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型老板”徐一俊,如何在艰难中带领中晶科技为中国芯输血?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1-04-01 17:50 浏览量: 3276
 智能总结

实业兴国、实干兴邦,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 始终是强国之根本、大国之根基。 尽管中国制造近年来 逐渐在国际舞台中央崛起, 但中国制造在芯片领域 仍存在严重的“卡脖子”问题。 而卡住“中国芯”脖子的, 就有用于芯片制作的半导体硅材料。

实业兴国、实干兴邦,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

始终是强国之根本、大国之根基。

尽管中国制造近年来

逐渐在国际舞台中央崛起,

但中国制造在芯片领域

仍存在严重的“卡脖子”问题。

而卡住“中国芯”脖子的,

就有用于芯片制作的半导体硅材料。

半导体行业尤其是硅材料领域

一直以来都是由国外主导,

国际大厂多年来的技术积累

和与日俱增的产业综合竞争力,

使得“半导体硅片国产化”之路

变得异常艰难。

但满怀着实业兴国梦的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校友、

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委员徐一俊

仍然在十余年前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路。

浙江中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浙大管院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委员、EMBA校友,浙大企业家学者项目首届班学生徐一俊

凭借着多年来的潜心探索与学习,

徐一俊带领中晶科技

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

让“国产替代在分立器件领域

跻身市场主导地位”成为可能。

2020年12月18日,

作为一家供应半导体硅棒

和硅片的高新技术企业,

以及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

自生产单晶硅棒与加工硅片能力的

半导体材料公司,

中晶科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不仅如此,

中晶科技还被行业协会誉为

“分立器件用硅研磨片行业领先者”。

能够带领中晶科技取得这样的成绩,

离不开徐一俊面对困难时的

咬牙坚持与理性决策,

更离不开他十余年来的持续学习。

“知识学习型老板”徐一俊,和他的半导体硅片国产化之路

与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老板不同,除了不喜欢对外亮相,徐一俊还是一位疯狂的知识学习型老板,喜欢马拉松、铁人三项、徒步戈壁等一系列磨砺意志的运动。而这一切最终均化作他在企业管理、企业战略决策中的成果。

1

两项重大决策让中晶科技如虎添翼

知识改变命运。时间追溯至1996年,徐一俊高中中专毕业,就职于浙江大学校办工厂,这一干就是15年,职务也从基础生产线的车间工人升任至副总经理。期间,他还同步完成了本硕学业。最终,由于原有企业改革重组,徐一俊与两位同事郭兵建、黄笑容一起选择了创业——成立浙江长兴众成电子有限公司(中晶科技前身)。徐一俊坦言:“对其他行业不懂也不会做。而且,半导体行业尤其是材料领域一直以来由国外主导,国内企业和行业前辈们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为行业国产化替代在努力。我在行业内工作了15年,有很深的感情,对这份事业也有梦想。”现在回顾来看,“自己创业了才知道艰难远非想象,烈度太强、太大了,(当时)无知无畏,不建议大家模仿。”徐一俊发出如此感慨的原因是,中晶科技能走到今天,犹如九死一生,非语言能传其万一。“公司创业故事很多,资金是过不去的坎,能遇上的困难都遇上了。”他口中这些“坎”包括光伏危机、三角债、民间借贷、银行抽贷……这对创业初期弱小的中晶科技来说,无论哪一个,碰上都足以压垮公司。初创的前几年是企业的关键期,悬在徐一俊头上的是挥之不去的资金压力。“2010年公司创立,当年忙于建设没有太多感觉,但第二年就碰到了光伏危机。我们启动资金仅有380万元(当时注册资本830万元)本身很少,半导体产业是一个重资产产业,现在每个设备都要成百上千万元。实际上,我每天都遇见资金问题。”

