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东林人与塞罕坝的故事未完待续…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21-08-25 17:10 浏览量: 5401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强调要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不仅是塞罕坝人的理想追求,是中国林业人的价值坐标,更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塞罕坝精神是使命在身,接续拼搏甘奉献。体现为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一定要让荒原披上绿装;不畏艰苦,奋斗创新不停步体现为从拓荒绿植到护林营林,塞罕坝人从未停下创业的脚步;是绿色发展,赓续初心铸忠诚体现为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东林与塞罕坝

作为林业高等学校,东北林业大学参与了塞罕坝林场的初期建设,铸就了塞罕坝精神;在新时代,学校更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塞罕坝精神,引领一代又一代东林人实践着“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铮铮誓言。

原点:以祖国的需要为使命

在塞罕坝还是一片荒芜的1962年,作为以林科为优势的东北林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前身)就派出了47名优秀学子踏上这片土地,他们在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的塞罕坝扎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李桂生报名上坝曾经遭到家人的阻拦,但他说:“我是党员,党员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要是党员都怕苦怕累,还能干成什么事业!”

刘滨在参加塞罕坝建设时,曾和当时的女友、后来的妻子王友兰联名写了一份决心书:誓不言退,保证坚守塞罕坝20年。他说:“我自幼家境贫寒,如果没有公费支持,我还不知道在哪里呢。是新中国让我有机会获得知识、读了大学,现在祖国林业建设需要我,我一定要做点什么。”

“我个人是渺小的,但是在这个集体里,我做了一件大事,东林人做了一件大事。”吕秉臣的感叹不仅是立志“把河山妆成锦绣”的东林人的铿锵誓言,更是他们立足时代、砥砺前行的行动见证。

在塞罕坝坚守一辈子的李信与同学在学校主楼前合影,左一为李信

“东林是应祖国的需要而诞生的,以祖国需要为使命是东林人奋斗的原点。”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李斌表示。站在这个原点上,东林人不计个人得失,投身祖国建设。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东北极寒条件下投入教学的教师感染了一大批不畏艰险投身祖国建设的学生。在塞罕坝林场正式成立的时候,以祖国需要为使命的东林学子的选择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据塞罕坝机械林场首任场长刘文仕介绍,1962年共有384名来自东北林学院、白城机械化林业学校、承德农业专科学校、从国家林业局和承德当地抽调的技术人员来到坝上,这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最初班底,这些人中,只有东北林学院的47人是真正学林的本科毕业生,他们被分散安排到育苗、抚育、运输等各个技术岗位,为塞罕坝的建设立下了功劳。他们在实践中发明的“全光育苗法”可以让树苗集体抗逆,抵御恶劣气候的摧残;他们的防火制度保证了林场的万无一失;他们的树木防虫技术让人工林健康成长……

“人在35岁之前一定要做出点事业,才不负所学,不负青春。”带着这句来自师长的期盼和勉励,今年81岁的东北林学院毕业生吕秉臣选择了艰苦和挑战,去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承担响水苗圃育苗工作。响水地域偏僻,常有野兽出没。有一次,吕秉臣骑马去总部,一匹狼在离他二百米的路中间面对他站着。他大声叱喝,竭力把马鞭舞出刺耳的声音,狼终于在离一人一马距离四五十米的时候,轻轻离开。辛苦付出总有回报, 1965年,响水苗圃机械获评林场先进苗圃。李兴源被称为“革新能手”,当时他所在工厂里的锅炉是苏联进口的,要求使用不低于5000大卡的优质煤,“只吃细粮”,但坝上没有优质煤,又不能将锅炉废弃不用。李兴源想到了一个决办法——借喷水提高燃烧率,经济快捷地解决了难题。因为工作需要,葛清晨围绕着林业做过政治工作,搞过造林设计,修过公路,从事过计划财务工作,还担任过林产业经营管理者,被称为“多面手”。

“人一定要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火热的建设中,才能不负所学、不负青春。”带着师长们的教导,吕秉臣在塞罕坝上坚守了24年,并且多次被评为先进。至今吕秉臣还记得奖状上的题词“身在深山怀革命,艰苦创业引为荣”。这是塞罕坝林场先进的写照,也是东林人建设祖国的映照。

传承:以塞罕坝精神育新人

将近60年的时光流淌而过,当年黄沙漫天的塞罕坝已经变成了浩瀚林海,当年只有两个专业、几百名学生的东北林学院也已经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事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但是刻进东林人骨子里的精神却始终不曾改变。

