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985大學校長的“開學第一課”!誰的話最戳中你?

MBAChina 2024-09-04 浏覽量: 3933 [簡/繁]

又是一年開學季,各大高校的校長們紛紛站上講台,為同學們燃情開講新學期“第一課”。創新、學習、立志、使命,是今年各高校校長緻辭中頻現的關鍵詞。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希望你們永遠天真地相信,純粹的熱愛,‘不自量力’地改變世界。”

“大學之‘大’,在于做‘大寫的人’。”

……

讓我們一起重溫這些充滿智慧與能量,飽含殷殷期望與深切關懷的深情寄語,與今年的新生一起走入絢爛美麗的秋季,開啟2024新學年,用努力與奮鬥,澆灌希望與夢想,譜寫新的人生篇章。

涵養厚德品格 擔當時代重任

——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路明

厚德為先、才華為重,德才兼優方能“出膺大任”。“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指明人生的方向,讓我們牢記使命、奔向光明;“才”提供前行的動力,讓我們奮發有為、走得更遠。

清華大學校長李路明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今天,3000多名新同學來到清華園,滿懷對未來的期待,開啟美好的大學時光。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同學們,從現在開始,你們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清華人。自1911年建校以來,一代代清華人始終懷着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步伐,在中國人民為救國強國而奮鬥的史冊上寫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110年前,1914年11月5日梁啟超先生以“君子”為題在清華園演講,引用《周易》中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清華學子應當效法天之剛強勁健、地之寬厚和順,崇德修學,以膺重任。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清華的校訓,也成為清華人刻在骨子裡的精神特質。厚德,猶如大地之博,無所不載。作為新時代的清華人,你們被寄予厚望,也肩負重任。在這個充滿希望又充滿挑戰的時代,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期,你們更要以厚德立身,開闊胸襟氣度,拓展人生格局,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厚德就是要器量寬宏,“責己甚厚,責人甚輕”。中國文化講究檢身若不及、與人不求備。對自己要始終保持高标準、嚴要求,對他人要能夠理解體諒、換位思考,“與其喜聞人之過,不若喜聞己之過;與其樂道己之善,不若樂道人之善”,做到端方敦厚、溫潤大氣。在清華,大家都認同一種“1.2和0.8”的處事方式。動力機械工程專家、我校倪維鬥院士曾說,要把别人的優點放大一點,乘上1.2,把别人的缺點縮小一點,乘上0.8;而對于自己,則要把自己感覺到的優點乘以0.8,把自己的缺點乘以1.2,這樣你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很多可以學習的東西。容人之量并不是順人之非,而是彼此相觀而善,弘揚清風正氣。1927年,梁啟超先生曾對清華國學研究院學子說,要嚴格約束自己,“不怕難,不偷巧,最先從自己做起”,也要在朋友之間“互相改造與策勉”,從一個人、一群人開始,營造一種理想的新風氣。同學們,希望你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樂于學習他人的長處,善于改正自身的過失,共同為構建和諧包容、向上向善的社會貢獻力量。

厚德就是要胸懷博大,“處世接物坦焉無所芥蒂”。厚德之厚體現在大度容人,更體現在“大其心,容天下之物”。正所謂“存心光明正大,言論光明正大,行事光明正大”,做事真誠無欺、沒有成見,特别是當遇到困難、面對挫折時,更要做到坦然處之、寵辱不驚,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坦焉無所芥蒂”還意味着秉持公心正道,去除私心雜念,看淡個人得失,以一片至誠将愛國之情化為報國之行,作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業績。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院士于2004年回到祖國,全職到清華任教。他說:“能為祖國偉大複興的事業盡個人微薄之力,是我引以為傲的成就,也是我畢生最大的榮幸。”20年來,他帶領團隊打造出國際同行認可的“世界上最好的計算機科學本科教育”,推動建立交叉信息研究院,出任人工智能學院首任院長,極大促進了國内計算機學科的發展。同學們,希望你們襟懷坦蕩、言行一緻、無私無畏,養成純粹清澈的優秀品質,永葆為國為民的赤子之心。

厚德為先、才華為重,德才兼優方能“出膺大任”。“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指明人生的方向,讓我們牢記使命、奔向光明;“才”提供前行的動力,讓我們奮發有為、走得更遠。著名科學家、清華校友陸士嘉教授矢志愛國報國,一生傾心育人、潛心研究,從不計較名利。她在赴德國留學前夕目睹了祖國遭受日軍飛機轟炸的情景,決定學習航空科技,師從近代流體力學奠基人普朗特教授。學成回國後,她曾在清華航空系任教,并積極參與創建北京航空學院。她始終以“講2小時,至少要用6小時來備課”的态度站在教學第一線,總是選擇研究短時間見不到成果的大問題,還多次婉拒增補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機會,表示“應該讓年輕人上”,甘做後人的“鋪路石子”。陸士嘉教授以崇高的風範和卓越的才華,為祖國培養了大批航空工業科技人才。清華校歌裡有兩句話,“海能卑下衆水歸,學問笃實生光輝”。中文系的徐葆耕教授對此解釋道,“隻有胸懷博大,容納百川,而不拘一豆之見,才能使自己的學問煥發光輝”。謙虛溫謹,方可日有所進、學有所得;仁厚誠笃,方可凝聚衆人之心、彙集衆人之才,成就艱巨而偉大的事業。“嫦娥”攬月,“天問”探火,“奮鬥者”号探秘萬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産,這些無不是衆多科技工作者同心同德、精誠合作的結果。同學們,希望你們砥砺品德、增長才幹,做到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努力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要“做到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夢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業華章”。從梁啟超先生作“君子”演講到今天的110年間,中國迎來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同學們,你們是平視世界的一代,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希望你們涵養厚德品格,擔當時代重任,秉持律己寬人之風,葆有真誠謙遜之心,增益磊落包容之量,樹立家國天下之志,積極投身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鬥中綻放絢麗之花!

學會持續創新

——複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金力

1999屆電子工程系校友趙勇花了10年時間,讓自己創辦的企業成為中國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AI企業。我想引用他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無論你們的理想是什麼,希望你們永遠天真地相信,純粹的熱愛,‘不自量力’地改變世界。”

複旦大學校長金力

開學典禮,是同學們的重要時刻。新的階梯,新的開始。我代表全體師生員工,向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祝賀,向一路指引陪伴同學們成長的父母師長表示誠摯的感謝!開學典禮,也是學校的重要時刻。今天,來自92個國家和地區的4337名本科新同學、12321名研究生新同學加入複旦大家庭。學校與學生互相成就,感謝大家選擇複旦、信任複旦!

