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打暈不報新聞學”惹争議!高考志願應該怎麼報?

MBAChina 2023-06-29 浏覽量: 3787 [簡/繁]

高考報志願正值關鍵時期,“網紅名師”張雪峰掀起的争議,再次戳中了千萬考生的軟肋。高考志願到底應該怎麼報?

近期流傳的網絡視頻顯示,有家長在向張雪峰咨詢考學建議時問孩子是否适合報考新聞學,張雪峰則抛出了“如果我是家長的話,這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一定會把他打暈,然後給他報個别的”。

在回應轟動言論時,張雪峰引起了更大的争議,他在微博回應稱,“大多數的家庭,條件沒有那麼好,選專業就要選适合自己的,能讓自己吃上飯的!”

《中國教育報》6月22日頭版發表了署名“鐘焦平”,題為《警惕“網紅”言論誤導志願填報》的文章。文章寫道,這些所謂的“人生規劃導師”,憑借着對專業、高校以及就業情況片面、膚淺的認知和了解就對考生進行指導是極為不負責任的。

近年來,高考志願填報咨詢活動存在政策解讀不準确、信息提供不真實、費用收取不規範甚至詐騙等問題。但不容忽視的是,一方面,高考志願填報的複雜程度日漸提高,另一方面,有關高校、部門的信息公開、支持服務工作亟待完善。

對于考生來講,高考報志願時将學校、專業、城市、就業哪個因素擺在第一位?這是一道必答題,但卻無法簡單得出答案,而是需要綜合各種條件選擇優先項。

考研與高考咨詢的差異

張雪峰走紅網絡已經整整七年。為什麼在考研規劃時他侃侃而談,就能收獲萬千粉絲,在高考志願規劃時卻引來一片質疑甚至罵聲?

2016年6月,張雪峰憑借一段《七分鐘解讀34所985高校》的短視頻走紅網絡。此後,張雪峰通過頻繁參與綜藝節目、經營社交媒體等方式擴大影響力,成為一名網紅名師。

事實上,這是一場有意識的營銷策劃,但同時開創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張雪峰是研途考研的合夥人。研途考研是蘇州一家區域性線下考研培訓機構,其時正在開拓線上考研培訓市場。

在當時,線上考研培訓的主流客單價是2000元左右,但研途考研獨樹一幟,推出了8800-15800元的高端線上課。

研途考研創始人康立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高單價、高體驗感的課程經過了一個用戶培育的過程,課程推出伊始,發現前端流量存在問題。高價課的獲客轉化率低,因此更需要大量的用戶來咨詢。

研途考研想到了打造網紅名師來引流,他們将張雪峰的講座視頻有規劃地剪輯并分發到各個網絡平台,直到《七分鐘解讀34所985高校》走紅。

“在此之前,教育行業有的隻是讓網紅直播賣課,卻沒有機構讓老師去直播賣課。這種模式一炮而紅,當時用戶咨詢供不應求,我們的銷售忙到接不完單。”康立說。

2021年5月,張雪峰注冊成立峰學蔚來公司,進入高考志願咨詢行業。對于張雪峰來說,這完全可以複用他考研規劃的知識和數據儲備。

在考研場景下,張雪峰的規劃服務用作免費引流,或者制作成低價課程,再通過将用戶轉化到培訓課程完成商業閉環。但在高考場景下,志願咨詢服務的商業路徑明顯變短,這導緻商業變現要麼通過代言、贊助完成,要麼落地成高價咨詢服務。

據報道,在公衆号“張雪峰老師”的知識店鋪中,曾挂有售價999元、8999元、14999元的産品鍊接。目前這些産品已經下架,隻剩下低單價的考研規劃和職場入門課程。在峰學蔚來APP上,也隻有兩門低單價的志願填報錄播課。

