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地方發言材料(共13篇材料)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22-01-18 浏覽量: 4349 [簡/繁]

1月16日至17日,教育部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北京市等13個省(區、市)教育部門負責人作會議交流發言。

以首善标準推進“雙減”行動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北京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雙減”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落實中央關于“雙減”工作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有力指導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率先在全國開展“雙減”行動。堅持“治亂、減負、防風險”和“改革、轉型、促提升”并重的工作思路,堅持近期遠期整體統籌、校内校外雙管齊下、線上線下同步治理、教育内外齊抓共管,以首善标準推進“雙減”,促進教育發展理念回歸、教育治理創新和教育生态重塑,全面推動基礎教育領域深刻變革。

通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北京“雙減”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校外培訓治理成效明顯。機構數量大幅壓減,全市原審批備案機構壓減率超過80%,無證機構全部實現動态清零。“營轉非”“備改審”工作已全部完成。總體看,達到了“大大壓減”的要求。校内提質增效穩步實施。編制作業指導手冊,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深入推進“互聯網+基礎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進校園,全覆蓋開展課後答疑輔導,學生自願參與率達到96%以上。出台《北京市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考核評價方案》,開展全學段試卷評估檢查,深化教育評價改革。試點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全面推行初中教師線上答疑輔導。全社會支持“雙減”改革的良好氛圍越來越濃。

在推進“雙減”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感受。一是始終堅持正确方向。北京始終堅持政治立場和人民立場,毫不動搖将抓好“雙減”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

二是始終堅持高位推動。市委書記高度重視、直接推動,把“雙減”作為“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領導和各區主要領導狠抓落實。

三是始終堅持為民情懷。以學生為重,開展暑期托管,獲得家長好評。動員全體機關幹部,利用周末時間,逐一回應學生家長退費、消課等訴求萬餘件,促成20餘家機構退費約13億元。

四是始終堅持協同聯動。建立包括22個成員部門的市區兩級工作專班,強化統籌協調、分工協作、聯合執法,集中辦公、每日調度、周周檢查,合力推進“雙減”行動。

五是始終堅持首創精神。深入開展調查研究,以首善标準創制“雙減”系列文件,率先開展資金監管、“營轉非”“備改審”等各項工作,為“雙減”的深入推進探索了有益經驗。

六是始終堅持精準施策。召開萬人校長大會,深入發動、凝聚共識;堅持新聞發布機制,輿論先行、統一思想;實施全覆蓋大檢查,通報問責、促進整改;立足北京實際,采取一企一策、一址一案,清單化項目制推進,确保中央政策精準實施。

七是始終堅持穩妥落地。将防風險放在首要位置,相關部門協同聯動,建立每日分析、聯合約談、随時預警、快速處置等工作機制,确保“雙減”工作總體平穩可控。

北京市将繼續堅定有序推進“雙減”工作,鞏固提升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成效,穩步提升校内教育教學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打造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标杆

中共天津市委教育工委

天津市教育委員會

天津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工作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把職業教育作為産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和增進民生福祉的着力點,在創新上發力,在改革上攻堅,加快部市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标杆,為天津高質量發展賦能加力。

一、堅持德技并修,打造校企協同育人标杆。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建設全國職業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建成5000平方米新時代思政教育“紅館”,推出115門市級思政理論品牌選修課和“課程思政”改革精品課,将理想信念、工匠精神、質量意識、信息素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健全育訓結合機制,推廣“海鷗現代學徒制”模式,全市50所職業院校8萬人次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發揮大賽引領作用,128名學生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奪得3個金獎,在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榮獲2枚金牌,尊重勞動、崇尚技能在職業院校蔚然成風。

二、着力提質培優,打造技能社會建設标杆。以增強職業教育适應性為導向,紮實推進7所國家“雙高計劃”院校建設,遴選20所高職、21所中職開展市級“雙高”和“雙優”建設,投入14.65億元提升辦學能力,職業院校核心競争力顯著提升。打破職業教育“天花闆”,率先貫通職業教育培養體系,職業教育認可度和吸引力顯著增強。深化“三教”改革,建立校企“雙栖人”互聘機制,獲批10個國家虛拟仿真實訓基地培育項目,推行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職業教育教學标準與行業技術規範實現聯動開發。職業院校年培訓企業員工近百萬人次,連續3年超額完成高職院校擴招任務,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