創新圖強,是新時代的脈搏,也是複旦辦學的母題和使命。119年前,複旦在吳淞口的一座廢舊庭院裡第一次開學,隻有160名學生,是今天在座人數的百分之一。那一年,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中國科舉制度宣告廢除。中國人民間集資、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校,就誕生在這樣的新舊分野時刻,先賢們選擇“日月光華,旦複旦兮”的日新意象作為校名,為我們種下創新自強的基因和風骨。近兩個甲子以來,一代代複旦人不懈創新、為國奮鬥,讓學校力量百千倍壯大,讓我們今天有底氣宣告:這一代複旦人的使命,就是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前列繼續挺進!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一蹴而就、功德圓滿的創新。“從0到1”的突破,不過是長期積累後的蛻變;“從1到10”的應用,仍然離不開千百次的試錯和改進。創新的關鍵,在于持續創新的努力。再新質的生産力,不發展一定會落後;再熱門的專業,不更新總會被淘汰。大至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小到每個學科、每位師生,都要有不斷創新的能力和動力。學校決心,通過改革實現向一流創新型大學的新跨越,就是要讓複旦成為一個創新要素不斷融合、創造活力不斷迸發的共同體,成為中國式現代化乃至人類社會持續創新的一個發動機。

創新型大學最根本的任務,是自主培養造就具有終身創新能力的創新者。同學們不僅要學會創新,更要學會持續創新。來複旦求學,不是為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做好準備,而要為人生最後一個台階奠定堅實根基。大家學習的目标,如果僅僅停留在攢績點、發論文、拿學位、找工作,那麼這幾年隻是人生的普通一程,就像地鐵18号線複旦大學站的一名匆匆過客。沒有創造性目标和體驗的旅途,即便天天過得像“特種兵旅遊”,也隻是“打卡人生”。

如何學會持續創新?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激發創造天性。

創造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質。腦科學家大衛·伊格曼指出,大腦有一種現象叫“重複抑制”效應:習慣了某樣東西,對它的反應會越來越弱,分配的神經能量越來越少,越難有創造性。大腦總在尋找新東西,有東西可學,會讓大腦興奮。可預測的世界能節省神經能量,但隻有新鮮事物才使大腦感到滿足。所以,興趣是創新之源,每個人都有學習、冒險和創造的沖動。同時,人類不僅在神經元數量上有巨大優勢,而且特有的機體組織讓我們擁有海量“随時待命”的神經元,可以通過學習和思考形成新的神經元線路。所以,腦子越用越好,不好好用腦子就是天大的浪費。能進複旦,同學們已經證明自己的天分。進了複旦,在最能學習和創造的人生階段,絕不能辜負自己的天分和青春。

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校友把創新的動力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興趣是大腦對探索未知的獎勵,通過分泌多巴胺和産生α波讓我們感到愉悅;第二層,如果興趣消退,仍能持續研究,便上升為志趣;最高的境界是有趣,成為創造力充沛的人。人們常說“學在複旦”“玩在複旦”,融為一體就是“創在複旦”,學得卓越、玩出名堂,從這樣的文化裡走出了許多卓越而有趣的複旦人。期待大家把創新創造内化為生活方式,幹卓越的事,做有趣的靈魂。

第二,訓練創新能力。

把潛在天分激發為持續的創造力,離不開刻苦的能力訓練。近年來,學校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進行了不少教育教學改革,目标是造就更多“幹細胞式”拔尖創新人才。複旦學生應像幹細胞那樣具有多方面潛力和高素質潛能,點燃為國家和人類創造未來的雄心,主動塑造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而更好發現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比如,擁抱科學智能創新範式。新學年,學校将為全校學生提供116門AI-BEST序列課程,覆蓋所有一級學科,其中本學期開課61門,加上平行班有102門次;學校也将向2024級學生開放一大批“X+AI”雙學士學位、博碩雙學位項目以及第二學位、輔修學位和AI+學程。此外,“文化校曆”還收集整理了許多科創參與機會,等着大家去發現。我們希望,今天AI賦能每個人的成長成才,明天AI創新千行百業、造福千家萬戶,幫助每位年輕人乃至整個社會制勝未來。

又如,學會給自己“留白”。國務學院包剛升教授曾在一篇随筆中寫道,做老師的不必高估自己,給同學們的時間松綁,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他建議,同學們不要過早地生活在一個工分激勵系統之中,許多時候更需要做減法,而不是加法。大學學習遠不止績點和排名。上學期實施本科GPA改革,最核心的導向是松綁,增加容錯試錯的空間。一次完整的創新探索,哪怕結果失敗,也比一個A更有意義。

這些改革舉措為大家提供了更多自主選擇發展路徑、自我建構知識結構的權利,關鍵是運用好,真正為自己賦能。

第三,磨砺創業精神。

持續創新需要内生動力,創新者需要創業精神。

什麼是創業?狹義指創辦企業,更普遍更深刻的涵義是創造事業、打開新天地。剛才阮偉祥校友說“具有使命感的創新”,就是很典型的創業。創業肯定要吃苦,但肯吃苦不見得能創業。大家從小刻苦、考進複旦,現在要與全世界最優秀的同齡人賽跑,最需要創業精神。施一公教授在反思應試教育時講,尋找标準答案、追求既定目标的慣性思維深入骨髓和細胞,讓人缺乏足夠的冒險精神,束縛了最珍貴的原創精神;如果重來,他将會更早選擇更有開創性、挑戰性的前沿研究方向。而現在的你們,就有選擇的權利。

什麼是創業精神?人類曆史上最恢宏的一次創業,是中國共産黨人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像這樣的偉大創業,要有改變命運、改造世界的雄心,要有獨立寒秋、自力更生的決心,要有初心不改、百折不撓的恒心,要有造福社會、造福人類的慈心。敢創業、能創業,就要懂得把個人奮鬥融入曆史洪流,站到時代潮頭,把個人成長鍊接國家發展,用自己的進步推動社會進步。

投身創新,是成長最好的磨刀石。每一次創新實踐都是不可替代的财富,品嘗失敗的苦澀與成功的甘甜,懂得平衡理想的豐滿與現實的骨感,學會跨學科跨界的對話溝通,體驗互惠共赢的團隊合作,不斷增加人生的閱曆和質量。

我想在此向2024級同學發出倡議,共同建設一個複旦人的“創意銀行”:随時在個人“創意賬戶”裡存取新想法、新體會,與同道在“創新大廳”切磋砥砺,把失敗銘記在“創意墓地”,把成功镌刻上“創新英雄榜”。讓這個在線社區承載同學們的創新記錄和成長記憶。

從今天起,同學們将開始書寫各自的複旦故事。1999屆電子工程系校友趙勇花了10年時間,讓自己創辦的企業成為中國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AI企業。我想引用他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無論你們的理想是什麼,希望你們永遠天真地相信,純粹的熱愛,‘不自量力’地改變世界。”

新複旦人們,請奮力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

成為更優秀的學習者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丁奎嶺

以樂觀之心面對成敗得失,養成體育運動和規律作息的良好習慣,迎接磨砺錘煉,永葆身心健康;以包容之心接受差異多元,保持開放大氣的心境,接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的交流碰撞;以感恩之心涵養歲月真情,對于父母的培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支持銘記于心,在善待與尊重中收獲友誼和成長。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相聚在東海之濱、思源湖畔,隆重舉行2024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首先,我代表學校,向來自五湖四海的你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向為大家的一路成長辛勤付出的父母和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同學們,今天于你們而言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交大人”将成為大家共同的名字。這個名字的背後,是跨越三個世紀的交通大學與國同行的厚重底蘊、代代交大人丹心報國的赤誠情懷;是今日交大名師荟萃的求學環境、兼容并蓄的校園氛圍;也是一幅向着未來徐徐展開的全新畫卷,新中國成立75周年、建校130周年……你們将是其中的親曆者與見證者,也将成為“飲水思源、愛國榮校”校訓的踐行者和傳承者。

