与共鸣。附:书籍自序
吴晓波/文当我试驾着 3.8 秒零百加速的“极氪 001”飞快地驰骋在杭州湾吉利汽车研究院的试车场上时,忽然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19年前我受聘吉利集团“CEO 管理顾问”时,在吉利汽车宁波北仑工厂试驾“美日汽车”的情景一下子浮现在眼前……生产线上的敲敲打打,特别是居然在一个大土坑中像油漆家具般用砂纸手工打磨车壳……往事历历在目,真有天壤之别!作为吉利曾经的“管理顾问”,我怎么能够不为之感动和自豪!
值此书完稿之时,我翻出自己三年多前写的小文《我的汽车情缘》,感慨万千,就以这篇小文为本,略作修改,作为自序。
1
缘起沃尔沃
1997年6月,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IfM, 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做访问学者的我,得到了去瑞典哥德堡参加国际技术与创新管理学会年会(IAMOT)的机会。其间我参观访问了沃尔沃汽车厂,其质量优先与安全优先的理念和创新管理体系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此我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汽车一定会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必备品,势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成为我的信念。
1998年,我第一次访问日本,即与朋友去了日本的“汽车之都”丰田市,参观丰田汽车工厂,“看板管理”“丰田生产模式”“混流生产线”等,令我目不暇接,深感钦佩。2000年到2001年,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做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期间,与以《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闻名的“麻省理工汽车研究小组”有了接触,自费去了两次当时的世界汽车之都底特律,考察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企业的总部及多家配件工厂。在看到底特律衰落迹象的同时,我又深深为他们所开发的新能源原型车和美国国会的“下一代汽车计划”所震动。这触发了我的思考,也让我看到了新汽车范式崛起的曙光。
缘分天注定。2002年,受时任吉利集团CEO徐刚先生之邀,我受聘担任了吉利集团CEO管理顾问。这真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尽管我对汽车行业的理解还很肤浅,但多年来对汽车和汽车产业的情结居然有了用武之地。
2002年夏天,记得是在台风登陆的间隙,我第一次去吉利汽车宁波北仑工厂李书福和徐刚的联席办公室,简短的寒暄之后即去看现场。车间里忙碌而紧张,看得出员工们的高涨士气。然而,生产线的装备和管理显然与我之前看过的沃尔沃、丰田、克莱斯勒三个巨头企业有天壤之别……居然有那么多的敲敲打打,居然还有手工打磨油漆……当时我开玩笑地说:“看了这样的装配现场,我也不会买你们的车!”但我们三人午餐时聊起汽车在中国的普及、汽车工业的未来,却又不约而同地信心满满。我们坚信,以中国人的学习和拼搏精神,以中国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我们一定能够挤进去、赶上去!我说:“哪一天吉利汽车领先了,我一定买!”
2003 年,日本丰田生产模式之父、东京大学著名教授藤本隆宏先生在网上看到我担任吉利汽车 CEO 管理顾问的消息,专程来杭州找我,要求我安排他去看看吉利的汽车工厂。参观考察临海工厂回来后,他又约我共餐,席间我问他的观感,他摇摇头说“差距太大了”,不相信中国汽车工业在短期内会有大的发展。当时确实是吉利汽车最困难的时候,没钱,没人,没技术,只有“汽车疯子”的奋斗胆略和诱人的愿景。
而这个“ 顾问 ”,我做得也不容易,一切都是“ 干中学 ” (learning by doing)。当时,省里的一些领导和很多同行都认为吉利汽车的基础太差,不相信吉利能造出好车。主要领导曾建议我给吉利找个“洋拐棍”(与成名的国外汽车企业合资是当时流行的做法),我回答:“残酷的现实是,那些‘洋拐棍’事实上都是‘洋指挥棒’。吉利汽车在开放环境中的独立自主精神值得支持和赞赏!”
就是在这样差的条件下,吉利的民营企业家以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感动了一大批汽车行业的专家和一大批有知识、有抱负、有情怀的有志之士,凭着他们的艰苦奋斗,吉利汽车发展迅速,在人们的质疑甚至嘲笑中,傲然崛起。
多年后,吉利集团高级副总裁张爱群女士回忆起当年我给吉利高管们做“品牌管理”报告时的情景,仍然让我脸红。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大家都是那么稚嫩,但骨子里都有一种强烈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那时的我又怎么会想到,缘起沃尔沃的汽车情结会有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伟大结局!
2
从弄潮儿到领潮人的“非线性成长”
时间过得飞快,2012 年,藤本隆宏教授应我邀请来参加浙江大学与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全球化制造与中国”国际会议,并做大会主旨报告。他又一次提出访问吉利汽车,我介绍他去参观了工厂。此次考察回来,他的说法与十年前完全不同了。他感到非常吃惊,对这样一个低起点的民营企业的进步,尤其是在管理技术方面的进步,感到非常震撼和钦佩!
