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MBA》专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专聘副院长王小毅教授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4-04-13 10:16 播放次数: 2750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巍巍学府,历久弥新。跨越三个世纪、沧桑而绚烂的百年发展历程,浙江大学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历经百年风华,步履依旧铿锵。
海纳江河,启真厚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管理类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中国大陆首家获得国际权威认证的管理学院,是系统管理教学研究的发轫之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始航之地,全学科链高端人才的璀璨之地,中国管理教学国际化探索之地。
本期《对话中国MBA》栏目,我们有幸邀请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小毅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浙江大学MBA项目在学生培养、课程体系变革、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创新举措。
三大模块 六大TRACK
MBAChina: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MBA项目有哪些创新举措?
王小毅教授:
浙江大学MBA项目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这得益于其地处长三角地区并依托浙江经济的蓬勃发展。学院始终秉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理念,紧密结合浙江的数字经济、民营经济和制造业等产业环境,积极推广产业MBA的概念。自十年前起,学院便重点设置了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的产业模块,并陆续推出了医疗健康产业MBA、商务大数据MBA、文旅融合产业MBA等多个方向。在推动产业MBA整体人才培养、学生实践的全过程生命周期中,学院在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统筹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2024年,浙江大学MBA项目即将迎来30周年之际,学院回顾了过去30年的办学经验,其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在早期阶段,学院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做法相似,尝试引入以产业为背景的课程,聘请产业专家,构建内容交叉的培养模块。然而,我们很快发现,仅仅在内容上增加并不足以称之为真正的交叉,这更像是模块的简单拼盘。因此,我们便进入了第二阶段。
进入第二阶段后,我们实施了全面TRACK化的教育模式,共设立了六大TRACK,再加上全日制,形成了“6+1”的整体框架,每个TRACK都配备了专门的学术主任和行政主任。学生在第一年学习通用的MBA课程,而到了第二年,他们必须选择其中一个TRACK,进入相应的培养模块。这些TRACK是独立运作的,其中一半的课程内容由每一个TRACK的学术主任负责设定。同时,我们设立了教指委和专家组,对课程设置进行评估。此外,在读生和毕业的校友也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对课程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职业发展进行深度评价和参与,这为我们形成了一个充满内驱力且各大TRACK之间良性竞争的氛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它容易陷入一种自娱自乐的环境中,相对封闭。然而,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培养代表新质生产力的MBA变革者,因此需要更加聚焦于战略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实现这一目标,仅凭MBA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从2020年开始,我们尝试进行一些调整,打开了学院的大门,也打开了MBA人才培养的大门,积极寻求跨院系甚至跨校的合作。例如,我们与学校的重点研发机构和实验室建立了联系,与理、工、农、医等非管理类院系展开合作,联合开发课程,让学生走进科研第一线,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探索了一些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法。
目前,第三阶段正在进行中。我们为这个阶段起了一个富有创意的名字——BEST,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Business(商业)、Engineering(工程)、Science(科学)和Technology(技术)。我们希望通过商学作为桥梁和纽带,能够贯通整个STEM。因为理、工、农、医等领域都需要对前沿技术进行产业转化,而MBA也要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所以双方的目标高度契合。例如我们最近正在开发一个关于双碳的整体模块,邀请了能源学院的教授以及研究双碳和产业管理的教授共同组建课程组,实现一门课程由多位老师共同授课。同时,我们还设立了产业智库,负责持续分析该产业的前沿动态,并将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产业智库除了专职研究员以外,还邀请从事相关行业的MBA学生与校友参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生态体系。
除了双碳能源,我们还聚焦于高端制造、数据科学、量子科技等多个领域。未来,我们还将引入更多新的模块,如新医药、新制造、新材料等。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动MBA产业化不断以科技为驱动,面向国家战略和未来重大需求的方向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MBAChina:在学生的全面培养方面,浙江大学MBA项目采取了哪些创新的做法?