可以说,能够借钱的各种方式和途径,徐一俊都经历过。但他显然并不愿意谈当时的“难处”,最终让他铭记在心的是对供应商、客户、家人和伙伴们永久的感恩。“感谢他们在公司最困难时期的鼎力相助和不离不弃,是他们的信任伴随着公司一步步摆脱困难并走向光明。”如果将中晶科技过去的十年用区间来划分,可分为初创期、挂牌新三板(2014年10月21日-2017年8月31日)、IPO报告期内(2017年8月31日-2020年12月18日)、IPO上市后(2020年12月18日-)四个阶段。解决“燃眉之急”后的中晶科技稍稍迈上正途,跨过初创期进入新三板阶段。挂牌的这3年,对中晶科技日后的战略布局影响深远。最重要的一步落棋,是在2016年3月完成了收购隆基半导体(后更名宁夏中晶)、隆基晶益(后更名为西安中晶)两家公司。“我跟隆基老板也是一面之缘,当时隆基战略决策聚焦光伏产业,因此想把旗下的半导体业务剥离,设想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徐一俊认为,中晶专业从事半导体业务,拥有良好的技术储备和客户资源,而隆基半导体有较大产能,双方合作能够形成资产最佳效益。最终,隆基股份接受了徐一俊的观点,剥离旗下半导体业务并且以股东身份入主中晶科技,达成了双方的合作。

完成收购后,徐一俊做出了重大决策。一是,将晶棒生产产能由浙江长兴基地转移至宁夏中晶,把西安中晶生产硅片作为浙江中晶产能的补充,这种考量基于成本管控和客户服务。晶棒生产的重要工序是拉晶,“拉晶对电耗要求比较大,西部地区电力比较便宜。”二是,对两家收购公司进行了技术和产能转移,不辞退老员工,也没有委派管理人员(至今如此)。“当时西安中晶亏损比较严重(据中晶科技招股说明书披露,当时其2015年净利润为-408.86万元,应收账款达1276.13万元),我们派人进行了系列技术导入、设备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上面两个重大决策完全改变了中晶科技之前的业务部署。因为当时,2015年开建的浙江厂房已经快要完工。“但当时的收购整合,把原有布局调整掉了,就这样一年一年走了过来。”改弦更张后,仅从盈利情况来看,中晶科技从2016年开始业绩有了飞跃。根据其当年度财报,中晶科技全年营收1.6亿元,同比增长249.85%;净利润为3066万元,同比增长745.10%。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西安中晶该年度也实现了扭亏为盈。事实证明,徐一俊作出的两项重大决策让中晶科技如虎添翼。而从之后的发展来看,此次收购的战略“正确性”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盈利这一点。更大的好处是助推中晶科技冲击IPO,完成上市。

2

“知识学习型老板”的能量积蓄

从最初的高中中专毕业,一路到本科、硕士,到现在的博士在读,对徐一俊来说,自己在企业管理中的每一次决策应该都与平日坚持学习、砥砺意志,保持冷静的习惯有关。“社会知识更新很快,尤其在经营决策中,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不懂的东西太多了,这也是我持续学习的动力。”徐一俊表示,“‘学习和勤奋是一生的财富’,是我写给自己的,也因此影响着和鼓励着公司员工,给他们前进的方向。我一直认为‘当你足够勤奋了,就要相信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并且也相信‘工作和生活如同修行,不要在意眼前得失成败’。”

在个人学习上,他本人是如何“勤奋”的呢?在公开履历中,创业后,徐一俊还进修了浙江大学的总裁班、金融班,攻读浙大管院EMBA项目和浙江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企业家学者项目,目前仍为博士在读。期间还经常参加一些专业培训班,不断吸收知识和养分。

徐一俊(右2)出席浙大企业家学者项目活动在企业管理上,中晶科技也保持着这种“学习型”人格。自参加工作开始,徐一俊因在浙大校企工作就与学校结下不解之缘。在浙大管院攻读EMBA期间,徐一俊收获了很多企业管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实务管理中。他认为,“企业经营过程是不断进行战略决策和实战模拟的结合体,是环境之下的产物但又超越了环境时的思想。”于是,自2015年开始,徐一俊在公司内部启动了“领航计划”。该项目内容是连续每年开展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团队的人才培训,结合企业的重大课题,探讨一些攻坚克难的工作。其初衷一是为凝聚企业团队,学习经营知识;二是开展项目攻关,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我的目标是培养10个总经理和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为企业上市后的发展做准备。”仅从团队稳定性来看,中晶科技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根据该公司人事口径,中晶科技自创办以来,10年间中高管理层以及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率几乎为零。另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这家多年来帮助中晶科技做内部人才培训机构的老板也深深被徐一俊折服,因为“没见过哪个老板亲自学习这么认真”,最终入股了中晶科技。而这类和徐一俊接触后便购入和长期持有中晶股票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凭借这股“认真”劲儿,中晶科技完成了公司前期的战略布局,积蓄了充足的能量,此后,便开始发力。