谁能想到,吉利汽车在短短的二十年中,能够从“一无所有”到全球先进?从“老百姓买得起的车”美日、豪情到“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自由舰、博越、博瑞,再到领先的智能互联汽车领克、极氪…… 从没有研发到合作成立研发中心 CEVT,再到拥有全球一流水准的杭州湾研发基地;从收购英国的锰铜出租车公司、澳大利亚 DSI 变速器公司到全面收购沃尔沃轿车,再到近年来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美国太力飞行汽车、沃尔沃客车,又成为戴姆勒汽车的最大股东……吉利已经拥有了全产业链的世界级汽车研发设计、制造和创新能力,并进一步从汽车设计制造走向全方位的“智能出行服务”,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蜕变。
2017 年,我与一批专家去吉利汽车访问,看到新推出的吉利与沃尔沃的合资品牌车领克,不由赞叹,这真是物美价廉的创新“智联车”!2018 年初,我成为领克 01 车的第一批车主,真应了 2002 年的那句“哪一天吉利汽车领先了,我一定买”!
有人说吉利缺乏颠覆性的创新,是这样吗?从车型的表面来看,是的。但是,吉利这二十年的造车历程,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就能实现的吗?是大胆利用资本、大肆收购就能实现的吗?表象的背后,是大量学习中的创新乃至创新中的跃迁,从理念到文化,从流程建立到流程变革,从个人行为规范到组织机制,从封闭到开放,从二次创新中的学习到“忘却学习”,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双轮驱动到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范式转变……凡此种种,当我们的认知能够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时就会发现,吉利的成长,就是“非线性成长”!
3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浪潮中的感慨
我这二十余年的汽车情缘,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汽车梦的缩影。不同的是,我的汽车情缘在冥冥之中多了一些超越时空的情愫和缘分。从一家民营企业的崛起,到一个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之路的曲折和漫长,企业家、经理人、工程师、工人……他们超越自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是多么令人钦佩!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村通公路,那么多曾经的“穷山恶水”变成美丽乡村,越来越多的人在闲暇时开着越来越精良的国产车,在美丽的田野中欣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我为自己没有做旁观的“学者”,而是深入企业,做了力所能及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而感到骄傲和荣耀。
以前我在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时,经常听到外国专家说,中国企业没有创新,只是“盲目的模仿者”(Copy Cat)。如今,以吉利为代表,中国企业用事实证明了自己。投身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也让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在创新管理的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源自中国企业实践的“C 理论”。大量的中国企业从二次创新走向原始创新,直至抓住“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追赶,这就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路径依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美好生活的“非线性成长”之路!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消费结构升级带来市场环境的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了新产业、新商业模式、新业态发展的历史机遇;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升,使中国企业全面进入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
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进而有效指导更多企业的实践,是学者开展有责任的研究的境界和使命。通过对吉利汽车的研究,探究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成功之路,发现具有普适性的管理规律,加以提炼升华,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情境作为前因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网络化情境、多层次的市场空间情境、多样的技术体制情境和制度转型情境。作为研究中国企业管理的学者,当我们将西方已有的管理理论应用于研究和诠释中国管理实践时,一些中国情境与源自西方情境的理论相矛盾,难以被已有的管理理论有效解释,这体现出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更意味着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创新具有更大、更深远的世界意义。科学没有国界,我们相信,对中国企业管理的科学研究将形成新的、可以通行全球的、国际公认的学术成果,进而正面影响世界的文明与进步。
中国企业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后来居上,“从麻雀变凤凰”,从“削足适履”到“进入无人区”,从“追赶”到“超越追赶”,自有其道理所在。这正是当下中国管理学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大责任和机会:深入实际,沉到底、顶到天,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揭示真理,诠释真理,普及真理。
“2021 年,吉利控股集团迎来创业 35 周年,是吉利迈进科技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35 年来,吉利逐步实现了从汽车制造公司向智能电动出行科技公司的转型,致力于打造未来立体出行新生态。”因这些美好的愿景,更因与吉利的那份“汽车情缘”,我极其快乐地带着我们的团队,致力于从吉利的成长历程中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出中国民营企业的非线性成长特征与规律,并雄心勃勃地期望此书的出版能为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C 理论”的形成添上重要的一笔。期望能得到学界和管理实践界的批评指正,期望有更多志同道合者共同锤炼“C 理论”。
>>>目前该书已在各大购书网站上线,欢迎购买阅读更多详情。
素材提供:杜健、李思涵、徐宁
编辑整理/排版:段婷
审核:郭莹
欢迎关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微信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