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七号成功升空!盤點“太空快遞”背後的高校力量!

MBAChina 2024-01-22 浏覽量: 3213 [簡/繁]

北京時間2024年1月17日22時27分,搭載天舟七号貨運飛船的長征七号遙八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1月18日1時46分,天舟七号貨運飛船入軌後順利完成狀态設置,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交會對接完成後,天舟七号将轉入組合體飛行段。

天舟七号是我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以來的第二艘貨運飛船,裝載了支持航天員3人280天的生活物資、平台設備、推進劑和科學載荷,并為神舟十七号航天員乘組送去龍年春節的“年貨”。此次入軌對接完成标志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2024年度的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并為中國空間站的運營提供了更加穩定的保障。

從地到天3小時到貨,宇宙最強“快遞小哥”天舟七号背後,高校作為輸送航天人才隊伍、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的重要陣地,助力着中國築夢蒼穹的征程。一些高校的“科研包裹”也搭乘着飛船“一飛升空”,并将反過來促進國家航空事業發展。本文彙總了各高校發布的公開信息,一起來看看成功抵達太空的高校成果。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多項技術成功助力天舟七号貨運飛船發射成功。

材料學院與航天院所合作攻關,突破耐磨動密封陶瓷塗層與關鍵制備裝備、離子注入與沉積表面強化、銅鋼電子束焊接技術、國産星載計算機核心器件複雜環境下的全生命周期壽命預測技術以及整體五通件等5項關鍵技術及裝備,應用于長征七号遙八運載火箭和天舟七号貨運飛船,助力飛船成功發射、對接以及在軌穩定運行。

機電學院姜洪源教授團隊研制的金屬橡膠阻尼環,助力天舟七号貨運飛船與長征七号遙八運載火箭組合體成功發射。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機械系團隊研發“機器工匠”助力天舟七号貨運飛船艙體制造。

天舟七号貨運飛船艙體長度超過6m、最大直徑超過3m,其高效高質量加工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為解決這個難題,清華大學機械系劉辛軍教授團隊從自然界生命體作業方式尋找靈感,受長頸象鼻蟲築繭、啄木鳥啄木、手工藝師雕刻作品等“移動定位、局部精細化作業”的普遍現象受到啟發,率先提出了“大範圍定位+局部五軸精雕細刻”的生命體行為仿生作業模式,可實現工件保持不動、加工設備移動作業的原位加工。進一步,應用并聯機構學原理,發明了一種兼具輕量化和高效高精性能的五自由度并聯機構,進而借鑒類似于人手的功能,把這個可實現五軸運動的并聯機構作為機械手,創新性的設計并研制了一種移動式混聯加工機器人,它由可大範圍移動的AGV、并聯結構的高剛度兩自由度機械臂和五自由度并聯機構模塊三部分構成。由于這種移動式機器人的末端是一個可實現精細化作業的機械手,它能夠完成像一名工匠一樣作業的加工任務,因此這種移動式混聯加工機器人也被稱為“機器工匠”。

“機器工匠”用于構件的精雕細刻

這種“機器工匠”的發明和研制,解決了天舟七号貨運飛船艙體和艙段的原位高效高質量制造難題,在提升航天産品自主制造能力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也可推廣應用到盾構、燃氣輪機、航空等領域。

浙江大學

在本次“送貨”過程中,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餘路陽教授和同事王金福教授、吳夢瑞研究員帶領的空間生物學項目組的幹細胞實驗單元,由天舟七号貨運飛船送往中國空間站。

餘路陽教授表示,項目組将與航天員一起,研究空間微重力對人體幹細胞成骨分化的影響。此前,浙大團隊在對搭載實踐十号衛星和天舟一号貨運飛船,以及搭載天舟五号進入空間站相關實驗樣本的研究中發現,空間微重力下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沒有向正常的成骨細胞分化,而是向呈脂肪樣的細胞分化。這個過程與骨質疏松相似,将對航天員太空生活和健康保障以及地面骨質疏松的診療提供有價值的線索。

而在本階段新的樣本進行在軌實驗後,項目組期待對空間微重力下細胞基因譜和表觀遺傳特征的改變進一步開展系統性和探知性研究。通過針對分子靶點的小分子藥物和中藥組分篩選,進一步研究骨質疏松疾病預防和治療的新方法和新技術。進而實實在在解決人類在地球上的健康問題。

西北工業大學

此次發射任務中,由西北工業大學生命學院商澎教授團隊承擔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空間生命科學實驗項目,随本次“天舟七号”貨運飛船發射入軌,随後将轉移至中國載人空間站“問天艙”開展在軌實驗研究。