学校定期邀请在塞罕坝工作过的校友到母校座谈,与新时代的学生们回望那段峥嵘岁月。学校还在北京举行弘扬塞罕坝精神座谈会,邀请参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创建的校友讲述艰辛历程。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原型创作的电视连续剧《最美的青春》也是东林学生的“必看”剧目。

东林人的艰苦奋斗给塞罕坝精神作了最鲜活的注脚,这种精神也成为林业人耕耘山海林田、塑造美丽中国的动力源泉。

在塞罕坝建功立业的四位校友:吕秉臣、刘滨、潘志清、李桂生在毕业典礼现场,为毕业生送去毕业祝福

林学院塞罕坝优秀校友座谈会

弘扬塞罕坝精神座谈会

老一辈东林人的执着坚守、顽强奋斗,感染了东林的青年学子。

生命学院在校学生编排了《我们一起去坝上》的话剧,展现学长为祖国河山奉献青春的感人画面,激励当代青年传承塞罕坝精神。

《我们一起去坝上》话剧剧照

在学校的传承教育下,每年都有几百名师生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主题党日活动中走进塞罕坝,近距离学习塞罕坝三代人造林的历史壮举,实地考察塞罕坝发展状况。他们不仅在这里学习,也在这里调研,用自己的所学为这些的发展献计建言,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学深学细,为培养卓越的农林人才砥砺前行。

东林学子塞罕坝之行

辐射:以奋斗的青春担责任

东林不仅铸就、传承了塞罕坝精神,作为一所林业高等学校,东林一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8万名东林学子在不同的领域书写了“绿叶成荫、绿满天涯”的精彩篇章。他们就像一粒种子、一棵树,深入地层,越贫瘠越生长,繁茂而茁壮。

徐秀娟是东北林业大学走出去的“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为了救一只鹤场里受伤的白天鹅,因公殉职,她美好的生命定格在了23岁,成为中国环保烈士第一人。纪念她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被广为传唱。

刘磊是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从东林毕业时,他带着守护绿水青山的梦想,来到了林深路险的热带雨林,在不通路、不通电的茅草房中坚守在偏远的大山深处。他和他的团队守望理想的事迹,照亮了很多青年人迷茫、困惑的心灵,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也有500多名东林人在这里扎根,他们以“吃苦、坚守、诚实、担当”的精神,用青春、生命创造着西藏发展的诸多奇迹。

潘朝晖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执着,坚守于西藏昆虫研究,在他和同行的努力下,西藏的昆虫物种从2008年文献记载的4000多种上升到6000多种。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生部副主任的杨剑萍在驻村期间给村里装路灯、修吊桥,不仅照亮、畅通了环境,更温暖了民心。“在西藏虽然艰苦,但是能够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事,心里很安定。”当年被分到日喀则地区定结县的赵世明说。

数不清的东林人在这片土地上奉献着青春和汗水,有2021年西藏自治区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评选中,有多位东林校友获此殊荣。现任西藏农牧学院副院长的东林人赵垦田说:“把个人的选择和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此生无悔。”

还有更多的东林教师,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把科技方向瞄准祖国需要,用科技成果助力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

邹莉的黑木耳技术,用科技让黑土地泛出金光。曾经,邹莉的专利被“山寨”了,经济损失不可计量,但是邹莉却说:“只要农民腰包鼓了,我的研究就没有白做。”

为了解决国家木材短缺难题,木材高效利用团队实现了未增加森林面积而扩大木材资源的设想;为了守护湿地,于洪贤多次在野外遇险却执着不悔;

为了选育良种,东林教授足迹遍布青山……

或许他们没有高大上的成就,但是他们的脚踏实地换回了更多林农的笑脸。以祖国的需要为自己的原点,把为祖国奉献融进自己的血液,东林人用东林精神铸就了塞罕坝精神,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出东林力量。

一代代东林人薪火相传,初心不改。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属于塞罕坝的绿色奇迹,用艰苦奋斗的东林精神标注了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我们新一代东林人更当不忘峥嵘岁月,传承东林精神,建设美丽中国!

更多东林与塞罕坝的故事请看下文

往期精彩

1.新生指南NO.09 | 你最期待的食堂篇来啦!

2.新生指南NO.10 | 大学里除了学生会还有多少学生组织你不知道?

3.新生指南NO.11 |社团来喽!哪一个是你的专属pick?

4.新生指南NO.12 | 课余生活大盘点

5.新生指南NO.13 | 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助力梦想!

资料来源东北林业大学新闻网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和干部评测中心

出品| 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王思邈编辑| 宗淑婷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