三、深化産教融合,打造技術創新服務标杆。推進國家産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出台“金融+财稅+土地+人才”組合激勵政策22條,成立28個職教集團,培育産教融合型企業107家。聚焦天津“1+3+4”産業體系和現代服務業,在高端裝備、智能科技、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養老護理等領域,設置對接專業點665個,實現專業鍊、産業鍊和人才鍊融合發展。助力企業技術研發和産品創新,職業院校與華為、360、京東、林肯汽車等龍頭企業共建産業學院和技術工程中心,攻克手表機芯零件高速精密級進模具等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填補國内空白。

四、服務國家戰略,打造對外開放合作标杆。發揮天津職教資源優勢,在歐、亞、非三大洲19個國家建成20個“魯班工坊”,超額完成非洲“魯班工坊”建設任務。成立“魯班工坊”研究與推廣中心、産教融合發展聯盟,制定“魯班工坊”建設規範和标準,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貢獻了中國方案、天津智慧。搭建12個京津冀産教對接平台,助力雄安新區職業教育發展。堅持“輸血”與“造血”雙輪驅動、“扶志”與“扶智”兩手發力,全市54所職業院校對口支援7省市27個州縣,援建和田職業技術學院、承德職業技術學院,為中西部地區培訓萬餘名職教師資。

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幫助下,天津要加快打造新時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标杆,力争積累更多經驗,為服務全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大局、服務技能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深化教育改革創新

服務遼甯全面振興

遼甯省教育廳

遼甯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以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遼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一、加快建設職教改革創新發展高地,夯實遼甯産業轉型升級根基。聚焦數字遼甯、智造強省建設,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建設與遼甯産業發展契合度高的高水平職業院校68所、優勢專業(群)284個。一是深化産教融合改革。率先開展“1+X”書證融通,制定學習成果認證标準71個,開發認證單元1885個,覆蓋技能點1.2萬個;推動職業院校與地方政府、産業園區、骨幹企業共建興遼産業學院50個,聯系企業1000餘家,訂單培養2.4萬人,解決關鍵技術問題252個。二是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在42所職業院校開展中職、高職、中高職貫通培養,在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中國特色高層次學徒制試點。三是實施混合所有制辦學。出台指導意見,建設“廠中校、校中廠”,推進校企合作、“雙元”育人。四是建設“數字職教”。推動100個傳統專業數字化升級改造,增設智能控制等新領域專業84個;實行精品開放課程建設與共享,推進教育教學數字化;建成省級職教大數據平台,推進教育管理數字化;啟動覆蓋全省職業院校的數據基座建設,打造一批信息化标杆校,推動數字校園全面普及。

二、深入實施高校開放辦學,構建服務遼甯振興發展新機制。持續實施“教育廳長突破項目”,推動開放辦學,提升服務振興發展合力。一是優化校際開放辦學。組織省内高校實施學生聯合培養、教師互聘、平台開放、協同創新、國際合作等重點項目1465個,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二是強化省際開放辦學。與吉林、黑龍江、内蒙古教育廳聯合印發意見,實施新醫科教育聯盟等首批重點合作項目176個。三是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承辦國際産學研用合作會議,發起成立中國—烏克蘭大學聯盟、東北三省一區“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召開高端國際學術會議85次,積極實施中外雙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

三、深化高考綜合改革,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制度保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成立由省長任組長的高考綜合改革工作領導小組,高位推進高考綜合改革。一是科學制定方案。出台深化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及其配套措施,采取“3+1+2”新高考模式。二是穩妥有序實施。在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加強标準化考點建設的同時,深化課程改革,推進選課走班、分層教學。三是精心組織命題。組建命題、審題團隊,嚴把命題質量,實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選考科目命題與全國高考統考科目命題有效銜接。四是順利完成首考。統籌做好考試招生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落實安全保密制度,細化考試招生管理,實現新高考“零差錯”“零失誤”“零事故”。