大學四年是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是以學為基不斷拓展視野、探索自我的重要時期,也是錘煉精神品格、明确未來方向的重要階段。今日中國對優秀人才的渴望、對創新發展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面對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夢想的奮鬥目标,我們每個人都有時不我待、隻争朝夕的緊迫感。人工智能等技術迅猛發展,更是給人類的生産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各位同學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學習習慣和紮實的知識根基,進入大學後,進一步明确學習目标、改進學習方式、豐富學習内涵,努力成為更優秀的學習者,是亟需走好的第一步,也是成長為更優秀的自己和創造美好人生的必由之路。借此機會,圍繞“成為更優秀的學習者”,我和楊振斌書記一起,和大家交流三點想法:

一是明确學習目标,激發内生動力。目标如同燈塔,是個人志向追求的體現,也是勇毅前行的動力之源。在你們過去十餘年的求學生涯中,考上心儀的大學是重要的奮鬥目标。與高中有所不同,大學求知更像是在廣闊天地中的自由探索,不能僅僅停留在追求“考高分”“拼績點”,更要以高遠的視野确立人生方向、厚植專業志趣、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唯有如此,方能笃行不倦、抵達遠方。

在今年6月剛剛畢業的交大2020級本科生中,有兩位來自不同學院、有着不同成長經曆的同學。其中,來自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的袁林同學,在高中時被交大學長研制遼甯艦、蛟龍号等大國重器的故事深深吸引,如願考入交大後選擇了“船數”雙學位專業,愈發堅定了逐夢深藍、向海圖強的抱負,養成專心緻志的學習習慣,積極參與科研項目與科創競賽,本科畢業後選擇直博深造,繼續從事深海平台相關研究。而來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張祯同學,卻在進入大學之初一度對完全陌生的學科領域感到迷茫,但他以“擇一事,終一生”的毅力堅持學習,鼓勵自己勇于嘗試,與師長深入交流,在将所學專業知識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發現志趣所在,将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材料研發和應用作為自己的方向,畢業後在相關領域繼續深造。

同學們,如果說袁林同學的成長經曆是“因為熱愛,所以選擇”的自覺追求,那麼張祯同學的求學故事則是“因為選擇,所以熱愛”的執着堅守,背後都離不開對目标志向的确立和奔赴。“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遠大目标的實現、專業志趣的形成,都是循序漸進、不懈攀登的過程。交大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難度大、要求高,希望你們認真學好每一門課程、學深悟透每一則原理、高質量完成每一次實驗,在實現一個個“小目标”的過程中拾級而上、行穩緻遠。

二是改進學習方式,适應時代發展。從中學到大學,你們迎來的不僅是身份角色的轉變,更是學習場景和方式的變革。大學學習不是高中知識的簡單延伸與深化,也不再是以反複訓練、強化記憶來鞏固提升的過程,變“知識傳授”為“知識探究”,學會利用信息化手段來提升學習效果、構建知識體系,是适應時代發展的必修課。

在交大,你們會遇到很多優秀的學長。他們有的積極投身創新創業計劃、PRP等科研項目,深入體會學習研究的樂趣;有的活躍在“挑戰杯”、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科技賽場,團結協作共展青春風采;有的登上“雪龍”号極地科考船,走進重大裝備、大型工程現場,在實踐中感悟專業使命;有的前往行業一線、基層社區、國際組織等,深入接觸社會、推進學用結合。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夠化被動為主動,積極開展探究式學習,不滿足于接受既定答案、做知識的“存儲器”,而是以批判性思維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善于進行合作學習,增強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在與師長同學的深入探讨中共同尋求答案、深化認識;更加注重在實踐中學習,将所學知識與具象化應用場景相結合,深入地理解并運用專業知識,打牢攀登學術高峰的根基。

随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加速演進,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興起,也為我們改進學習方式、促進學用結合提供了新的助力。學校正在搭建“AI+教育教學”的廣闊平台,為同學們提供更加多元的教學應用場景和更加豐富便捷的AI工具集,希望你們在提升自身AI素養的同時,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突破認知邊界、積極創新作為。

三是豐富學習内涵,促進全面成長。大學學習以專業為基礎但又不局限于所學專業,兼具求知的深度與廣度。既要以深入系統性學習打牢“基礎”,練就紮實專業本領;又要在交叉融合中建立“鍊接”,感受不同學科的魅力,激發新的靈感。在交大,不同院系、學科彙聚交融,開放包容的校園環境、打破專業壁壘的課程體系、豐富多彩的科研項目,給大家提供了全面學習成長的選擇。

李政道先生是享譽全球的華人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也是與交大多年友好交往的老朋友,倡導科學與藝術融合的躬行者。上周日,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學校李政道研究所舉行,大家共同回顧了他心通天宇、情系華夏的一生,被他身上體現的科學精神和藝術修養的完美結合深深折服。他常說“科學和藝術是一枚硬币的兩面”,在從事物理學研究的同時與藝術交叉融合,用彩筆抒發了對人生、對自然的真情詩意,用藝術的語言引導人們探索宇宙之奧秘。化學系1944屆校友徐光憲學長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憑借在化學、物理等多個領域的紮實基礎,為了祖國所需四次更改研究方向。他在總結科研創新的經驗時談到:“實際的學科基礎是金字塔,有比較廣的知識,但是又要有塔尖,有高度,也就是你的專業知識高度。但是一條竹竿是站不直的,所以你除了‘高’,還要有一些‘寬’。”

“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求創新”是學校一直以來的辦學傳統。希望你們在學習中首先要做到“基礎厚”,打牢過硬的“基本功”,以爬坡過坎、跋山涉水的精神紮牢專業根基。在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成為常态的當下,大家還要形成寬廣的“知識面”,具備跨越學科邊界的知識儲備,學會融會貫通的思維方式,激發自身強大的創新潛能。

同學們,今天是你們求學交大的起點,如何進一步明确學習目标、改進學習方式、豐富學習内涵,是過好大學生活的重要思考。作為師長,希望你們能夠以樂觀之心面對成敗得失,養成體育運動和規律作息的良好習慣,迎接磨砺錘煉,永葆身心健康;以包容之心接受差異多元,保持開放大氣的心境,接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的交流碰撞;以感恩之心涵養歲月真情,對于父母的培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支持銘記于心,在善待與尊重中收獲友誼和成長。

同學們,你們的交大探索之旅于今天正式開啟,我将和全體老師一起,陪伴、支撐着你們的學習和成長。希望你們繼承并踐行百廿交大的精神品格,“求真務實、努力拼搏、敢為人先、與日俱進”,做更優秀的學習者,成為更好的自己,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争做低調務實、兼收并蓄,厚積薄發、為國鑄劍的“總師型”人才

——西北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宋保維

“00後”“05後”的你們,是最具創造力的一代,是最具責任擔當的一代。希望你們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找準奮鬥坐标,将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為國鑄劍,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書寫人生精彩華章。

西北工業大學校長宋保維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各位來賓、家長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帶着收獲的喜悅,相聚在秦嶺腳下、沣河之濱,隆重舉行西北工業大學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在這個喜悅的時刻,我代表全校師生,代表李言榮書記,向來自國内外的4654名本科生、7707名研究生,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祝賀,歡迎你們成為西工大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向精心培育你們的家長和老師們緻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感謝你們信任西工大、選擇西工大!

