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聲音 | 易靖韬:商科教育應體現中國特色,駕馭技術變化,服務企業實踐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2024-02-20 浏覽量: 3542 [簡/繁]

“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于抗日戰争烽火中的陝北公學,以及後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華北大學。從建國後中國人民大學的命名、組建,到改革開放後作為綜合性社會科學大學迎來高速發展,再到新時代努力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中國人民大學始終承載着國家重大責任和使命,緻力于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可靠的接班人。”

談到中國人民大學的曆史,易靖韬院長如數家珍,這來自于他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深厚淵源。易靖韬于1997年就讀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專業,2007年在英國取得博士學位後,毅然回歸祖國、回到母校任教。

“能夠在中國人民大學這樣一所高等學府讀書,能夠趕上中國人民大學在新時代這麼好的發展契機,能夠伴随着學校的成長而成長,是一件幸運的事。我也願意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平台上,奉獻我一生的心血和精力。”

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的院長,易靖韬的奉獻便是為企業和政府機關培養專業的經濟管理人才、為中國的高校培養師資、為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進言獻策,為商學院“貢獻中國管理智慧,培養全球領袖人才”,努力“成為最懂中國管理的世界一流商學院”貢獻力量。

01實施“三角形”戰略,服務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以此為要求,商學院提出學科建設的“三角形”戰略,也被稱作“三條腿”戰略,培養擔當時代責任和使命的商科人才。

其中,第一項戰略是要建構中國自主的工商管理知識體系。國家領導人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工商管理學科是其中的重要闆塊,商學院也自覺承擔起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曆史使命。

“回顧工商管理學科的發展,會發現它最早是向西方學習,之後慢慢轉向服務中國的本土實踐,進而湧現出基于本土實踐的理論和案例,這為新時代思考和重塑工商管理知識體系、服務中國本土的企業家和企業實踐提供了良好牽引。”

易靖韬在教學和科研的過程中發現,許多西方的管理理論在指導中國的實踐過程中,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因此,作為學者應該努力提煉出符合中國本土情境、符合中國實踐發展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我相信理論的湧現都需要一定的時代機遇,而我們這一代人恰恰趕上了一個比較好的時代機遇:在若幹領域,尤其是在數字時代湧現出了一些全球标杆的企業實踐,這為我們提煉出一般的管理洞察和管理見解、形成對于世界管理學界的知識貢獻,提供了十分可貴的典型案例。”

第二項戰略是要促進數字時代的管理理論創新。易靖韬認為,數字化浪潮洶湧澎湃,前幾年數字化實踐對傳統的企業管理産生了很多颠覆性的影響,也讓許多崗位面臨着較大挑戰。近年來,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GPT的出現,數字化浪潮又推向了新一輪高潮,企業面臨的挑戰更為艱巨,許多崗位甚至行業都有可能傾覆。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需要管理學界拿出适應數字時代的管理知識,形成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也要以此為契機,對數字時代抛出的一系列管理問題做出回應,對企業轉型升級中面臨的困難提供指導和幫助。

“三角形”戰略的第三個方面是服務實踐,通過對企業發展的規律進行識别和提煉,助力世界一流企業的成長。

在過去,中國人民大學有着不少類似的經驗。1995年,在華為建設企業文化的關鍵時期,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的三位教授,以及其他兄弟學院的三位教授共同組成“智囊團”,幫助企業進行問題咨詢和診斷。他們起草的《華為基本法》,幫助華為完成了從粗放式成長到制度化增長的轉變,伴随和見證了華為未來20年的成長與發展,這六位教授也被稱為“華為六君子”。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世界一流企業的成長需要終身陪跑,需要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因此,要想在真正意義上服務于國家的世界一流企業,就要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紮根中國本土的小型企業一路陪跑,解決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問題,幫助企業完成從0到1、從1到N的關鍵跨越。”

世界一流企業的成長往往有規律可循,商學院所要做的就是積極投身實踐,終身陪伴優質企業的成長,總結和提煉出世界一流企業的成長規律,高質量服務于中國經濟發展實踐。“希望未來能夠看到一批又一批像華為這樣的世界一流企業在中國本土湧現出來,這是我們作為學者最期待看到的,也是整個商學院的使命所在。”

02從1.0到3.0,在挑戰中不斷求索

易靖韬認為,中國的商科教育始終在挑戰中徐徐前進,實現了從1.0到2.0的躍遷,進而向3.0轉型升級。

商科教育的1.0時期強調學理性,注重以學者型思維、象牙塔式的抽象思維訓練引領商科教育的發展。從學科發展的角度,早期商科教育提出的理論模型、邏輯推理等科學的研究範式,對商科知識體系的建構具有很強的助推作用,增強了商科教育和商科管理的科學性内涵。但是,在追求科學性的發展過程中,也面臨着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導緻“商學院的教授已經遠離實踐”。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商科管理和教育實際上是落後于實踐的。商科教育與其他的學校教育不同,它需要真正服務于企業家,服務于鮮活的企業實踐。如果商科教育指導不了實踐,就不會有那麼多企業家對商科教育建立起信仰。因此,商科教育開始從象牙塔走向廣泛的實踐,形成案例教學法、情境式教學、翻轉課堂等創新的教育方法和實驗。”

