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道凯:“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江苏招生考试
2021-05-11 18:51 浏览量: 2976

2017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等科学教育理念。

2019年 11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江苏教育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适合的教育”是当代教育实践探索的理性思考和科学提炼,是符合中国国情、江苏省情和教育实情的重大命题。对于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何为“适合的教育”

不同的人从不同立场对“适合的教育”有不同的理解,但总体看,都是围绕“人”这个核心要素,从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进行审视,充分体现了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个体维度看,“适合的教育”是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有教无类”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等论述,东汉学者马融把这些论述释为“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在孔子看来,教育对象是没有差别的。只要愿意接受教育,履行入学手续,都可以成为他的门生。同时,孔子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是说人的资质有上、中、下三等之分,对不同资质的人的教学要求可以不一样。北宋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说法。

“适合的教育”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一脉相承的。发展“适合的教育”就是要坚持有教无类,保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比如,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以200多门选修课程和两百多个社团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最大空间、徐州市睢宁县庆安镇骑路小学面向每一个学生开设“花样跳绳”课程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彰显了“适合的教育”就是提供人人有选择的教育、创造生生有个性的教育、建立个个有进步的教育。

从社会维度看,“适合的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人类的未来、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坚持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始终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是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 享成果的教育。政府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平衡充分发展,为发展“适合的教育”提供更加充足的优质资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要多从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出发,引导和尊重孩子的学习选择,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多关注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要坚持五育并举,积极探索富有特色和符合规律的办学之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社会是人谋生发展、相互交往的基本环境,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适合的教育”,不唯分数、唯院校、唯学历,为学生提供人人能成才、人人有平台的环境和氛围。

二、为何发展“适合的教育”

发现问题是实践和创新的起点。倡导“适合的教育”,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解决过去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致力于回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新要求。

(一)发展“适合的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性。比如,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角度,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从推进教育改革的角度,他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发展“适合的教育”就是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发展“适合的教育”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阶段后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战略部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系统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十四五”时期,我们要通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挥教育在国计民生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大力发展“适合的教育”,拓展教育供给,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当好先行者、推动者、担当者。比如,基础教育要通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教育信息化等途径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职业教育要增强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高等教育要加强基础研究,加速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等等。

(三)发展“适合的教育”是破解教育基本矛盾的必然选择

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必然要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观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我们认为,新时代江苏教育基本矛盾是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对教育公平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追求层次更高,对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更迫切。发展“适合的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平衡充分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三、如何发展“适合的教育”

发展“适合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这里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最新决策部署,从解决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着手,重点谈谈三方面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一)劳动教育:补齐“适合的教育”的短板

马克思(Marx,K.)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劳动教育是有关劳动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发展“适合的教育”,要求我们坚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劳动使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使每个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实际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劳动的准备,发展他们的个人素质、意向和能力。”

(二)评价改革:牵住“适合的教育”的“牛鼻子”

教育评价改革事关事业发展方向,抓好了教育评价改革,就牵住“适合的教育”的牛鼻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关键,以结果、过程、增值、综合四大评价方式为导向,以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五大关键主体为抓手,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实施教育评价改革,对助推“适合的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

发展“适合的教育”要求我们深刻领会教育评价“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明确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攻方向。一是改进学生评价。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成才观,通过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健全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以及抓好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着力破除“唯分数”,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让学生不再“唯分是图”,不再“分分计较”,能够更安心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不同的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点和动力源,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突出师德评价。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克服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三是抓实学校评价。坚持用评价引领各级各类学校找准自身与社会的切合点,强化分类发展,突出特色品牌。比如,在高等学校分类评价方面,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绩效评价,要突出“代表作”,既考察高等学校建设基础和综合实力,更看重高等学校建设成效和进步度。对地方普通高等学校要在“怎么考”上体现统一性,在“考什么”上体现差异性,合理调节发展性增量指标和水平性存量指标比例,既让基础厚实的高水平高等学校感到有压力,又让基础薄弱的普通高等学校看到发展希望。四是引导用人导向。“适合的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 的人才。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导向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和方向选择。要推动用人单位扭转“唯院校”“唯学历”导向。

(三)线上教育:为“适合的教育”拓展未来空间

2020 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江苏 95.6%的教师参与线上教学活动,96.5%的学生经历在线学习活动。这场史无前例、事无前例的线上教育,推动传统教育教学形态发生质的变化,借助网络新载体,有效打破空间的限制,将学生的视野从教师的有限空间延伸到广阔的无限空间中,形成更加广阔的认知领域。

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正确把握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辅相成、互促共生的关系,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一是强化应用驱 动。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江苏省“讲师空中课堂”提质增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教学时空更灵活、教学主体更多元、师生交流更密切、教学过程更精准。二是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尤其要补齐薄弱地区和农村学校网络设施短板,构建智能化、泛在化、个性化、高速互通、安全高效的基础支撑环境。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引导者”与“推动者”的功能,激发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在线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及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努力形成涵盖在线教育基础理论突破、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应用能力构建的整体布局,促进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可持续健康发展。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合的教育”将为学生创造更加精彩的人生,人民对于更好教育的需求将得到更好满足,教育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将更加强劲。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