西工大是一所“總師育人文化”特色鮮明的學校。西工大以“總師育人文化”引領人才培養。八十多年來,校友在我國航空、航天、航海等國防科技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湧現出以“三大軍機總師”(殲-20總師楊偉、運-20總師唐長紅、直-20總師鄧景輝),“三大民機總師”(ARJ21總師陳勇、C919基本型總師韓克岑、C929總設計師趙春玲),“三大航空發動機總師”(沈陽發動機研究所總設計師劉永泉,航發集團專職型号總師黃維娜,航發集團專職型号總師程榮輝)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領軍人才和行業骨幹,半數以上的航空領域重大型号總師和副總師均為西工大校友,形成了人才培養領域獨特的“西工大現象”,被社會譽為“總師搖籃”。

西工大是一所科研系統創新能力強的學校。自主研制生産的無人機先後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70周年,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上三次接受黨和人民檢閱,先後兩次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頒發的“重大貢獻獎”,是唯一獲此殊榮的高校。近年來,學校在鑄國之重器中再立新功,抓總研制的“澳科一号”衛星B星成功發射,牽頭研制的“飛天一号”火箭沖壓組合動力成功發射,翼身融合大型民用客機縮比試驗機成功首飛,作為技術總體單位牽頭主持的20億元級水下無人系統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新的重要貢獻。

西工大是一所科技成果轉化基礎好的學校。學校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強化重大項目謀篇布局,找到“真需要”、研究“真問題”、産出“真成果”。先行先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大批有産業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及時高效地轉化為新質生産力、新質戰鬥力,實現“真轉化”、取得“真成效”,在全國高校引起了強烈反響,是2022年國務院“真抓實幹督查激勵”表彰的全國唯一高校。成果轉化企業産品廣泛應用于彈箭星船機等百餘項重點型号任務,填補了2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國内空白。學校的科技成果轉化企業鉑力特、華秦科技登陸科創闆,分别成為中國“3D打印第一股”“隐身材料第一股”。

西工大是一所國際化辦學創新發展的學校。學校緻力于為每一位學生提供至少一次出國交流的機會,拓展國際視野,培養全球勝任力。成立了西北地區首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工程學院,與“阿裡·法拉比”哈薩克國立大學共同成立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斯坦分校。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發表署名文章中指出“要共同辦好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斯坦分校,培養更多中哈友好事業接班人”。今年8月,在中白兩國總理見證下簽署了“西工大—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合作意向備忘錄”,持續提升國際化辦學能力水平。

同學們,你們将在這裡開啟全新的人生篇章,結識五湖四海的朋友,接觸更為廣闊的知識,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啟迪智慧、追求真理。在此,我想對同學們提四點希望:

一是希望同學們低調務實,錘煉“崇德修身、向上向善”的品行。今年暑假,“去西工大看大飛機”成了很多家長帶孩子參觀研學的必選項目,“鑄劍勇士”的雕塑、“校友總師明星的機型展陳”等特色育人場館,成為學生們汲取成長力量的“網紅打卡地”。我理解,大家不僅是來看學校打造的國之重器,也是來體會镌刻在西工大人骨子裡的優秀品質。同學們,你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确立的關鍵時期。希望你們用心感悟“公誠勇毅”的校訓和“三實一新”的校風,紮實用功、紮實學習,在學習生活中加強品德錘煉,實學實幹、腳踏實地,努力成長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二是希望同學們兼收并蓄,廣積“勇于探索、銳意創新”的力量。在剛剛結束的巴黎奧運會上,我國取得參加夏季奧運會境外參賽曆史最好成績,運動健兒們充分展現了中國青年頑強拼搏、自強不息、自信樂觀的形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人的成長是一個全面的過程。學校不僅為大家提供了學習專業知識的平台,也為大家搭建了社團交流、體育運動、文藝欣賞、社會實踐等豐富的平台。希望同學們不斷提高格局視野,博采衆長、全面發展,充分汲取各方面營養,積蓄前進能量,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三是希望同學們厚積薄發,練就“追求卓越、引領未來”的本領。今天你們的學姐趙春玲總師也來了現場,她在校期間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和理論基礎,工作後前後參與了ARJ21、C919兩個裡程碑式的研制項目,積累了寶貴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如今已成為C929的總設計師。正是如她一樣的一大批飛行器設計者、制造者,錨定航空強國目标,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學習、積累,一次次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大飛機技術研制體系、創新體系。大學是研究學問、探索真理的地方,更是創新的重要源地。希望你們在學習和科研中,努力汲取知識的力量,勤于學習、善于學習,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敢于直面挑戰,争當科技創新生力軍。

四是希望同學們為國鑄劍,堅定“胸懷天下、不負時代”的擔當。我們正處于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現在距離實現“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标隻有11年時間了。未來十年是你們本碩博學習、打基礎的黃金時期,2035年到建國百年是你們與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同頻共振、建功立業的黃金時期。“00後”“05後”的你們,是最具創造力的一代,是最具責任擔當的一代。希望你們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找準奮鬥坐标,将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為國鑄劍,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書寫人生精彩華章。

同學們,希望大家珍惜寶貴的大學生活,不負青春理想,不負偉大時代,用奮鬥擦亮青春底色,争做低調務實、兼收并蓄,厚積薄發、為國鑄劍的“總師型”人才!謝謝大家!

定位大格局 練就硬功夫

邁向新卓越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傑才

希望同學們錨定強國複興的重大命題,以開闊的視野、奮進的姿态,把握和汲取學校的優質資源,在磨砺自身中不斷校準成才路徑,在解決難題中持續鍛造真才實學,在集體生活中善于“集百家之所長”,加速成長為能擔重任、可堪大任的棟梁之材。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韓傑才

韓傑才對全體新生提出3點希望。

一是要以報國之心定位大格局。希望同學們始終牢記國之重托,傳承哈工大人對家國天下的“大我”情懷和許黨報國、強國有我的紅色血脈,在為國解憂、為國解難中,砥砺報國之心,堅定強國之志,提振哈工大人特有的精氣神,向着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奮勇前行。

二是要以擔當之志練就硬功夫。希望同學們錨定強國複興的重大命題,以開闊的視野、奮進的姿态,把握和汲取學校的優質資源,在磨砺自身中不斷校準成才路徑,在解決難題中持續鍛造真才實學,在集體生活中善于“集百家之所長”,加速成長為能擔重任、可堪大任的棟梁之材。

三是要以尖兵之魂邁向新卓越。希望同學們接過哈工大的“尖兵”接力棒,涵養“尖兵”之魂,練就“尖兵”之能,以争當“尖兵”的志氣、骨氣、底氣,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新課題,在創造性突進中挑大梁、當主角,以當“尖兵”、求“卓越”的果敢和魄力,去探索和成就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

不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榮光

奮力書寫強國有我、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包信和

大學之“大”在于開拓大視野、開闊大胸懷、培育大情懷,在于做“大寫的人”。唯“學”方可緻“大”。同學們,希望你們既要抓緊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讀好“有字之書”,也要積極拓展興趣愛好,讀好“無字之書”,努力做到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讓自己成長為堪當民族複興和國家富強重任的可靠接班人和高素質建設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秋葉輕落,新知漸長。在這個收獲的季節裡,我們相聚在美麗的科大校園,隆重舉行2024級本科生開學典禮,共同歡迎2024名同學正式成為中國科大的新成員,至此,我們擁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科大人”。我謹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各位新“科大人”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祝賀,同時,向一直以來辛勤養育你們的家人、悉心教導你們的老師、真誠陪伴你們的朋友們,緻以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問候!