“高考志願咨詢不是張雪峰第一個做的,在線下已經存在了很多年,收費和質量參差不齊。高考志願咨詢隻有一個月的業務季,這是行業高收費最主要的原因。”張雪峰旗下公司一名管理層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他介紹,張雪峰本人主要的工作其實是免費直播開講座,這種形式有利于最大程度地縮小考生報志願的信息不對稱。

但這也讓張雪峰的語言風格招緻大面積争議。比如,他在6月16日的一場直播上介紹金融學專業時說:“從實際就業的角度來講,金融學這個專業其實就是個銷售……金融理财産品有自己的特點和特殊性,你得去學那些金融術語去說服(忽悠)這個人去買你的金融理财産品。”

張雪峰一如既往地展示網紅名師的風采,卻忽略了他的學生有巨大差異。

考研的學生經過了四年本科學習,無論是本專業還是跨專業考研,對目标專業都有基本的認知,且考研志願數量很少,碩士點數量不多,選擇障礙較小;高考的學生三年高中生涯專注于學習,對大學專業了解不夠,且高考志願數量衆多,考生還需要考量“沖、穩、保”不同層次的選擇。

“從考研到高考,雖然提供的都是學校、專業的規劃咨詢,但兩個領域的差異非常大。考研的學生對學校尤其是專業的了解程度,遠遠高于高考的學生。”一位考研培訓機構負責人說。

“這意味着,同樣是簡單、粗暴的‘金句’,考研的學生聽了,不一定會被其中的偏頗所影響,甚至可能強化他報考這個學校、專業的信心;但高考的學生聽了,由于他們并不掌握基礎信息,心裡也沒有明确意向,就可能産生誤導。”上述考研培訓機構負責人說。

高考志願填報越來越複雜

張雪峰關于新聞學的言論引起了多位新聞學教授的回應,其中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鄒振東表示,“張雪峰的答案不必信,但張雪峰的發問值得警醒”。

公開信息顯示,1978年時,全國隻有5所新聞院系,5個新聞學教學點。目前,全國有約700所高校開設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專業布點超過1000個,在校本科生超過20萬人。

尤其是近20年來,由于開設門檻不高,新聞傳播類專業不僅在一些理工類、師範類、财經類、政法類、農業類、體育類院校遍地開花,在一些地方院校也紛紛湧現。

從就業來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有優勢也有劣勢。

麥可思研究院“大學生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2020屆到2022屆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月收入保持增長,且高于文學門類畢業生的平均月收入;從中長期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高于文學門類畢業生、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水平。

同時,2020屆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月收入還高于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2021屆之後就已發生逆轉;從畢業後從事工作與專業相關度來看,新聞學專業畢業生也低于文學門類畢業生、本科畢業生平均水平。

近年來,教育部強調動态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設置。麥可思研究院統計發現,2018-2022年,全國共撤銷了46個廣告學專業,占開設該專業院校數量的13.6%,在所有撤銷專業中數量排在第9位。

不過,至今新聞學專業未見大規模撤銷。

鄒振東在微博上寫道,“幸運的是,每一屆畢業生最後的結局都不錯,考公、進公司都有,大部分在公司的起薪都是20萬到25萬加。”

“打垮新聞傳播專業的隻有自己,不可能是别人。”他寫道。

值得警醒的還有,當高考報志願的複雜度越來越高,志願咨詢是否應成為一項公共服務,以滿足普通考生的基本需求?

在新高考改革省份,考生報志願的選擇性變強,且存在不同的志願組合方式,比如遼甯以1個“專業+學校”為1個志願,考生可填報的本科志願最多為112個;北京以1個院校專業組為1個志願,本科普通批最多填30個志願,每個志願一般設置6個志願專業。

教育部官網6月25日發布《2023年高考志願填報十問十答》,其中明确介紹了“高考志願填報咨詢有哪些公共服務”。

其中稱,在教育部層面,每年在“陽光高考信息平台”舉辦“高考網上咨詢周”活動,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和高校參加,通過文字問答和視頻直播等方式,為全國考生和家長提供志願填報咨詢指導和服務。在各地和學校層面,也都開展了相應的服務。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考生填報志願存在幾個難點,第一個是高校的招生簡章當中沒有準确表述招生訴求,第二個是高校公開的數據的質量、标準不一樣。