近二十年,西北工業大學“空間生命科學與航天醫學團隊”一直緻力于空間失重環境下骨質流失機制及防治措施研究。本次商澎教授負責的“空間生命科學與航天醫學團隊”将繼續在空間站上圍繞長期失重對航天員健康影響的基礎與防護問題,開展失重環境下骨骼健康等方面的研究。

商澎教授介紹:“本次承擔的任務是開展空間微重力對骨組織細胞作用效應及其機制的研究,通過實驗在軌獲取骨組織細胞的生物學數據,并對采樣返回地面後的骨組織細胞功能進行檢測分析,探索骨組織細胞對空間微重力環境變化的感知和響應規律,從而進一步揭示空間骨質流失的細胞和分子機制。”據悉,本次空間生命科學實驗項目将為空間失重性骨質流失的防護,以及地面廣大人群的骨質疏松防治措施研究提供理論實驗依據。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張瑩作為項目負責人承研的科研項目研制載荷成功第三次進駐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開展空間微生物學研究,此次載荷共包括4塊空間微生物檢測芯片和2塊高通量空間微生物培養芯片,計劃1月19日起将在航天員協助下開展在軌實驗。該科研項目将重點研究空間微生物在軌快速精準檢測技術和空間微生物代謝腐蝕機制。此次科研任務聯合江蘇師範大學劉偉傑教授團隊開展空間微生物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機制研究。科研成果有望為我國空間站微生物風險防控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

張瑩課題組長期從事空間微生物生态和生理代謝等空間環境微生物學研究。在多項國家自然基金和國家載人航天領域項目支持下,分析了中國空間站地面研制期間的總裝測試環境、發射場環境、模拟實驗環境等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征,為構建空間站研制期間的地面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據,保障了空間站發射前艙内微生物滿足醫學指标要求。在空間站在軌飛行期間,全面分析了空間站早期在軌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和演替規律,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空間站微生物污染防控策略。

江蘇師範大學

江蘇師範大學劉偉傑教授團隊構建的生物被膜菌株,搭載北京理工大學研制的培養芯片載荷,進駐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開展空間微生物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機制研究。

據了解,劉偉傑教授,2012年博士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聯合培養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後,長期從事微生物形成生物被膜的分子機制和防控策略研究。本次項目的科研成果有望為我國空間站微生物生物被膜的防控和應用奠定理論基礎。

并計劃将于2024年1月20号起在航天員協助下開展在軌實驗。待返回地面後,江蘇師範大學将全力支持開展後續空間生物被膜科學研究,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貢獻江蘇師範大學力量。

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由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師生牽頭研制的南京号暨中國青少年科普衛星八一08星搭載天舟七号貨運飛船發射成功。這是全國職業院校發射的第一顆科普衛星,是南機電師生叩問蒼穹的第一步,也是南機電師生赓續航天精神的創新實踐。

此前學校衛星團隊到北京、長春、文昌等地學習衛星結構、熱控、電子學、遙測、能源系統、載荷等方面的知識,累計59人次、2662課時。“南京号”采用6U立方星設計,裝載“我們的聲音上太空”音視頻存儲播發載荷、天文相機載荷、光通信載荷,具備主動變軌和離軌能力。這顆衛星既可以播放、上傳和下載音頻,也可以拍攝圖片和視頻,對地觀測分辨率達到3.5米,還可以引導地面上的學生們開展光通信驗證科學實驗。

此次“天舟”順利飛馳于茫茫太空,奔赴星河,标志着中國航天正邁向下一個新征程。相信在高校及高校科研人員們不斷把國之重任扛鼎在肩、攻堅克難的過程中,中國人“九天攬月”的夢想将不再遙遠,中國也将堅定不移地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

本文信息搜集自目前各學校官方發布的公開信息,為不完全整理,你還知道哪些高校助力天舟七号升空,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補充。

編輯:朱晨赫

(本文轉載自軟科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系13810995524)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 +1

  • +1

    收藏

備考交流


2022考研英語二備考群: 678595048

2022管理類聯考複試調劑②群: 814776983

2022海外碩士交流群: 895560072

2022年MBA/MEM/MPAcc聯考備考群: 769561411

免聯考調劑咨詢①群: 796631901

2022考研政治沖刺群: 863373153

海外碩士咨詢③群: 850595383

免聯考碩士入學咨詢群: 711046255

2022考研複試調劑交流群: 902176003

相關推薦