60年前,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為新中國抵禦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發揮了巨大作用。“兩彈一星”事業的巨大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中國科大正是我黨為“兩彈一星”事業而創辦的紅色大學。1958年6月8日,學校籌備委員會主任郭沫若先生召開籌委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将學校正式命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學校成立暨開學典禮上,郭沫若先生作了題為《繼承抗大的優秀傳統前進》的緻辭,他滿懷信心地寄語廣大新生:“我們的學校如果可以說像一張白紙,就請把它辦成最新最美的學校吧!”66年來,一代代科大人志存高遠、愛國奉獻、矢志創新,以智慧為筆,以汗水為墨,共同繪制了一幅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命名的絢麗畫卷,書寫了我國科教事業蓬勃發展、飛速進步的宏偉篇章。

同學們,你們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個神聖光輝名字的感召來到這裡,選擇在這裡度過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不知道大家可曾想過,創校先輩們為何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學校命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又很值得思考,我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你們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我本人之前在中國科大擔任了13年的科教融合系主任,現在,又作為校長在中國科大工作了7個春秋。借這個機會,我這個“老生”想向在座的各位“新生”分享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理解和體會。

以“中國”為首,就是希望同學們胸懷祖國,做紅專并進、科教報國的科大人。“我的祖國需要我,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沒辦法坐視不管。”這是我國放射化學奠基人、中國科大創校元勳之一楊承宗先生在接到祖國召喚後的回答。楊先生拒絕了海外的高薪,帶着用全部積蓄換來的13箱珍貴資料毅然回國。在我國放射化學基礎幾乎為零的情況下,他親自設計放射化學實驗樓,培養了新中國急需的第一代放射化學研究人才。1960年,在蘇聯撤走專家、鈾廠尚未建成的内外交困之際,楊先生臨危受命,開展核燃料化學分析技術攻關,建立起一整套核純鈾産品質量檢驗方法,為“兩彈”研制和中國鈾工業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貢獻。楊先生的一生隻為解決國家之需,為原子彈煉出鈾原料,在科大創辦緊缺專業。淡泊名利的他,為原子彈加“鈾”,一生心血打造護國神器,是沒有勳章的無雙國士、共和國功臣。

在祖國大地播撒科學的種子,是老一輩科學家畢生的夙願。以自己所學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貢獻力量,是他們人生的第一要義 。同學們,希望你們向老一輩科學家們學習,在當今全球科技博弈的緊要關頭,胸懷祖國、又紅又專,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彙在事業追求中。

以“科學技術”為擎,就是希望同學們勤奮鑽研,做理實交融、追求卓越的科大人。我們熟知的潘建偉院士在本科時候就被量子理論深深吸引,這就是當今世界最深奧和最重要的科學之一。随着學習的深入,他發現量子力學中的各種奇妙的現象,需要更尖端的實驗技術才能得以驗證。懷着這樣的信念,潘建偉在量子實驗方向繼續深造,立志“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學實驗室。”21世紀初,他籌建實驗室,組建研究團隊,帶領一群年輕人闖入微觀世界,開啟了與量子的“糾纏”之旅。“墨子”升空、“京滬幹線”建成、“九章”“祖沖之号”橫空出世,這一系列重大成果實現了科學與技術的完美融合,背後是潘建偉團隊的“幾十年磨一劍”,是數千個矢志不渝埋頭鑽研的奮鬥日夜,也是無數個不言放棄追求卓越的堅定瞬間。正是因為有一大批這樣的科研團隊,我國的量子領域多個研究方向進入國際領先行列,量子科技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跑的曆史飛躍。

“靈光一現”不是天降好運,而是在紮實的理論基礎上思考、探索後的豁然開朗。技術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長久的攻堅克難中累積、在大量試錯後的水到渠成。同學們,希望你們勤奮鑽研、錘煉本領,将所學運用于實踐中,化知識為能力,不斷向“無人區”進發,追求“高峰要高到九重”,在科技的疆場上實現更多更大的突破。

以“大學”為基,就是希望同學們全面發展,做文武雙全、堪當大任的科大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儒家經典《大學》開篇明确了“大學”的宗義。新時代的大學,更是為同學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供成長沃土。我們不難發現,近現代很多傑出的大科學家、令人敬仰的大先生都是學貫中西、縱橫文理、心憂天下的智者。我校近代力學系首任系主任錢學森先生在大學期間廣泛閱讀哲學、文藝理論方面的書籍,還擔任學校樂隊的次中音号手。他在專著《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中,大力提倡藝術與科學結合,認為文藝與科技是不能割裂的。著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不僅精于繪畫,而且對中國傳統工藝諸如陶瓷、絲綢等也頗有研究心得。他曾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除了文藝,體育和勞動也是不容忽視的,須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苟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随之。”大家可以放下手機、走出宿舍,享受揮汗如雨的暢快淋漓,釋放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

大學之“大”在于開拓大視野、開闊大胸懷、培育大情懷,在于做“大寫的人”。唯“學”方可緻“大”。同學們,希望你們既要抓緊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讀好“有字之書”,也要積極拓展興趣愛好,讀好“無字之書”,努力做到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讓自己成長為堪當民族複興和國家富強重任的可靠接班人和高素質建設者。

同學們,剛剛我分享了自己對于校名的理解。其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個名字早在建校之初就被賦予了深刻的内涵。1958年6月,《人民日報》關于中國科大籌建的報道上明确提到,我們的學校就是為新中國“培養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尖端性學科的科學研究工作幹部,培養忠實于工人階級事業,既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又能掌握最新的科學實驗技術的又紅又專的新型科學幹部。”在此,我要向各位新同學推薦一本書,我手中的這本由校檔案文博院彙編的《師之大者積厚流光——中國科大科學家精神系列展》,通過圖文形式,系統展示為學校的創建與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包括曾經在科大工作過的11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在内的老一輩科學家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攀科技高峰,無私奉獻甚至為國捐軀的感人故事。他們就是紅專并進、科教報國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精神的最生動的實踐者,是我們當代大學生務必學習的楷模。時至今日,66年後的今天,我們所處的國際環境、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内外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黨和國家對尖端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沒有改變,科大“科教報國、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和“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校訓精神沒有改變!新時代新征程賦予青年新的光榮使命,希望同學們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信任與厚望,胸懷祖國、勤奮鑽研、全面發展,用今天的汗水澆灌明天的希望,用今天的奮鬥鑄就明天的輝煌,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中争當先鋒者,勇當排頭兵,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最後,祝願同學們在科大的求學之路上碩果累累,生活充滿歡笑,夢想照進現實。祝願這段在科大度過的時光,成為你們青春歲月中最璀璨、最值得珍藏的記憶。

謝謝大家!