王小毅教授:
浙江大学MBA项目最宝贵的财富来源于学生。中国的MBA学生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平均拥有9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且约有15%的学生已经拥有研究生学历。这些学生在选择攻读MBA时,并非追求一纸文凭,而是真心渴望深入学习商业知识。因为商业知识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近年来,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学生培养主要聚焦于课程设置、社交圈子的拓展,以及安排学生进入大型企业实习或与企业家进行对话交流。然而,如今攻读MBA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这些传统的培养方式。
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块。第一个模块旨在让学生真正能够接触并深入科技前沿。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创新性地采用了让理工科研究生与MBA学生同堂上课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小组协作,不仅要解决课程上的疑难问题,还需积极将新技术进行转化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就与科技前沿紧密融合,实现深度的双向交流与学习。那些非管理类的学生之所以愿意参与这个课堂,得益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研究生院与我们紧密合作,专门开发了微辅修专业,为他们提供了上MBA课程的机会。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前来上课的理、工、农、医的研究生中,超过一半都是博士生,这些学生都是在得到导师的同意后才来参加的,因为这确实会占用他们的一些研究时间。然而,导师们对此都表示非常欢迎,我们与每位导师都进行了深入沟通,导师们表示,这些学生回到实验室后将是骨干力量,甚至会对未来的产业转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双方的共同诉求,我们采用这种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双赢的局面,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自2021年开始实施这种模式以来,效果显著。这就是我们的第一种模式,我们强调在科技一线进行深度融合,而非简单的参观或请教授做讲座,我们会做得更深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科技的前沿并与之融合。
第二个模块,项目开设了“大科学家大师班”。在这一计划中,我们有幸邀请了原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担任总顾问,专门开发了一个课程体系,其中包括一门重要的课程,名为“求是科技前沿”。浙江大学的校训是“求是创新”,因此我们将“求是科技前沿”定位为新时期MBA教育的通识课。作为MBA学生,你必须具备前沿科技的通识知识,要对所有科技发展的逻辑、技术路线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中国与世界在科技领域的优势和短板有最基础的了解。这并不是要求你具备专业能力,而是作为所有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自2020年起,我们要求每一位MBA学生都必须接受这一课程。我们每年至少邀请五位以上的院士来开设大师课程,学生们对此表示非常满意。这些院士的课程是专为MBA学生设计的,并非仅局限于他们自身专业领域的技术细节,而是站在国家的高度,结合他们多年技术研发的心得体会,来阐述产业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技术转化的价值。以吴汉明院士为例,他作为集成电路领域的专家,深感中国缺乏真正属于自己的集成电路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这与我们的需求不谋而合,因此我们一直在探讨是否能在五年的时间内,在MBA教育的基础上,真正打磨出一套针对集成电路等重点战略性产业的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吴汉明院士无私地将他宝贵的光刻机中式制造产业链知识贡献出来,用于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他提到,尽管目前有许多人在努力培养集成电路等顶尖行业的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可能连接触这些先进制造设备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我们需要打开顶尖实验室的大门,同时也打开MBA人才培养的大门,让双方能够真正互动起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和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
第三个模块,我们正在于构建一个基础性的平台——“商学+”孵化加速平台。在学院层面,我们自主开发了一个孵化加速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孵化器概念,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平台。这个平台首先面向我们所有的MBA学生,同时也向所有工科学生、校友以及从事投资、创新转化生态服务的各方开放,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他们都积极参与其中。我们每年都能吸引超过80个项目入驻,而且全程免费,这得益于我们校友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愿意出资赞助这一项目。在平台上进行孵化的项目,我们给予一年的时间期限,项目负责人既是在校学生,也是项目孵化团队的负责人。在这一年中,我们将进行中期检验和期末检验,这两次检验都将以路演的形式进行。如果项目通过检验,我们就会推荐到社会上的孵化器中,如果未能通过也没关系,我们将其视为一次实践课程,因为只要愿意尝试,就是一次宝贵的实践经历。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逐渐发掘了一系列优质且具有引领性的课程。今年,我们成功获得了全国创业类大赛的多项金奖,比如在互联网+创业创业大赛上,我们拿了四项金奖,这些荣誉都是由我们的MBA学生参与的。这一成绩充分证明了项目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同时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实现了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和价值变现。我们有一位21年入学的同学,是中国美院的教授,也是系主任,更是2023年杭州亚运会奖牌和火炬的设计者。我们不仅有海归的生物医药博士,芯片集成电路领域博士,也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致力于乡村振兴的最美县长……她/他们本身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是依然选择来到浙大MBA,这足以证明,浙江大学MBA在产业化方面的成熟体系和优秀的生态逻辑,我想这与项目过去30年来不断的探索和三阶段迭代是密不可分的。
立足浙江 面向全国 走向世界
MBAChina:您对MBA教育未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期待?
王小毅教授:
我十分看好中国MBA教育的未来。中国经济的崛起,特别是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离不开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我们在许多技术领域与国际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然而,根在某些领域,我们的管理差距却在扩大,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全球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氛围各不相同。其次,近年来,我们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不足。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的MBA教育未能与当前的国家大战略,比如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以及提升新质生产力等战略,进行有效匹配。当前,几乎每一项国家的战略诉求背后,都涉及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我们应更加明确这种战略导向的MBA人才培养目标,将这两者结合起来,MBA教育的未来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