下一步,遼甯将按照國家支持東北地區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紮實工作,勇毅前行,為遼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撐,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為實現高水平

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千秋偉業,人才為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發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号召,賦予上海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重大任務。上海教育系統在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領導下,育才、聚才、用才“三管齊下”,着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一、抓識才育才,創新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模式。深化人才供給側改革。一是探索拔尖人才早期識别與培養路徑。建設基礎教育階段拔尖人才早期培養平台,試點推行彈性學制,通過中考保留自招批次等通道,實施特才特招。二是改革基礎前沿領域人才培養機制。把博碩研究生增量招生計劃向基礎前沿學科傾斜,加強推免與培養。三是建立緊缺人才培養快速反應機制。以國家産教融合型城市建設為契機,用好目錄外應用型本科專業省級統籌權,産教協同培養适應“四新經濟”和産業發展所需高素質人才。

二、抓引才聚才,加快打造區域高水平人才高地。引育并舉、存量增量并重,發揮教育系統“人才蓄水池”獨特作用。一是構建人才引進識别評估平台。面向各行業提供引才潛力、科研能力等精準評估,兩年累計開展4萬餘人次評估服務。二是加大海外人才引進力度。舉辦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實施人才高峰工程、青年英才攬蓄工程,引進集聚學科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三是健全人才全過程培養體系。針對學科領軍人才、中青年骨幹人才、“雙師型”人才和青年人才分類實施專項支持培養計劃。目前,上海高校已集聚一支由115名兩院院士領銜、2.5萬名高級職稱教師組成的人才隊伍,每年獲國家科技三大獎數占全國高校10%以上、全市近80%,基礎研究和重大原始創新引領優勢彰顯。

三、抓留才用才,營造人才宜居宜業的良好環境。充分信任、善待人才,做好人才服務。一是推行高校綜合預算管理。在一所地方高校整體試點并取得成效基礎上,逐步将試點範圍擴大至地方高校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二級學院,全面下放經費自主等統籌權。二是深化用人機制改革。針對地方高校高層次人才推行不定行政級别、不定編制、不受崗位設置和工資總額限制政策;對地方高校編制内5%優秀人才不受績效總額限制,賦予人才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三是優化人才服務保障。推行高校與國有房企共建教育人才公寓、專項支持高校整體包租上海公租房。有序增加公辦學校國際部學位,明确國内高層次人才就讀基礎教育各學段學校的标準,提供人才優質就醫服務。

上海将在教育部領導指導下,着力培養、引進和用好優秀人才,為搶占科技競争和未來發展制高點、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提供關鍵支撐。

對标共同富裕 辦好浙江教育

浙江省教育廳

教育是建設共同富裕的重要動力,也是共同富裕建設的重要内容。浙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努力辦好高質量的浙江教育。

一、着力推進基礎教育城鄉一體化。全力構建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浙江模式”,因地制宜實行融合型、共建型、協作型模式,全省教共體結對學校3685家,覆蓋全部鄉村學校和80%城鎮公辦學校。全省域實施優秀校長教師交流制度,2021年交流輪崗校長教師1.5萬名,其中超過17%為一級職稱及以上骨幹教師。定向培養山區緊缺教師,連續10年為山區26縣培養教師2300多名。推行“互聯網+教育”,建設“教育大腦”,集成優質數字資源721萬條,創建名師網絡工作室733個。啟動“百名科學家進中小學課堂”活動,計劃邀請施一公、陳薇等名人名家進校園課堂,通過視頻宣講,把德育工作做到每個孩子心坎裡。

二、着力構建現代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推行長學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計劃,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格,2021年招生人數超過中職招生總數的25%。改革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首批選擇30個就讀學生多、适合長學制培養專業開展課程标準建設。實施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行動,針對浙江是人口流入大省,根據不同學曆層次和職業技能水平人群的實際需求,實行全民普惠性繼續教育,加快提高“新浙江人”的學曆水平和職業素養。2021年全省職業院校為企業職工、務工青年、轉産農民提供各類培訓159萬人次。

