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20人|香港大学周政:疫情冲击留下“百业待兴”,供应链重塑“危中有机”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
2023-01-04 15:34 浏览量: 4820

近期伴随中国内地疫情防控优化20条、金融支持地产16条等措施的出台,A股、港股以及中概股都迎来普涨。这背后体现的是预期的逆转,信心的恢复。

对于前景的预测,有人需要看到清晰的证据才会选择相信。但对于乐观的人,即使在最黑暗的阶段也可以从中找到终将勃然而起的点点星火。周政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学者。

周政教授长期关注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及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多年来持续跟踪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特别是针对新兴市场产业链、供应链发表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近期,《致知》约访周政教授,针对全球供应链重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民营企业疫后恢复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

在他看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疫情冲击留下“百业待兴”,对有竞争力的企业家而言,危机消灭的不是机会,而是竞争对手。

教授简介

周政,现为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战略及国际商务讲座教授、钟瀚德基金讲座教授,在创新以及关系管治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且研究成果在战略及国际商务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商学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是新兴市场战略领域最多产也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周教授自2011年起获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评为世界首1%顶级学者,更于2016年起连续六年被评为“世界最高引学者”。

全球供应链走向“二元结构”

致知:2022年国际格局充满变化。疫情持续反复、局部战争持续,贸易、科技“脱钩”,国际关系充满挑战。展望未来,全球供应链走向何方?能否重新走向融合?

周政:说“融合”的话,有点过于乐观了。以后更多会是“二元结构”——在某些方面脱钩,同时在某些方面融合。具体而言,融合的可能是基础的民用产品等,脱钩的则是高科技产品,尤其是硬核科技。比如半导体领域,脱钩非常明显。所以在硬科技领域,就只能自主创新。

致知:科技创新,最有效的做法是建立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来共同实现。完全自主创新,是否能够真正地推动科技进步?

周政:分工合作是最优解,但现在“最优解”受到了安全性的挑战。“最优解”没有了,只能自主创新。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预期,自主创新挑战非常大。比如半导体,如果是延续老的技术轨道,从20纳米搞到5纳米搞到1纳米,在这样的轨道上,我们肯定是竞争不过的。因为这是我们的劣势,是以劣击强。但如果能有新的技术轨道,比如光硅技术方面能有突破的话,或许就能做出一片新天地。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如果我们在这个新轨道上能有所作为,就像现在的电动车一样,就会有很大机会。在传统燃油车轨道上,虽然中外合资了三四十年,但引擎技术一直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我们只是拼装。而现在发展电动车,不需要燃油技术,我们就在新的电动车轨道上胜出了。

创新不只需要科技人才

也需要投资人才

致知:我们观察到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2022年施政报告,并提出关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政策和措施,涵盖人才竞争、提升香港竞争力、科技创新发展等议题。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周政:香港现在也属于转型期。一直以来香港都是“小政府、大市场”,这种状态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阶段比较适合,而在动荡的环境之下,就容易陷入困境,目前香港也在寻求转变。

香港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内地与世界的桥梁。以前中国内地缺钱,香港就发展金融中心,大量吸引外资。而现在,中国内地要发展高科技,同样香港也要发挥高科技当中的桥梁作用。而且,香港在高科技领域也有明显优势。

所以未来香港会是金融与科技两条腿走路——因为没有金融的推动,科技是无法发展的。

致知:最近几年金融对科技的支持被提到很高的位置。无论是香港改革港交所,提升科技企业包容性,还是内地推出科创板、改革创业板、设立北交所,都是在搭建更好的资本支持科技发展的机制。在你看来,有了资金,有了市场,是不是就足以支撑科技创新?

周政:从国内来看,我们积累了这么多年,资金量是有的。比如此前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即“大基金”),投了很多半导体行业。

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基金被抓了很多人,但大基金是盈利的。因为资本炒作,被投企业股价涨了,但是技术创新没有跟上。所以给我们的一个教训就是,不能一味求快,要静下心来练好内功。资金是丰富的,关键是缺乏人才。这里不仅是指缺乏技术人才,也是指缺乏投资人才。

之前很多科技创新公司选择美元VC或者去纳斯达克上市,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些资金具有识别有价值、有未来发展潜力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能力。而很多国内的资金还不具备这些能力,所以只能跟随追赶泡沫。而且现在很多公司以高科技的噱头来骗取投资,我们很多资金也需要提高分辨能力。

所以我们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也要培育自己的投资人才。资金很多,但投不到该投的地方去,也是因为投资能力不行。

顶住压力、抓住机遇

实现产业升级

致知:近期越南、印尼等国家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在您前面所讲的“二元结构”格局之下,全球供应链将如何重塑?