立志成才,卓越有為

成長為引領變革時代的複興棟梁

——大連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賈振元

大學是走入社會的試煉場,你們即将開啟獨立生活,開始面臨處理人際、學業、情感等一系列從未遇見的新挑戰。“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輕。”經曆這些“風雨”,塑造強大的意志品質,練就健康的身心,才能更好應對紛繁多變的社會變革。

大連理工大學校長賈振元

今天,我們隆重舉行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共同見證來自全國各地的6350名本科生、6349名碩士生、1389名博士生,以及來自67個國家的525名留學生圓夢大連理工大學。在此,我代表學校黨委書記項昌樂院士、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和海内外校友,向全體2024級新同學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誠摯的祝賀!對關心陪伴你們成長的家長和老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标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昨天,在迎新報到現場,我們見到了一個個2024級的“萌新”,感受到你們能力卓著、奮發有為,你們通過努力奮鬥、脫穎而出進入大工,彰顯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也感受到你們活力滿滿、風華正茂,你們中超過85%的學生是“00後”,大連理工大學萊斯特國際學院陳一牛同學年齡最小、隻有15歲,最年輕的碩士生是建設工程學院闫永斌同學、隻有19歲,最年輕的博士生是能源與動力學院姜敏迪同學、今年隻有20歲。青春的你們加入大工,為學校增添了無限活力與希望;還感受到你們動力十足、抱負不凡,踏上人生新征程,你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期許,特别期待你們為夢想而付出的努力都能結出碩果。“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從今天起,你們擁有了一個将伴随你們一生的新身份,那就是“大工人”。請相信,學校一定不負你們的選擇、你們的期待、你們的未來!

今年是大連理工大學建校75周年,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一直是大工不變的初心與堅守,培養“學術大師、工程帥才、行業精英、治國棟梁”更是大工在新時代秉持的使命與擔當。在這裡,你們可以直觀感受到厚重的曆史積澱、卓越的強國作為。第一台激光器、第一艘核潛艇等新中國科技史上諸多“第一”,長征五号運載火箭、港珠澳大橋、C919大飛機等新時代“國之重器”和“大國工程”都凝結着大工人的智慧和汗水。在這裡,你們可以充分感知時代前沿、探索未來發展。15位院士領銜的大師團隊将帶領你們在大工這個“讀書做學問的好地方”求知問真;以4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平台,還有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将為你們探索科學前沿提供廣闊的舞台;你們所在的書院将搭建綜合素質能力培育平台,讓你們在不同領域全面發展、分類卓越、多元成才。在這裡,你們可以潛心求學問道、盡享大學時光。當今的大工校園,處處是風景、處處顯生機。學校建設了樓内淋浴間,安裝了空調,上周西部校區學生新宿舍已經開工,一年後部分研究生同學将搬入嶄新的生活區;新建成的淩水湖成為熱門“打卡地”,你們可以在湖邊暢談古今、描繪未來。特别是,今年入學的本科生是學域培養、書院育人改革後的首批學生,學校對你們的成長格外用心,構建了适應時代所需的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充足多樣的書院活動空間,選配了優秀師資擔任育人導師,助力你們夢想啟航。今天的大工,正統籌推進“卓越大工、魅力大工、幸福大工”三大工程,相信,同學們定會同學校一起力争上遊,加速卓越、再創輝煌!

同學們,今天你們面臨新的成長際遇。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驅動力量,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将産生深遠影響。前不久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們真切地感知到,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各領域都在發生巨變,這其中包括你們的學習,不再是僅僅獲取知識,更要培養應對變革、引領未來的能力。在此,我向新同學提三點希望:

一是要明确發展目标,把準成才方向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向猶如航标,指引着人生前進的方向。考上理想大學并不是你們人生的終極目标,此時此刻的你們,更應該思考幾年以後的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成就怎樣的事業。而答案,就蘊藏在你們的志向中,也蘊藏在大學這幾年的奮鬥中。曆史一再證明,隻有立下高遠志向、明确成長方向,才能激發源源不斷的内生動力,才能努力奮鬥、引領未來、成就事業。

立家國志、做貢獻者,始終是大工人執着的追求。介于空、天之間的臨近空間是主要軍事強國激烈競争的主戰場,被稱為“平流層僞衛星”的臨近空間太陽能無人機對奪取制天權、制空權、制海權具有重大意義,但保證無人機的續航能力是關鍵技術難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讀研究生毛潤鑰同學,入學初就立下科研志向,要以所學解決國家之所需。在導師的指導下,他和團隊錨定這一目标毫不動搖,久久為功,成功研制出能夠在零下90℃極端環境下長期穩定服役的高性能锂硫電池,助力“東風之眼”實現從“看得見”到“看得久”的跨越。這一科研成果獲全國“挑戰杯”特等獎!同學們,你們将在大工到處都能見到像毛潤鑰同學一樣,為國家戰略而不懈拼搏、奮鬥、擔當的師生。你們要在這樣的精神文化熏陶中樹立愛黨報國的高遠志向,并将這一志向細化為可及的奮鬥目标,一步一個腳印将理想變成美好的現實。

同學們,明确發展目标是你們成功開啟大學生活的“金鑰匙”。距離基本實現現代化隻有10餘年的時間,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标也隻有20多年時間,把眼光放長遠就會發現,你們就是中國未來的主力軍。希望你們能夠赓續大工精神傳統,樹立高遠志向、堅定成才方向,激勵自己為強國建設而不斷奮進。

二是要強化能力塑造,夯實成才根基

高遠志向,需要高強的本領支撐。而本領的塑造,更要應時代所需。我們所處的新時代,是一個創新制勝的時代,而科學問題和技術創新的突破高度依賴學科間整合集成和交叉融合,局限在單一專業内的研究已經不能解決高精尖的前沿問題,個體的單兵作戰也無法勝任艱巨而複雜的工作。這就要求同學們重構學習的觀念和方法,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夯實知識基礎,注重AI賦能,培養交叉思維,加強團隊協作意識,為引領未來變革做好本領儲備。

學校開展學域培養、書院育人改革,就是更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更好滿足你們成長的需要。學域更好塑造你們的創新根基,你們可以通過專業交叉,延展認知邊界,為跨界融合、集成創新奠定基礎;可以通過廣泛的課程選擇和參與實踐項目,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面對多樣化的專業方向,聚焦新質新域發展,深入探索自己熱愛的領域。書院更好培養你們的綜合素養,你們可以借助學習和生活深度融合的育人空間,與學術大師、傑出校友對話人生,與不同志向的同學交流碰撞;可以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組、早進科研團隊,在豐富的創新實踐項目中強化團隊協作、探索創新的能力;還可以定制多元成才“菜單”,在多彩的組織服務、校園文化、國際交流活動中實現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培養能夠支撐領軍領航、解決複雜問題、應對未知變化的能力。

同學們,面對新挑戰,大膽質疑、敢于創新、持續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你們成長成才的必然路徑。希望你們主動适應時代之變,快速優化學習方式,提升綜合素質能力,夯實引領變革時代的強大硬實力。

三是要磨煉意志品質,築牢成才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風風雨雨從來就是人生的常态,每個人生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大學是走入社會的試煉場,你們即将開啟獨立生活,開始面臨處理人際、學業、情感等一系列從未遇見的新挑戰。“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輕。”經曆這些“風雨”,塑造強大的意志品質,練就健康的身心,才能更好應對紛繁多變的社會變革。