三、着力打造高等教育強省。積極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學”建設新模式,整合省内外高層次人才,聚焦優勢特色學科,推進地方高校高水平建設,加快打破優質高教資源布局不平衡格局。調動社會力量辦高水平大學,利用浙江充裕的社會資本和企業家情懷,打造西湖大學等具有浙江辨識度、國内影響力的高校。以一流學科建設為紐帶,創新體制機制招引全球英才,構建“10+25+50+180”的梯次重點學科體系,為浙江“加快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支點”作出教育貢獻。打造一支一流思政隊伍,建強輔導員力量,培育一批思政“網紅大家”,築牢高校黨建新高地。

下一步,浙江将認真落實本次會議精神,堅定走好共同富裕教育先行之路,進一步擦亮“浙裡優學”名片,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打造高素質

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安徽省教育廳

安徽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教育部部署,堅持師德第一标準,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着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一、強化政治引領,構建師資隊伍建設大格局。一是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擺在首位。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加強學校黨建和思政工作等多份文件,将教師工作納入省委綜合考核、省政府目标管理績效考核和市縣兩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省委常委會定期研究教師工作,健全省黨政領導聯系高校制度,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深入學校宣講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調研教育工作,看望慰問教師。二是把教師思政工作緊抓在手。健全教師理論學習制度,加強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政治引領,抓好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建立高校意識形态工作分類管理和問責制度,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三是把夯實基層黨建根基落到實處。實施高校“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和院(系)黨組織作用發揮工程,實現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和标準化規範化建設全覆蓋、中小學校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持續加強民辦學校黨建工作。

二、完善制度機制,實現師德師風管理長效化。一是加強師德教育。堅持每年确定一個主題,組織開展師德師風專題教育。修訂完善教師職稱評審條件,堅持師德第一标準,突出教育教學實績,着力破“五唯”。二是嚴格資格準入。實施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制度改革,對有犯罪記錄的實行行業禁入。嚴格規範教師資格的喪失和撤銷工作。加強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和資格準入考核。三是開展專項治理。印發教師職業道德考核辦法和師德失範行為處理辦法。開展師德師風、中小學有償補課等問題專項整治。建設輿情快速反應處置平台,開展明查暗訪,查處通報典型案例,加強警示教育。

三、夯實保障基礎,營造社會尊師重教好氛圍。一是堅持待遇保障優先。建立中小學教師與當地公務員獎勵補貼同步考核、核算、發放的長效聯動機制和财政轉移支付與待遇優先保障政策落實情況挂鈎機制,開展專項督查,确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指導高校創新績效工資分配激勵機制。二是統籌配置教師資源。做實“縣管校聘”管理改革,開展“轉事權、放人權、給财權”三權統一改革試點。統籌調整中小學教師編制。落實市縣和學校用人自主權。印發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開展鄉村首席教師崗位計劃試點,實施教師隊伍建設專項計劃。三是完善褒揚激勵機制。開展先進典型選樹活動。舉辦優秀教師先進事迹報告會。編印師德優秀典型事迹學習讀本,與安徽省電視台聯辦介紹優秀教師節目。印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清單,落實鄉村教師榮譽制度。

下一步,我們将認真貫徹本次會議精神,進一步做好教師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全面推進依法治教

保障福建教育高質量發展

福建省教育廳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教育部的有力指導下,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福建沒有理由不把教育辦好”的重要要求,堅持以法為綱、以法為本、以法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教,保障福建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以法為綱,樹牢正确育人方向。圍繞憲法抓普法,認真貫徹國家“八五”普法規劃,廣泛開展“學憲法、講憲法”“學黨史普法治”“法治進校園”等活動,全省近90%的學生成為“憲法衛士”。立足課堂抓教育,針對不同學段分别開設法治知識課程,做到計劃、課時、師資、教材“四落實”;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近50%的本科高校開設法學本科專業。創設載體抓落地,構建校内校外、課内課外、網上網下融合,校地、校院、校所、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全省高校法學院100%與法院、檢察院、律所等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各地市100%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中小學校100%配備法治或綜治副校長。