3

“做好产品,把客户放在心里”

经过数十年沉淀和内功修炼,中晶科技在国产硅片替代上占据了重要一席,最直接便体现在经营业绩上。对比同行数据,中晶科技在产能和产量上均保持在第一梯队。让徐一俊骄傲的,不仅如此。从战略角度来说,中晶科技聚焦半导体硅片领域,在产业链协同上,公司自主生产半导体晶棒和硅片;在产品品类上,涵盖3~8英寸、N型/P型、0.0008Ω·cm~100Ω·cm阻值范围的硅棒及研磨片、化腐片、抛光片等产品。“产品类别齐全,质量有保障,所以客户愿意和我们合作。而且,即使像去年原材料出现市场价格波动,我们体量大、客户多,产品交付保障能力还是很强。”中晶科技硅片的品质保证与其具备晶体生长和硅片加工环节掌握的多项技术能力有关。在外行人看来,不同尺寸的晶棒只是大小长短的差别。但在同一张硅片上会制成许多芯片,每一个点的材料参数物理规律都不一样。最终,考验硅片材料商的,就是要保证材料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这需要具备技术生产力,也是中晶科技的重要竞争力之一。在成本管控上,中晶科技实力不容小觑。半导体硅片的产业链上游是多晶硅制造业。2020年,多晶硅多次涨价,在第三季度涨幅最高达到60%。令人惊讶的是,在疫情影响和多晶硅涨价的双重叠加下,中晶科技全年全线产品均没有提价。并且,据中晶科技招股说明书披露,其2020上半年毛利率达到46.8%,与2019全年基本持平。“我有较高的毛利率,当前要做的是提升产能,满足客户增量需求和高品质交付,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依靠涨价获取短期利益。”徐一俊如是说。这得益于中晶科技在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的产业协同上。在单晶制备阶段,其掌握了再投料直拉技术,节约了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并且运用全自动晶体生长技术提高了单晶的成品率,多晶硅的利用率得以提高,减少了材料成本支出。在硅片加工阶段,采用金刚线多线切割技术,出片率提升、单片耗材减少、切割效率大幅提高,较大地降低了硅片的生产成本。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长年的经验积累,中晶科技具备较强的生产设备改造和生产工艺优化的能力。上市以来,中晶科技一方面积极扩展产能,提升客户产品交付能力。另一方面,加快“高端分立器件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片”募投项目建设,布局集成电路用抛光硅片领域,聚集行业高端人才和资源,为实现“成为世界先进的半导体硅材料制造商”企业愿景而努力奋斗。但徐一俊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半导体产业经历了由美国向日本和美日向韩台的两次产业转移,每次转移均伴随着全球消费需求周期变化及产业垂直精细化分工。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消费电子制造中心,更是全球半导体消费大国,中国半导体产业迎来最佳成长时机,但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冲突和技术封锁。

图片来源:网络国内硅片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还是因为国外竞争企业依托多年技术积累、通过与客户的长期合作获得了全方位发展,在原辅材料供应链开发、配套装备、制程工艺以及市场应用等方面积累了显著的竞争优势。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国外企业随产业多年发展所形成的综合竞争力,这不是一个环节或者某个领域某个技术突破了产业发展就能形成。“有时候我们讲技术攻克了,指的是能产业化应用,不代表一定领先,因为要相信别人也在研究,而且他们基础高,进步更快。”目前,国外大厂的技术储备已经发展到18英寸,国内8英寸硅片要实现集成电路的规模化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但也不要太悲观,往往技术封锁的产业,我们能够做得更好。”徐一俊表示,对企业而言就是要找准定位,服务好客户。“做好产品,把客户放在心里,有客户企业才有未来。”

作为中国70后民营企业家的代表,徐一俊身上具备了上一代企业家吃苦耐劳、勤奋的可贵品质,同时拥有高度的求知欲、责任感和意志力。

这代人正是今天民营企业中的中流砥柱,尤其在半导体行业,这批国内厂商一直在奋勇直追。未来,谁将撑起中国半导体的脊梁呢?拭目以待。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热门推荐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