周政:在紧张的国际关系下,安全性成为更重要的考虑。所以很多公司,尤其是跨国企业都在走向全球布局,比如苹果公司的产品,除了在中国,也到印度等地生产。包括我们中国的企业也在做全球布局,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到东南亚积极布局。

走向全球布局是必经之路,充满挑战,但也是机会。尤其是对中国企业而言。以前中国企业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因为在中国境内利用成本优势本身就做得很好,很成功。但另一个角度讲,这样就会缺乏全球观。

现在受环境影响倒逼之下被迫走出去,反而让我们的企业的管理能力走向一个新台阶。以前的话,一个本土企业,做得再大,但不具备跨国管理能力。而现在可以被动走向具有跨区域、跨资源管理能力的企业。

致知:如何提升对产业链优质环节的吸引力?如何在供应链重塑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

周政:资本都是逐利的。当效率受到压制,安全性遭到挑战,企业就会转移。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全球各国分流设厂,分散风险。

其实就算不考虑国际局势变化、政治压力的抬升,产业链迁移、供应链重塑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水平,这就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会越来越高,我们过去三四十年的低成本优势将不再明显。所以低端产业不可避免就要转移,比如转移到东南亚。

我们经常说危机危机,危中有机。中国很多企业过去多年从事代工生产,现在也应该产业升级了。低端产业外迁,“腾笼换鸟”,推进产业升级,确实有很大压力,也需要很大魄力。

现在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很多企业开始把简单生产放到东南亚去,这对留下的企业而言就是产业升级的好机会。我们现在是时候更加专注更有技术性的发展、更高质量的发展了。

致知:在供应链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身影。它们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周政:互联网对供应链的重塑,是颠覆性的。

这里就一个例子来说明。以前H&M、ZARA是快时尚的世界领先者,很难想象有人可以将它们推下神坛。但是,现在一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做到了,就是希音(SHEIN)。

希音现在估值已经千亿美元,而且还未上市。它是怎么做到的?就是利用了强大的互联网平台。简单来说,希音是一个以大数据为中心、以算法为驱动的销售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快。一般品牌上新最快也要两周到一个月,希音可以做到一周甚至三天。

怎么做到的呢?设计端,用AI利用大数据去搜索最流行的款式;中台,通过内部的大数据管理系统,直接下单到生产车间;生产端,整合了广东省包括番禺地区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直接接到顾客订单,直接生产。对这些“夫妻店”而言,不用再操心市场,让这些小微企业也搭上了科技快车。就这样,希音颠覆了快时尚市场。

疫情留下很多“空白”

遍地都是“机会”

致知:近期伴随房地产支持措施、疫情防控优化措施以及更多经济支持措施的出台,我们看到资产价格市场有了快速反应,经济加快恢复。不过有观点认为,过去三年,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无论是现金流还是信心都受到较大冲击,短期内经济活力会受到一定抑制。

在你看来,在经济恢复阶段,企业焕发活力会是一个确定且快速的过程,还是一个不确定且漫长的疗愈过程?

周政:疫情冲击之下,企业受到的影响有所差别。

对大型国有企业而言,抗风险能力较强,同时承担社会责任,比如不裁员,发挥经济压舱石的作用。但国企天然具有决策效率低下的劣势。

民营企业现在确实比较辛苦。疫情防控严格的阶段,挣扎开工又关停,压力非常大。我们希望疫情早点过去,而只要外在的限制解除,不需要过多指导、干预,民营企业很快就会恢复起来,投入到竞争当中。

民营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要远远超过政府和国企。他们是为市场而生、为市场而战的。

不过现在民企最缺乏的就是信心。需要出台足够强力的政策,来鼓励信心,同时配套丰富的支持政策,来激活民企的造血能力。

疫情冲击留下了很多空白,可谓“百业待兴”,换个角度看,其实遍地是机会。当然,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对于有准备的企业家来说,疫情消灭的不是发展的机会,而是竞争对手。

致知:今年是港大111周年。您对港大的学生,又没有什么建议或者寄语?

周政:如刚才所说,我希望告诉大家两句话。第一句是危中有机,第二句就是,机遇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对我们的学生,特别是我们的企业家学员,我希望大家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企业、自己的行业,处在什么阶段、处于什么状态,以及是否需要走出去进行全球布局,这都是需要深度思考。

碰撞出智慧。也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企业家项目,共同探讨,碰出更多火花。有的企业家是悲观的,但也有很多是乐观的。

当悲观者与乐观者相遇,一定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致知·20人》是香港大学北京中心2022年起全新策划的教授观点访谈志。在中心成立一周年之际,依托港大百年学术、人文积淀,发挥经管学院商学优势,汇聚知名教授、学者智慧碰撞,分享大变局时代下的思考与探索,共探多重挑战下的应对之道。《致知·20人》与思想者对话、与智慧者同行,2022开启寻新觅知新征程!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香港大学经管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