二、以法為本,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堅持依法治教,制定實施《福建省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實施方案》和《福建省教育廳關于加強教育行政執法的分工方案》,推動各級教育部門健全執法機構、充實執法力量、嚴格執法程序。堅持依法治校,編制高校、中學、小學權力清單,明确界定各級各類學校的職責和權限;制定公辦、民辦高校章程修訂規程和民辦高職院校決策機構備案辦法等,建立高校法治工作測評指标體系,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堅持依法督政,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構建省、市、縣、鄉逐級督政體系,通過教育督導保障教師待遇、促進“雙減”落地、破解熱點難點問題。

三、以法為要,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持續“放”,編制印發《福建省教育部門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基本目錄清單》,實現全省“同标準受理、無差别審批”;先後開展5輪行政許可事項清理工作,目前福建省教育行政許可僅保留4項,是全國教育行政許可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精準“管”,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育領域監管工作的通知》,推行“雙随機一公開”抽查監管,将25個主項、37個子項納入“互聯網+監管”平台監管,實現監管常态化、規範化、現代化。用心“服”,積極推進行政審批職能、事項、人員“三集中”,全面推行“集中審批、一窗辦理、一網通辦”和“互聯網+政務服務”新模式,每年辦件量均達萬件以上,在“好差評”測評中群衆滿意率均達99%以上。

當前,福建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我們将全面落實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部署,高舉旗幟牢記囑托,勇擔使命砥砺前行,着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落實政治建設統領地位

推動高校黨的建設全面進步

中共湖北省委教育工委

湖北省教育廳

湖北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共産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着力加強高校基層黨建的系統性、時代性、基礎性、示範性和融合性,為實現“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打下重要基礎。

一、增強系統性,在構建管黨治黨責任體系上形成新格局。湖北省委常委會等15次專題研究教育重點工作。湖北省委召開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研究具體落實舉措。印發《關于進一步明确高校黨建工作責任的通知》,推進市(州)黨委成立教育工委。全面規範理順部屬、省屬、行業辦學等八類高校黨組織領導和管理關系。

二、緊貼時代性,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彰顯新氣象。湖北省委書記應勇,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忠林等省領導全年44次到高校作形勢政策報告、講思政課。湖北省教育廳主要負責同志在廳機關和高校宣講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全省教育系統實現宣講全覆蓋。各高校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線上線下巡講,分層分類開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宣講闡釋,組織開展“同上一堂‘四史’大課”“網上黨史故事接力講述”等活動,推出“偉大抗疫精神”“中國共産黨革命精神”等省級選修課程,彙編《聽他們說》系列抗疫思政讀本。

三、夯實基礎性,在增強基層組織功能上躍上新台階。舉辦《條例》示範培訓班,帶動全省培訓全覆蓋。印發高校黨委全委會、常委會等5項議事規則。出台湖北高校黨支部規範化建設标準30條、民辦高校黨建工作重點任務20條、“清廉學校”建設10條、深化高校紀檢監察體制改革10條。通過師生結合、專業聯合、跨年級整合等,優化設置學生黨支部5068個。

四、突出示範性,在發揮典型引領作用上打造新引擎。加大工作力度,培育1所全國黨建示範高校、13個标杆院系和121個樣闆支部。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比例達98.7%,15個教師黨支部被确定為全國“雙帶頭人”名師工作室。精心打造精品思政課程,推廣華中科技大學“百年中國”、湖北經濟學院“領航中國”等40多門思政“金課”。持續培育宣傳優秀師生典型,省級表彰“荊楚好老師”30人(團隊),1名高校教師獲評全國道德模範,1名高校輔導員獲評“年度人物”,3名大學生獲評“2021年最美大學生”和“大學生年度人物”。

五、提升融合性,在主動融入工作大局上體現新擔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引導高校各級黨組織實施“百校聯百縣”服務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參加高校101所,覆蓋縣市104個,确定項目1502個。制定《推進高校黨員幹部下沉社區常态化、長效化的若幹措施》,5.75萬名黨員幹部全員下沉。根據疫情防控形勢變化,及時指導學校各級黨組織完善防控策略、堅守師生一線,湖北省高校沒有發生聚集性疫情。

下一步,我們将認真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以高質量的黨建引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攻堅實施教育信息化2.0