由此,商科教育開始服務于實踐,實現了與企業家的關聯,完成由1.0走向2.0的躍遷,而3.0階段則需要商科教育面向新興技術,關注技術的變革。

技術變化為商科教育帶來了颠覆性的影響。企業家或許不需要在教室裡聽講、學習知識,就能夠通過信息化和數字化的手段獲得知識,能夠通過大模型計算找到困惑問題的最優解決方案。那麼,企業家進入課堂的必要性就存疑。

對此,易靖韬提出,“要加強硬核式教育,加強理科、人工智能等偏技術背景的訓練,使未來的企業家不僅能夠進行高質量的管理,還能夠駕馭技術的變化。如果管理者自身的技術素養不充足,那麼他在引領企業變革、順應技術變化的時候,很可能會缺乏信心。”

未來的商科教育,就是要以“管理+技術”的模式,全面升級商科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提升管理者應對技術變化的信心。

易靖韬認為,商科教育的内涵式高質量發展需要重點把握兩個特質。一是技術特質,也就是駕馭好新技術的發展變化;二是合規意識,指的是順應和響應外部政策層面的變化,把對外部客觀世界的理解内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見解,找到當下屬于企業的最優生存方式。

“商科教育進入3.0發展階段,其内核就是高質量。”

03關注全球性宏觀議題,走可持續發展新路

全球性的宏觀議題是易靖韬一直以來研究和關注的重點。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到近幾年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這些“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往往會成為全球企業所共同面臨的宏觀挑戰。商學院和管理學者的使命,就是在全球性的宏觀挑戰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易靖韬指出,企業需要關注的第一個宏大議題是“雙碳”戰略與綠色可持續發展。這要求企業家和管理者具有綠色思維與意識,在生産和經營過程中踐行綠色管理、綠色生産、綠色金融等理念。

第二個宏大議題就是“黑天鵝”和“灰犀牛”等不确定性沖擊。企業需要具有應對高不确定性的預案和能力,在面臨負面沖擊、深陷困難泥沼時,需要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生存與發展的應對方案。

“我最近在研究企業戰略節奏的問題,在不同行業和不同環境下,企業應當采取的戰略節奏是不同的。一些行業需要采取快步疊代的戰略,以快打慢、唯快不破;另一些企業則需要穩步前進,因為一旦決策方向出現重大偏差,帶來的損失将很難彌補。變頻戰略則要求企業在該快的時候快,在該慢的時候冷靜思考,制定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既讓自己在短期内活下來,又能夠在中長期抓住機遇。”

第三個議題在于貧困階層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國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為世界、為發展中國家提出了解決貧困問題的中國方案。在消除絕對貧困後,如何賦能中小企業家,幫助個體戶、小農戶的成長,也是企業需要關注的時代話題。

“宏大議題背後所反應出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将會成為未來若幹年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商科教育需要适應和涵蓋這些宏大議題,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傳遞給企業家和管理者們。”

針對“雙碳”戰略,商學院設置了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相關的課程,幫助中小農戶應對經濟問題。在易靖韬看來,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也是商科教育面臨的重要使命。未來,商學院還将繼續努力支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等重大議題在實踐層面的落地。

04從國際合作到校企合作,開放互助乃是商學本色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提出高質量對外開放的全球戰略,通過“一個中心、五大平台、若幹個高端雙學位項目”,形成覆蓋全球、中西互鑒的良好氛圍。

“一個中心”是指學院計劃在美國建立海外研究中心,使研究的觸角延伸到海外,一方面在美國本土講好中國企業家的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另一方面承載和研究中美共同面臨的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建立海外研究中心,支撐商學院的國際交流、學術研究向縱深發展。

“五大平台”是指通過國際頂級的五個商科交流平台,發揮商學院參與全球商科教育治理的作用。一是“GNAM”,即耶魯大學發起的全球高端商學院聯盟,能夠開展學術交流、科學研究,以及學生交換課程等;二是“SIGMA”,主要覆蓋東南亞國家;三是AACSB,即美國商學院的資格認證質量保證體系評估平台;四是EQUIS,即歐洲商學院質量保障體系評估平台;五是GMAC,能夠與世界頂尖商學院開展深入、多層面的戰略合作。

商學院也通過全球布局的碩士、博士雙學位項目,為全球商科人才培養貢獻力量。當前,學院與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知名大學聯合設立了9個MBA雙學位項目,與美國華盛頓大學、意大利路易斯大學探索創新“中美意三學位項目”,同時與新加坡管理大學、美國馬裡蘭大學探索合作設立雙博士學位項目。