比如,公布曆年錄取分數時,有的高校公開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錄取最低分的排位,有的高校隻公開了最低分。再比如,不同學校的同一個專業,内涵是有差異的,但卻沒有詳細介紹。

一位政務信息公開領域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有必要将曆年錄取信息納入高校信息公開制度,及時、全面地向社會或專業機構公開相關信息和數據。

“讓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來統一提供志願支持服務很有難度,因為高校間的差異很大,可以優化的路徑是讓高校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權,提高高校招生的積極性,進而會提供更多的服務。”儲朝晖說。

選城市、學校還是專業?

如何選專業、選大學?一屆又一屆考生和家長為此糾結:到底是跟着内心的熱愛走,還是跟着專業熱度走;是不浪費每一分,還是在專業、學校、城市以及興趣、愛好等諸多因素間進行權衡,得出最優選?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很難判斷絕對的對錯。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政策研究員本力建議,城市或地域的選擇比學校甚至專業的選擇更重要。城市作為人類分工和交易的節點,随着社會網絡的擴張,存在越來越集中化的趨勢,也就使各個城市之間的學習、工作産生越來越大的生态差異。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志民則認為,對于高考成績拔尖的考生來說,他們基本上是各頂尖高校争搶的對象,因此學校選擇相對容易,隻需要根據大學所處地域、特點選擇即可,這類考生的愛好和興趣也相對鮮明,容易選出自己喜歡的特色專業。

對于絕大部分考生來說,則需要綜合考慮家庭經濟狀況、個人志向和興趣愛好、就業方向和職業發展等因素。

李志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考生需要注意在就業市場和職業發展方面的趨勢性變化:當前,就業壓力持續增大;高等教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雙一流”建設以學科為基礎的模式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就業導向的培養模式,培養路徑更加寬泛;科技日新月異帶來行業的深刻變革,傳統行業就業崗位減少,新的行業崗位增加。

新聞學專業的就業就鮮明體現了這一趨勢。2007年8月,國内曾有媒體刊登了題為《中國高校新聞類專業泛濫》的報道,報道中一位新聞學專家稱,新聞媒體将維持現有規模,數量上不會有大的增長,因而對新聞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

但随着技術的發展,視頻、直播與相關MCN、營銷、内容創作等已經成為非常龐大的産業,這些新職業尚無對應的大學專業。因此,在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中,雖然廣告學專業撤銷較多,但同時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大量新增,2018-2022年全國共新增155個該專業,在全部新增專業中數量排名第6位。

“根據這些趨勢再來思考,本科通識教育階段學什麼并不是十分最重要的,學習能力的培養、人格和心理的塑造、知識維度的提升和人際圈層的增強、處事能力的提高等才是最重要的。”李志民說。

從這個角度來說,李志民認為,好學校遠遠要比好專業重要的多,校園文化如同空氣、土壤、環境,對人才培養具有潛移默化作用,深刻影響着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和思想行為選擇。

“隻要高考分數夠得上,盡量選好的學校,上好大學并不是為了面子,選對的地方,與對的人交往,才能激發你的潛力,發揮你最大的價值。”李志民說。

編輯:梁萍

(本文轉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系13810995524)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 +1

  • +1

    收藏

備考交流


2022考研英語二備考群: 678595048

2022管理類聯考複試調劑②群: 814776983

2022海外碩士交流群: 895560072

2022年MBA/MEM/MPAcc聯考備考群: 769561411

免聯考調劑咨詢①群: 796631901

2022考研政治沖刺群: 863373153

海外碩士咨詢③群: 850595383

免聯考碩士入學咨詢群: 711046255

2022考研複試調劑交流群: 90217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