加快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

湖南省教育廳

湖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在教育部的精心指導下,加快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探索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路徑。教育部将湖南确立為教育信息化2.0試點省,為湖南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寶貴機遇。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将教育數字化轉型作為重大戰略,擺在優先發展位置,聚焦教育的根本任務,瞄準數字化轉型的痛點、難點,出台湖南省“互聯網+教育”行動計劃,明确“落實立德樹人、促進教育均衡、探索教育未來”三項使命,堅持“需求牽引、應用為王、實效至上、持續發展”四項原則,實施“新校園、新網絡、新資源、新平台、新應用”五項工程,形成了湖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三四五”新路徑,推動轉型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二、打造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基座。通過“網絡聯校”打造數字校園新基座。實現2.8萬餘所學校全部通網,配備22萬餘間多媒體教室,建成101所現代化芙蓉學校,創建540所新型網絡聯校,部署智能化設施,打造數字校園新基座,推進學校環境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通過“湘教雲”打造數字資源新基座。整合19個資源服務平台,建成28個融合應用實驗區、300餘個名師網絡工作室、400餘個名校網絡課堂、7000餘個新型資源教學點,構建教育大資源體系,形成“湘教雲”數字資源新基座,推進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湘教通”打造數字治理新基座。整合43個管理系統、11個政務服務平台,建成教育基礎數據庫、教育管理總線、教育服務一體化模塊,提供56項在線服務和10個電子證照,開展教育融媒體試點,形成“湘教通”數字治理新基座,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取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突破。以“我是接班人”實現思政教育數字化轉型。創立“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多渠道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進課堂、進頭腦,構建“大思政課”格局,單節課學習人次突破3000萬,單個平台學習人次突破1億,總學習人次突破10億。以“智趣新課堂”實現知識學習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化、網絡化、生态化的“智趣新課堂”,上線1500餘名智趣名師、9000餘套智趣資源,在課堂教學、課後服務、居家學習中大受歡迎,線上互動學習并發高達66萬人,成為服務“雙減”需求、促進教育均衡、提升教育質量的有力舉措。以“大國長技”實現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創立學生、教師、企業三方互動的“大國長技”職業教育新社區,試點推出15個學習社區、8個虛拟仿真實訓場、1200餘套活頁式數字教材,吸引學生主動學好職業技能,深受教師和學生喜愛。

下一步,我們将認真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開拓創新,紮實苦幹,加快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譜寫湖南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

國際教育示範區建設

中共廣東省委教育工委

廣東省教育廳

廣東教育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決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紮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

一、着力推進教育公平,滿足群衆多樣化需求。實施《廣東省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着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增加公辦優質學位供給。2021年新增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學前教育學位42.51萬個,全省随遷子女入學均達到“兩為主”比例要求,全面落實适齡殘疾兒童、在粵港澳籍兒童入學。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課後服務實現全覆蓋,開展“‘雙減’百日會戰”,學科類線下、線上培訓機構壓減率分别達到96%、86%。全力推進義務教育結構優化,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位41萬個,民辦在校生比例下降近3個百分點。

二、着力增強職業教育适應性,服務區域産業經濟發展。落實《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實施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啟動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實施高職院校結對幫扶計劃,增加職業教育資源供給,穩步提升辦學水平。超額完成高職擴招任務,擴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強化校企協同育人,深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大力支持深圳教育先行先試,部省全面啟動深圳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工作。

三、着力提升高校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啟動實施新一輪“沖一流、補短闆、強特色”提升計劃,出台關于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的指導文件,持續推進高校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2021年,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各3個;新增120個本科專業點,50%以上為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專業;全省半數以上高校擁有“國一流”專業建設點,實現全省各地市本科高校、高職院校全覆蓋。

四、着力服務國家大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建設。深入實施《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大力推進内地與港澳高校合作辦學,現有中外、内地與港澳合作辦學機構15個,本科層次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38個。支持粵港澳高校聯盟等40多個教育交流合作平台發展。加強與港澳教育部門工作對接與信息互通,共同推進粵港澳教育合作深入開展。安排專項博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支持内地高校與港澳高校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2021年新增98對粵港澳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加強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走出去”項目建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教育合作,穩步開展與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教育交流。