昂揚奮進、積極進取是大工人共有的精神特質。化工學院2021級本科生蔣志恒,患有先天性白化病、眼球震顫,矯正視力僅有0.2,但他堅持以堅毅樂觀直面命運的挑戰。500多次、3000多小時到圖書館自習,300多份學習筆記,這點滴的積累讓他成長為全國大學生自立自強的典範。你們雖然沒有遭遇如此大的困難,但第一次離開家鄉、離開家人,在生活上可能産生不适;多數同學第一次過集體生活,可能會出現與人相處的困惑;面對學習方式的變化和全新的知識體系,可能會遭遇學業的艱難;還有面對繁重任務、複雜問題,可能會出現身心的疲憊和焦慮、情緒的波動等等。但青年成長的過程本來就是“山一程、水一程”,這些都是人生成長的必修課,需要你們大膽磨煉自我,始終以積極、健康、向上的心态應對成長中的困惑。

同學們,面對成長路上的挑戰,以陽光自信綻放青春光彩是你們共同的壯闊征程。希望你們迎難而上,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保持健康身心,磨煉應對變革時代的意志品質,展現“如初春、如朝日”的朝氣銳氣,為人生成長積蓄更強大的力量。

大學是走入社會的試煉場,你們即将開啟獨立生活,開始面臨處理人際、學業、情感等一系列從未遇見的新挑戰。“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輕。”經曆這些“風雨”,塑造強大的意志品質,練就健康的身心,才能更好應對紛繁多變的社會變革。

投身偉大的創新時代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其信

我們面臨着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使命光榮的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創新。當今,世界正處于最複雜、最深刻的劇烈變革期,一系列重大變革改變了世界發展格局。特别是随着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更加複雜。我們要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科技強國建設。我們肩負的使命是光榮的,責任是重大的。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

親愛的2024級同學們,在山東煙台、海南三亞線下出席典禮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向今年入學的9543名新同學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最真誠的祝福。9543名新生,是中國農業大學建校119年來最大的招生規模。我們很高興看到,2024級新同學中有很多感人故事,同學們懷揣夢想,懷揣為祖國強大而學習的夢想來到中國農業大學,特别是有若幹對雙胞胎姐妹、兄妹一起考入中國農業大學,還在同一個班級。我注意到,會場布置了4個字“禾下乘涼”,這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兩大夢想之一。袁隆平先生有兩個夢:第一個夢是禾下乘涼夢,追求水稻的高産、更高産夢;第二個夢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當前,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已經實現了,雜交水稻已經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試驗試種和推廣,而且成為許多非洲和東南亞國家解決糧食問題的重大科技成果。今年我在現場簽發錄取通知書時,我問同學們為什麼報考中國農業大學?同學們說是因為在中學時學到了袁隆平爺爺為國家作奉獻、為世界作貢獻的事迹,所以要沿着袁隆平爺爺走過的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青年的磅礴力量。這句話讓我非常感動,也向大家透露一個消息,袁隆平先生的孫女今年也來到中國農業大學。每年,學校都要隆重舉行開學典禮,我聽說,今天最早的同學5:30就起床,6:20從西校區出發,同學們非常辛苦,我建議學工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明年不再讓同學們這麼早出發。

中國自古以來是禮儀之邦,“典禮”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标識。“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程序。“典”是标準,“禮”是儀式,“典禮”即标準儀式。今天,在座的同學們要提前到場,主席台的校領導們要穿上正裝,充分體現出中華文化鮮明的文化标識,這正是中華文明五千餘年延綿不衰的最大動力。《禮記》有言:“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顔色、順辭令。容體正、顔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這是五千餘年中華文明形成的優秀傳統。我們之所以要隆重舉行開學典禮,就是要在這樣一種标準的儀式上,啟航全體新生未來的求學之路。

今年6月21日舉行的學校畢業典禮上,我以“擁抱偉大的創新時代”為主題,為2024屆畢業生做緻辭。今天,在這樣一個莊重的儀式上,我想以“投身偉大的創新時代”為題和同學們做個交流。畢業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要緊緊擁抱創新的時代。在座的同學們則要開啟求學之路,所以我想用“投身偉大的創新時代”,與同學們共勉。我談三個含義:一是創新,特别是科技創新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價值;二是世界迎來了科技創新爆發的時代,正在孕育着一場新的産業革命;三是對同學們如何投身偉大的創新時代提出5條建議。

一、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這兩句話深刻闡釋了科技在當今時代的重大作用,也是對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發展經驗的高度總結。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創新本質和規律的深刻洞察,充分體現了以改革促創新促發展的鮮明導向和工作方法。《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極大深化了對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規律性認識。大學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彙點,同學們在這樣一個創新的時代,進入中國農業大學學習,肩負的曆史使命十分光榮,面臨的任務也十分艱巨。

回顧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創新可以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最基礎的創新。秦統一六國後,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實行郡縣制,創新國家治理模式,奠定了中國此後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古希臘文明是世界民主制度的先驅,古希臘民主制度催生了其在科學、哲學、文藝等方面的輝煌成就。二是科技創新。近代科學誕生以來,世界科學中心經曆了5次地理大位移,推動了5次世界科技創新,催生了3次産業革命。16世紀的意大利、17世紀的英國、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德國、20世紀的美國,都是當時的世界科學中心。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通過研究認為,一個國家科學成果超過全世界科學成果總量的25%,即為相應時期的世界科學中心。世界科學中心的5次轉移,都體現出這一标準。同時,在每次世界科學中心形成之前約50-100年,這些區域都率先成為了世界教育中心。可以說,先有世界教育中心,再有世界科學中心,再有世界經濟中心。三是創新文化。在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曆程中,文化創新發揮着促進生産力和生産關系有機銜接的紐帶作用。今年的畢業典禮上,我向同學們推薦了美國學者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的著作《增長的文化:現代經濟的起源》,他解釋了為何是歐洲而非其他文明引領工業革命,認為文化在世界文明發展和世界經濟崛起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回顧世界科學中心的5次轉移曆程,恰恰有着非常鮮明的文化創新要素。第一次世界科學中心形成于意大利,文化基礎是文化啟蒙;第二次世界科學中心形成于英國,文化基礎是科學啟蒙;第三次世界科學中心形成于法國,文化基礎是思想啟蒙;第四次世界科學中心形成于德國,文化基礎是工業啟蒙;第五次世界科學中心形成為美國,文化基礎是科學啟蒙和工業啟蒙的綜合運用,實現了現代美國大學從柏林洪堡大學開創的“教學和科研”模式轉變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模式。

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曆程,創新,包括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都催生了社會的不斷進步,文明的不斷延續。這就是在當前競争激烈的新時代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置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進行戰略部署和謀劃推進的原因。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這些是黨中央基于曆史和現實作出的科學戰略研判和重大戰略部署。創新催生了社會進步,推進了人類文明發展,創新的價值可以歸納為:推動世界文明的演進,推動社會的進步,改變民族的前途命運,帶動經濟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提升國家的競争力,提升人類生活質量,以及改變個人的命運。

