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芳華 | 王季雲:三代中南人,永系中南情,我家與中南大的不解之緣

中南财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2022-01-09 浏覽量: 4211 [簡/繁]

跨越70年

一家三代人中的7個人

先後選擇在中南大求學、工作

工商管理學院退休教師

王季雲的一家

與中南大結下了不解之緣

自1951年

王季雲老師的父親

王堃考入中原大學起

直到2021年

王季雲從中南财經政法大學退休

70年

首義南湖

從中原大學、湖北大學、

湖北财經專科學校、湖北财經學院、

中南财經大學

到中南财經政法大學

他們一家也見證了

學校的變遷與發展

紮根冷門領域

成就不凡事業

王季雲老師接過母親李萬瑾教授

标準化管理研究方向的接力棒

一輩子投身于

相關領域的教學與科研中

退休之後

王季雲老師仍潛精研思

進行課題研究和

标準化管理知識的傳播

她說

“教學與科研是我終身的事業。”

王季雲老師一家的故事

串聯起了學校變化的曆史

他們一家也見證了

學校變化發展的諸多重要時刻

今天

讓我們來聽聽王老師的講述

… …

中南之約

一次偶遇說起

1949年

母親李萬瑾從教會學校武昌希理達女中畢業。因家中經商,外公要求她回到家中當會計,母親并不是很願意。195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母親看到中原大學的招生海報,得知作為革命大學的中原大學不僅不收學費,還會給學生發放生活補貼。母親認為這樣可以讓自己更加自立,便毅然決然地自行報了名,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原大學。而父親王堃很早就參加革命,被選為調幹生來到中原大學學習。父親“恰同學少年”,長得一表人才,又加入了校學生會,而母親學習極好,作為同班同學,他們互相吸引,逐漸走到了一起,從此攜手一生。

▲父母與同學們一起參加勞動的照片

▲1952年8月1日,中原大學校學生會第六屆執委會歡送畢業生留影(後排左三為父親)

▲1954年5月30日,中南财經學院财信系信貸班全體同學與外教合影(後排右七為青年時代的母親)

1954年

父母一同從中南财經學院财政信貸系畢業并留校任教。此後,父親一直留在财政信貸系教書,母親則踏上了另一條學術道路。當時,學校工業經濟系要開設工科類的課程,但又沒有學工科的老師,于是學習能力強的母親便被選中前往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進修工科,返校後,教授工業技術學。

▲父母1954年的畢業證書

1955年2月28日

父母結婚共建家庭。次年,哥哥王季華出生,而我是1961年出生的。1963年,随着工業技術學的研究重點從金屬工藝學拓展到冶金,母親覺得現有的教學内容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便又主動去了武漢鋼院(現武漢科技大學)進修,學習冶金。

▲父親(後排中間)與朋友們在長江大橋下合影,懷中抱着的是哥哥王季華

▲1970年11月,湖大經濟系技術行政班合照(前排右三為母親)

1970年

我們全家被分配到荊門市京山縣永興公社。同年,弟弟王季明出生了。後來學校招收工農兵學員,急需數學老師,母親便被召回學校教數學。我們三兄妹也一起回到湖北财經專科學校,待一切走上正軌後,母親終于重新回到工業技術學的講台。

此後的時光裡,父母一直投身于教學和研究事業,無論發生了什麼,他們都彼此陪伴、不離不棄、相濡以沫。

燃情歲月

對我們兄妹三人而言中南大既是我們的成長樂土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自我有印象起我們家就住在首義校區的西區

1968年

搬到首義校區北區,它在蛇山腳下,曆史悠久、綠樹成蔭,每到毒辣的太陽炙烤的夏日,一走進校北區,頓感涼爽很多,身心都放松下來。炎炎夏日的黃昏,我們就會把竹床搬到外面乘涼、睡覺。事實上,随着學校不同時期的安排調整,我們還住過9号樓(現首義校區校醫院處)、校東區和現在的黃鹄新苑。院落附近的梧桐樹還有青桐樹直沖天際,我和小夥伴們會在夏日裡拾取桐樹掉落下的果子,拿回家炒着吃,味道特别好,這是記憶中最特别的零食。當時校西區還有一個戲台,印象特别深刻的是1967年周恩來總理來我校(當時我校名為湖北大學)時,師生們激動萬分,大家把戲台圍得水洩不通,家長們把孩子扛在肩上,就為了親眼目睹周總理可親可敬的形象。

▲周恩來總理向會場群衆緻意,我校學子給總理戴上“新湖大”袖标

▲爸爸、媽媽和我們仨

父母對學術的勤奮與追求,深深影響了我們三兄妹,讓我們受益終生。永遠難忘随着母親從京山縣永興公社回到首義校區的那個晚上,家中15瓦白熾燈亮起的那一瞬間,正讀小學四年級的我,感受到了知識帶來的光明和執着奮鬥的力量。