新的一年,我們将堅持穩中求進,以“踔厲奮發、笃行不怠”的姿态接續奮鬥,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探索學科建設新路徑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

重慶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學笃用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實施四大專項行動,着力解決學科基礎薄弱等問題,探索符合重慶實際的調結構、優層次、提質量的學科建設路徑。

一、實施“人工智能+學科群建設”專項行動,促進傳統優勢學科升級。一是配套專項政策。以推進重慶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為契機,出台《重慶市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學科建設行動計劃》,從建設方向、經費投入等方面規範保障。二是加大專項投入。投入1億餘元支持智能制造等40個人工智能+學科群的培育和建設,着力構建校級、市級人工智能+學科群建設體系,實現在渝研究生培養單位人工智能+學科群建設全覆蓋。三是建強專項隊伍。圍繞學科群構建一支上千人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形成40個特色鮮明的富有創新精神的交叉學科團隊。四是深化專項培養。制定一批交叉人才培養方案,新增128門人工智能領域課程,增設智慧教育研究院等一批交叉學科平台,培養一批産業發展急需的人工智能領域高層次人才。

二、實施“交叉重點學科建設”專項行動,促進急需領域學科培育。一是搶占制高點。增設“十四五”市級交叉重點學科專項,聚焦集成電路等學科領域建設一批交叉重點學科。二是突破“卡脖子”。支持重慶大學瞄準“卡脖子”技術突破和科技前沿,開展新能源及儲能科學與工程等交叉學科建設。三是激發新動能。建立交叉重點學科建設動态調整機制,加大國家急需領域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前期培育力度,為急需高層次人才搭建良好學科發展平台。

三、實施“交叉人才培養”專項行動,促進跨校際跨學科融合。一是市級集中規劃。印發聯合學士學位、雙學士學位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實施細則,以保障專項的順利實施。二是高校大膽嘗試。支持高校積極承擔“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計劃”;支持西南政法大學與四川外國語大學開展“法學+法語”等聯合雙學士學位項目。三是軍地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重慶大學、陸軍軍醫大學等院校的學科優勢,實施部市、軍地交叉人才培養項目,帶動市屬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和學科高質量發展。

四、實施“成渝協同教育改革項目”專項行動,促進兩地高校學科共建。一是出台協同政策。重慶市教委與四川省教育廳簽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教育協同發展框架協議,啟動實施“成渝協同”六大重大教育改革試點項目。二是深化學科協同。印發成渝兩地高校學科共建名單,目前,兩地共有22所高校聚焦65個學科制定了共建方案并簽署協議。三是推進共建共享。進一步深化合作,推進學科共建走深走實。

下一步,重慶将主動融入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對接落實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堅行動,系統推進重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開啟中西部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中共甘肅省委教育工委

甘肅省教育廳

甘肅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曆次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着力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初步形成與區域發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一、聚焦改革創新,強化特色發展。一是推進分類發展分類評價。“四方共建”支持蘭州大學為龍頭帶動高校整體發展,支持有鮮明行業特色的省屬大學建設高水平大學,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建設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引導高校走特色錯位發展之路。二是推進管理體制改革。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實施高校綜合試點改革,推進以引才育才、崗位管理為重點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強化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評價改革,激發高校辦學活力和内生動力。三是推進高校内涵發展。出台加快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成立本科教學指導、專業認證和教材建設“三委合一”的省級教指委,實施專業、課程負責人制度,在全國率先啟動新文科建設,支持高校夯實優勢極、打好特色牌。

二、聚焦集群發展,強化協同振興。一是立足全省。建立蘭白、隴東南、河西3個區域高等教育發展集群,形成“一體兩翼”的高等教育布局。二是立足蘭州。建立安甯區高校聯盟,實現資源共享、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動。三是立足區域。與8個省區市簽署教育行動專項計劃,與10所大學開展省校戰略合作,與10所大學建立對口支援關系,推動黃河流域九省區“十四五”教育協同發展行動,支持高校走與區域融合發展之路。