二、世界迎來了科技創新爆發的時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創新浪潮已經席卷全球50多年。如今,世界發展出現了新挑戰,人類社會遇到了新問題,亟需創新帶動經濟繁榮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21世紀以來,諸多領域觸發了颠覆性的科技革命,為可能到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吹響号角。一是人工智能。今年春節前後,以美國微軟和OpenAI公司為代表的世界人工智能巨頭,創新性地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帶動了一場新的科技變革。ChatGPT、Sora的火爆發展體現出人工智能将引發新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二是生物技術。有學者認為第四次科技革命将由生物技術引發。人類發展至今,健康問題是面臨的最大挑戰,生物技術能為解決人類生命健康問題提供路徑。例如,很多老年人器官衰竭,但受倫理學影響,不能移植活體器官。從生理結構和基因組來看,豬的器官大小、生理結構與人類最為相似,由此,科學家通過對豬的器官進行基因編輯,将豬的器官移植到人體,這項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人類面臨的阿爾茨海默症、肌無力等疾病,生物醫藥和精準醫學找到了有效的治療辦法。三是腦科學。大腦是人類區别于其他動物的最重要器官,擁有超過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裡還有1萬個連接,是目前任何計算機都無法實現的複雜網絡系統。但是,OpenAI發布的GPT-3,其模型參數已達到1750億。這充分體現出,人工智能會引發重大變革。腦科學是解決人類自身發展的重要路徑。當前,“腦機接口”是一個新的前沿領域。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創建了Neuralink公司,通過研發一種能夠植入大腦的設備,實現人腦與機器交互。“腦機接口”是通過在大腦中植入微小的電極,利用電流讓計算機和腦細胞産生互動,從而使失能患者恢複自主行動。腦科學也将成為未來引領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技術。四是量子科技。量子理論是公認的近代物理學的一場重大變革,而且引發了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一系列産業變革。當前,世界各國把量子科技列為國家戰略目标,量子信息技術成為大國集中發力的科技前沿陣地。

以上是科技創新的總趨勢,農業科技創新也正走向一個新時代,我舉4個例子:一是合成生物學。試想50年、100年以後,不用種地也能實現糧食生産,這是引發農業變革的颠覆性成果。如今,科學家通過合成生物學手段可以模仿綠色植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澱粉。綠色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統的初級生産者,沒有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沒有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然而,合成生物學就可以在實驗室實現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合成。未來,科技的巨大變革使得我們不再或者不再更多依靠土地來生産糧食。二是細胞培養肉。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出健康”,人們對蛋白質攝入的需要日益增加。未來,我們可能實現在實驗室“種肉”,細胞培養肉可能代替傳統畜牧業。科學家通過對幹細胞進行定向誘導分化,使其生成雞肉、牛肉、豬肉、羊肉等。當前的實驗結果表明,肉的品質、風味可堪比天然肉。目前,唯一的限制是成本太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斷進步,未來可能不再主要依賴養殖業來提供肉蛋奶。三是基因編輯。基因編輯技術是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場重大變革。過去1萬年生物自然進化的結果,我們現在用一年就能實現。經過定點的基因編輯,可以産生人類需要的各類動物、植物,包括改造用于器官移植的豬的基因。世界各國已經把基因編輯技術列為競争性、突破性的前沿技術。四是無人農場。當前,我國農業生産部分區域實現了無人化作業,所以無人農場不是夢想,而且已經成為現實。在GPS、北鬥導航、傳感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撐下,水稻農場、養雞企業等都能實現無人化。這就需要我們在智能農機裝備、傳感器技術、大模型以及決策網絡系統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我們迎來的是一個創新爆發的新時代。同學們在這樣一個時代進入大學學習,迎來了最好的創新時代,擁有着巨大的創新機遇,也面臨着重大的創新挑戰。橋水基金的創辦人瑞·達利歐(Ray Dalio)在著作《原則: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中,分析了過去500年來世界大國的興衰曆程,提出了發揮關鍵性作用的8個要素,第一個是教育,第三個是科技。如今,中華民族要實現科技創新的引領和突破,就要深刻把握世界科學革命的規律。20世紀60年代,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以範式理論為中心的動态科學發展模式。他認為,科學革命實現突破并非一帆風順,會經曆“前科學時期-常規科學-反常與危機-科學革命-新的常規科學”這一過程。我理解,當已有範式成為限制創新的制約因素,科學本身會醞釀和産生科學革命。這昭示了科技進步并非線性,而是螺旋式上升。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特别是改革開放40餘年以來,中國的科技事業實現了曆史性突破,我們向世界莊嚴宣告: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對我國科技創新戰略進行認真思考和謀劃。

三、投身偉大的創新時代

同學們,我們面臨着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使命光榮的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創新。當今,世界正處于最複雜、最深刻的劇烈變革期,一系列重大變革改變了世界發展格局。特别是随着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更加複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是立足新時代,對創新一代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們要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科技強國建設。我們肩負的使命是光榮的,責任是重大的。

我想就創新主題,給同學們提5個建議:

一是做“有情懷”的創新一代。我們是為奮力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而創新。隻有樹立創新的夢想,才能堅定創新的勇氣,産出創新的成果。

二是做“有志氣”的創新一代。我們要有目标,要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志向,追求真理、開拓創新、勇攀高峰、奮發努力。

三是做“有擔當奉獻”的創新一代。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2050年,你們這一代人正值壯年,正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中堅力量。隻有你們有擔當、有奉獻,中華民族才有希望、有力量。

四是做“有自信”的創新一代。我們要對中華民族有自信,對中國科技事業有自信,對中國農業大學有自信。今年5月,ESI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科學首次超過了荷蘭瓦赫甯根大學,位居世界大學第一,7月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學校的農業科學穩居世界大學首位。同時,根據U.S.News最新發布的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國農業大學首次超越荷蘭瓦赫甯根大學,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說,同學們選擇中國農業大學,物有所值。最近,我正在研究中國小麥的發展曆程。中國的小麥研究起源于1914年。110年來,特别是新中國成立75年來,改革開放40多年來,小麥總産量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小麥種植面積大國中單産第一,中國小麥的收獲面積位居世界第三,當然,中國小麥的消費量也是世界第一。從論文數量來看,上世紀80年代,中國在小麥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占世界總量不到1%。到2020年,中國小麥研究的論文數量占世界的25%。從論文數量來看,我們達到了世界小麥科技強國應有的水平,當然,論文不是強國的唯一标志。但這體現出,中國的小麥科技為支撐中國成為小麥生産第一大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讓我們感到非常自豪。我堅信,未來十年,中國的小麥科技将會引領世界。

五是做“有作為”的創新一代。要有情懷、有志氣、有擔當奉獻、有自信,更要為推進強國建設做出實實在在的功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最後,祝願同學們學業快樂,生活幸福!

謝謝大家!

編輯:梁萍

(本文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系13810995524)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 +1

  • +1

    收藏

備考交流


2022考研英語二備考群: 678595048

2022管理類聯考複試調劑②群: 814776983

2022海外碩士交流群: 895560072

2022年MBA/MEM/MPAcc聯考備考群: 769561411

免聯考調劑咨詢①群: 796631901

2022考研政治沖刺群: 863373153

海外碩士咨詢③群: 850595383

免聯考碩士入學咨詢群: 711046255

2022考研複試調劑交流群: 902176003

推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