國家恢複高考後,哥哥王季華和我于1978年都順利考入大學。哥哥考入我們學校前身湖北财經學院,我考入武漢理工大學前身武漢汽車工業大學。我選擇汽車工業大學主要是受到母親的影響,當時母親在湖北财經學院教授冶金、機械、化工有關的工業技術學課程。我認為自己動手能力還算不錯,又做好了為讀書坐冷闆凳的準備,便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工科,在與母親商量後,确定學習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業。

▲哥哥王季華1982年的畢業文憑

哥哥1982年從湖北财經學院财稅專業畢業後,分配到了湖北省稅務局。而同年畢業的我去武漢無線電工業學校(現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工業技術學的相關課程。

機緣巧合下,1986年我又回到了湖北财經學院任教。見證了1988年學校更名為中南财經大學。當年高考,弟弟王季明考上了重點線并報考了中南财經大學,也來到了父母與我任教的學校,學習投資經濟管理專業。

與父母一樣,弟弟在學校也獲得了學業愛情的雙豐收。他與同班同學朱娟娟共同學習,畢業後攜手相伴,有了我的侄女王姝婧。

▲父母、弟弟、弟妹和侄女都是中南大的高材生

2000年

中南财經大學與中南政法學院合并,組建為中南财經政法大學。2015年,弟弟的女兒王姝婧考入了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經濟統計學專業讀書并于2019年畢業。從中原大學到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我們全家三代人與學校共同成長。

薪火相傳

“冷門”研究領域傳承是我們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母親在講台上授課,黑闆上為手寫闆《用戶意見處理規定》

母親當時講授的是工業技術學的課程,屬于企業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是冶金、機械、化工等方面的技術類課程,随着标準化逐漸成為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内容。母親和同事梁景尊教授一道,開創了标準化管理課程,使我們學校成為了全國最早一批開設管理學科标準化管理的高校。開設課程時,課程使用的教材處于“無中生有”的狀态,由當時的國家标準局牽頭,11所财經類院校參與建設。母親同我國标準化教育拓荒人李春田教授在學術上書信往來密切,在李教授牽頭帶領下,參與了我國第一本《标準化概論》教材的編寫工作,在業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母親的學生遍布國家各部委等相關單位,他們時常與母親往來書信。

▲母親參編我國第一本《标準化概論》教材

當我回到學校任教時,母親即将退休,我接過了母親的衣缽,繼續從事标準化管理的相關研究,繼續講授相關課程。

标準化管理是使标準化工作對象、活動過程有序化,以便高效率地實現标準化目标,并最終實現組織目标。伴随着我國經濟産業結構調整,相關學科快速發展,設立了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标準化管理方向。

我校自2004年開始設置了相關碩士點。

近年來,國務院印發《深化标準化工作改革方案》,修訂《标準化法》,标準化事業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着基礎性、引領性作用。

到我退休的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标準化發展綱要》,明确提出“将标準化納入普通高等教育,開展專業與标準化教育融合試點”。

可以自豪的說,在校領導的支持、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現在我校成為了全國少有的,也是當年11家财經院校中僅有的一家開設标準化管理相關課程的院校。上過這門課的同學将标準化理念和方法用于各行各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我和母親的學術生涯,印證了我校在學科建設上的深耕與遠見,也見證了我國标準化事業的發展。

▲父親(左一)與同事們在校北區(現首義校區烈士祠處)

▲辛勤耕耘中的父母

▲1988年,父親(右二)與老同學在首義校區蛇山台階處合影

▲父親與老校友們在50周年校慶時在首義校區門口的合影

▲1998年,父母在50周年校慶時在首義校區北門合照

自父母赴中南大求學起到留校任教,他們的事業從财稅拓展到工科再到管理。我們這一代中南人,哥哥繼承了父親的研究方向進入了業界,投身于财稅事業。我繼承了我母親的衣缽,繼續标準化管理的研究,順應着時代的發展。而弟弟在中南大學習,将研究方向拓展到金融領域。我們家第三代中南人,在弟弟、弟媳的影響下,侄女王姝婧選擇了經濟統計學。我的女兒雖然不在中南大讀書,最後也從事了财經管理方面的工作。潛移默化地,我們家三代人将“博文明理 厚德濟世”的校訓變成了家風并不斷傳承。三代中南人,永系中南情,這就是我家與中南大的不解之緣。

來源 | 中南财經政法大學黨委宣傳部

推送 | 何強

審核 | 李芳

編輯:劉蕊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 +1

  • +1

    收藏

備考交流


2022考研英語二備考群: 678595048

2022管理類聯考複試調劑②群: 814776983

2022海外碩士交流群: 895560072

2022年MBA/MEM/MPAcc聯考備考群: 769561411

免聯考調劑咨詢①群: 796631901

2022考研政治沖刺群: 863373153

海外碩士咨詢③群: 850595383

免聯考碩士入學咨詢群: 711046255

2022考研複試調劑交流群: 902176003

相關推薦

推薦活動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