三、聚焦科教融合,強化服務能力。一是深化科教融合。圍繞全省産業發展布局,發揮高校優勢,聯合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整省推進共建“校企共生融合發展創新港”,促進教育鍊、人才鍊與産業鍊、創新鍊、政策鍊深度融合。二是深化産教融合。着眼解決“卡脖子”關鍵問題,支持蘭州大學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建設核産業研究院。聯合集成電路龍頭企業華天科技等,建成集成電路産業發展研究院。三是深化教科文旅融合。提升甘肅文旅優勢,成立甘肅文旅科教創新聯盟,實施教育科技賦能文旅産業行動,助力建設文旅強省。

四、聚焦戰略支點,強化支撐引領。一是服務西部生态環境保護和邊疆穩定。建成祁連山生态研究院、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院、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特色平台智庫。二是引導學生在民族地區和西部基層就業創業。甘肅每年為西北五省輸送6萬名高校畢業生,僅到新疆就業的就達1.2萬人。三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成立“一帶一路”高校聯盟,舉辦7屆聯盟論壇,設立3個分盟,加盟高校178個,覆蓋五大洲27個國家和地區。

下一步,甘肅将着力建設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區,打造西北高等教育發展新引擎,輻射推動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整體提升,為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甘肅貢獻,提供甘肅經驗。

夯實民族地區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

中共甯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工委

甯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兩次考察甯夏都囑咐要抓好教育這一民生大事。全區教育系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走出了一條具有甯夏特色的教育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一、貫穿一條主線,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一是抓融入。實施“夯基育苗工程”,在全區大中小學開設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專題課程,強化課程思政。二是抓宣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百校萬人”大宣講,打造“石榴花開、丹心向黨”等特色品牌,唱響“共産黨好,黃河水甜”的主旋律。三是抓創建。紮實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校創建,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各族學生混合編班、混合住宿。

二、抓好一項示範,加快推進民族地區各級各類教育教學創新發展實現變革。一是建好雲平台。率先在全國建成省級“雲—網—端”平台,引進區内外優質資源4800多萬件,各級各類教育在“一朵雲”“一張網”“一塊屏”上實現資源共享。二是加強新基建。學校網絡200M寬帶接入、多媒體教學、在線互動教室、數字校園實現全覆蓋,提前兩年實現“三全兩高一大”國家目标。三是推廣應用。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三個課堂”實現常态化應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全面推開。

三、實施一個行動,全面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更好滿足各族群衆需要。一是突出優質化。全面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創建,全區公辦園占比超過6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4.9%。二是注重規範化。統一城鄉教育教學、教師管理、業績考核标準和要求,制定中小學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和優質課标準,建立教研員包片區、包學校、包學科、包教師、包質量“五包”責任制。三是體現特色化。探索實施創新素養教育,打造創新素養示範校,開設生命課、智慧課、發明課等一批特色課程。

四、創新一個機制,紮實推進教育治理能力水平不斷提升。一是堅持黨建引領。開展中小學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試點,向民辦學校選派黨建指導員,在鄉鎮(街道)設立教育專幹,确保校園治理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守牢思想陣地。健全校園意識形态陣地管理辦法,堅持教育和宗教相分離,紮實開展專項行動,嚴防宗教向校園滲透。三是織密安全防線。實施校園安全“三年行動”,實現了中小學幼兒園封閉化管理率、專職保安配備率、安裝一鍵式報警和視頻監控并與公安機關聯網達标率、護學崗配備率“4個100%”。

我們将認真落實這次會議精神,全力做好民族地區教育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文源:《中國教育報》,2022年01月18日第2版。原标題:《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言摘登》。

編輯:葛格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 +1

  • +1

    收藏

備考交流


2022考研英語二備考群: 678595048

2022管理類聯考複試調劑②群: 814776983

2022海外碩士交流群: 895560072

2022年MBA/MEM/MPAcc聯考備考群: 769561411

免聯考調劑咨詢①群: 796631901

2022考研政治沖刺群: 863373153

海外碩士咨詢③群: 850595383

免聯考碩士入學咨詢群: 711046255

2022考研複試調劑交流群: 902176003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