“通過這些雙學位項目,學生能夠進入國際舞台上參與培養和競争,成為世界級的優秀人才。我們希望培養出更多高端人才,服務于中國的實踐、服務于世界的實踐。”

除了與海外機構、高校開展國際化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也積極拓展校企合作的方式和路徑。易靖韬認為,校企合作不能僅僅隻關注一個項目、一個課題、一個“點”,而是應該“有重點地服務于未來真正可以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标的企業。”

“我們希望在校友企業中,篩選一些比較優質的、符合國家重大戰略發展方向的、符合世界技術發展趨勢的企業,組建起包含教授和年輕教師的團隊,長周期紮根于企業,進行全生命周期陪跑。在伴随企業成長的過程中形成理論洞察,産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同時幫助企業解決關鍵的戰略問題。”

易靖韬用“共生關系”來描述商學院和學者與企業之間的互動,這是一種長期協作、互相協同的關系,能夠共同促進企業跨越不同生命周期,躍遷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在易靖韬看來,“世界一流企業”不僅包括科技實力強勁的大型企業,還包括專精特新的“獨角獸”企業,以及能夠解決“卡脖子”問題、服務重大科技攻關的企業。

“馬利克曲線”常被用于探讨企業轉型創新發展的路徑問題,其中的第一條曲線是企業的原有業務根基,第二條曲線是創新業務,第三條曲線是二者的拟合狀态。易靖韬指出,許多企業難以完成從第一條曲線到第二條曲線的躍遷,就是在面對技術變化和環境變化時,沒有及時調整戰略定位,這就需要管理學者為企業做好問題攻關。

如果企業能夠在學者的幫助下,完成從第一條曲線向第二條曲線乃至第三條曲線的躍遷,它很可能就會成為跨越産業周期的企業。“把助力世界一流企業成長的舉措落到實處”,是易靖韬一直以來的願景,也是商學院的時代使命。

05尊重人才成長規律,打造卓越師資團隊

作為管理和研究“雙肩挑”的商學院院長,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中做出高質量的實踐管理和科學研究,易靖韬的“秘訣”在于,把精力集中在“最關鍵的環節、最關鍵的問題”上。

在易靖韬看來,管理工作與科研工作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豐富的管理實踐也是學術研究的沃土,為科研提供了大量鮮活的素材;另一方面,研究科學問題時的收獲,也能夠幫助他更好地應對管理中的戰略性問題。

“比如說,我2019年在國際商務頂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寫的是‘生态系統競争優勢’,就是基于中國豐富的數字平台企業的實踐,它們放在全球來看也具有标杆意義。我的許多原創性的想法,都是起源于對企業實踐的深刻洞察力。”

易靖韬對實踐的洞察不僅來自于對企業的深入觀察和思考,更來自于在學院擔任院長的管理實踐。

如今,許多高校用科研成果的單一标準來考察教師,使一些老師忽視了學生培養、社會服務的重要性。為此,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提出了長期主義、六邊形人才戰略,用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方式,自主培養高水平師資隊伍。

“長期主義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關注老師長周期的發展。一些科研成果不是一兩年能做出來的,比較大的科研成果可能需要‘十年磨一劍’,因此我們會給老師足夠長的時間和容錯的空間,讓老師們真正關注值得做的研究項目。”

與長期主義相配套,商學院的教師考核也不再是關注科研的單一維度,而是從立德樹人、文化傳承、國際交流、社會服務、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等多個方面,全方位評估教師的貢獻。在任何一個維度做出卓越貢獻,都可以被認定為考核符合要求。因此,老師們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做自己擅長的事,實現對學院貢獻的最大化。

為配合政策的落地實施,易靖韬還提出“變軌”制度安排。對于在科研道路上“跑得比較累”的老師,可以把科研從高速軌道切換到中速軌道,在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或立德樹人方面做出更多貢獻,讓每個老師各盡其才,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我們希望開辟一個全新的青年教師成長的制度環境,真正注重對人才的理解和包容,讓老師們在寬松的環境中開展高質量的研究。”

如今,中國商科教育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的節點,亟需用符合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踐發展的學科體系來牽引商科教育前進的方向。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讓中國大學在世界舞台上百花齊放、做出屬于中國管理學界的知識貢獻,是我們這一代學者和企業家所共同面臨的使命和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也期待與廣大企業實踐者、管理學者和同學們一起,為實現這一目标共同努力。

編輯:楊怡

(本文轉載自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EMBA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系13810995524)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 +1

  • +1

    收藏

備考交流


2022考研英語二備考群: 678595048

2022管理類聯考複試調劑②群: 814776983

2022海外碩士交流群: 895560072

2022年MBA/MEM/MPAcc聯考備考群: 769561411

免聯考調劑咨詢①群: 796631901

2022考研政治沖刺群: 863373153

海外碩士咨詢③群: 850595383

免聯考碩士入學咨詢群: 711046255

2022考研複試調劑交流群: 902176003

推薦活動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